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家教對孩子將來走什麼樣的路,成為什麼樣的人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引導作用。
從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成長曆程和道路來看,文天祥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成為南宋末年傑出的政治家和哲學家,成為宋元之際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在國家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慷慨赴死,為國家民族利益英勇獻身,這同他從小所受家庭家教家風的良好薰陶是分不開的,更與父親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
父親是文天祥的啟蒙老師,正是嚴謹博學、思維靈活的父親教給文天祥正確的讀書和學習方法,培養了文天祥勤學好問、精於思考的精神品質。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一個鄉間博覽群書、學養深厚的儒士,他本身就嗜書如命,讀起書來常常是通宵達旦,廢寢忘食,自然就會從小教育文天祥把讀書當作安身立命之本,父親教文天祥讀書不是讀死書,而是把重點放在對義理的思考與理解上,不默守教條,生搬硬套,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父親教導文天祥讀書,還十分重視營造高雅的環境。文儀特意在自家竹林旁蓋了個書屋,美其名曰“竹居”,意為從寧靜中求知探索,像翠竹那樣正直做人,如此意境深遠的讀書境界對文天祥養成濃厚的讀書興趣,塑造文天祥獨立修為的品格,更是起到了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當時文家請不起塾師,文儀就自己教導文天祥和弟弟文璧。
父親對文天祥和弟弟要求嚴格,白天讀書,晚上覆習鞏固,對重點內容要求必須背誦,做到滾瓜爛熟,倒背如流。
假如兩個孩子記不住,父親就把重點內容工工整整地抄在紙上,貼到牆壁、門窗、書架和門柱上,讓兩個孩子隨時隨地對照熟讀記憶,久而久之,使兩個孩子鍛鍊養成了刻苦磨鍊、持之以恆的意志和耐力。
父親還透過生活例項使文天祥樹立體恤生命、大愛仁義的儒家理念。
有一次,文家正要蓋房子,牆角里摞滿了備用的木料。
恰在這時,瘟疫發生了,村裡死了許多人。許多家庭遭受重創,親人被瘟疫奪走了生命,急需料理遇難者後事。
看到此情此景,文儀非常難過,他當即決定把自家蓋房子的木料捐獻出來,請來木匠為死去的人趕製棺木,幫他們收斂屍骨。
一些人認為文儀迂腐,文儀卻說:“誰家沒個大病小災的,見死不救心腸發臭,如果都不出來伸手幫一把,這些人家怎麼度過難關?”
文天祥深深地被父親的善意之舉所感動。
這件事情之後,父親還要文天祥讀北宋人錢公輔所寫《義田記》,這篇文章給文天祥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後來,父親又教導說,齊國賢相宴嬰自己乘坐破舊的馬車,心中卻總是惦記著那些窮困的書生;北宋大臣范仲淹自己購買“義田”,為的是供養窮困的同族人,讓他們有飯吃,有衣穿,能過正常的生活。
父親文儀就這樣透過一言一行來影響著兒子文天祥。年幼的文天祥從懂事起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儒家那種仁者愛人、扶貧濟困的理念在他心裡紮下了深根。
而當慢慢長大的文天祥,打算要到更加廣闊的天地去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時候,父親文儀又不失時機地加以啟發與引導。
父親先是立足家鄉廬陵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的歷史實際,要文天祥回答廬陵鄉賢“三忠一節”是指哪幾個人?結果文天祥對父親所提問題對答如流,侃侃而談。
文天祥說,這“三忠”就是指歐陽修,死後諡“文忠公”;楊邦乂,死後諡“忠襄公”;胡銓,死後諡“忠簡公”;這“一節”乃是指楊萬里,死後諡“文節公”。
父親見兒子回答得頭頭是道,就帶著文天祥去廬陵學宮鄉賢祠,逐個瞻仰“三忠一節”,從這四個先賢賢達的感人故事裡獲得有益的啟示與激勵。
父子倆首先來到了歐陽修的畫像前,文天祥一下子就認出了歐陽文忠公,他早已熟讀了歐陽修的詩文,歐陽修的音容笑貌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裡。
父親指著歐陽修的畫像問兒子,最欣賞歐陽修的是什麼?文天祥沉思了一會兒說,最欣賞歐陽文忠公與民同樂的情懷,歐陽修開大宋文壇風氣,倡導古文運動,是文壇公認的領袖。歐陽修忠直耿介,為人光明磊落。蘇軾對歐陽修有非常高的評價。
父親讓文天祥具體說說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情懷。
文天祥沉思著,彷彿歐陽修就站在他面前,接著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就是一篇表達與民同樂政治情懷的佳作。歐陽修說“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歐陽修多麼清醒地知道,他的樂不同於禽鳥之樂,不同於遊人之樂,他是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無論是清醒,還是痛飲,他都能與民同樂。
父親聽到兒子文天祥對歐陽修與民同樂獨到的理解,心裡暗自稱許。父子二人不知不覺走到了楊邦乂畫像前。父親為兒子文天祥講述楊邦乂的忠烈故事。
楊邦乂是宋朝南渡初期的忠貞義士。當金兀朮率兵攻佔了建康(今南京),俘虜了楊邦乂時,楊邦乂表現出了誓死不降金兵的決心。楊邦乂當時任建康通判,金兀朮誘降他,說可以讓他官復原職,楊邦乂聽後猛地用頭撞擊堂柱,撞得血流滿面,連金兀朮都嚇了一跳。楊邦乂大聲說:“世豈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動者?速殺我!”氣得金兀朮直跺腳。一計不成,金兀朮又生一計,試圖用高官厚祿勸降楊邦乂,楊邦乂憤怒地說:“休得汙我!”並咬破自己的手指,用淋漓的鮮血在衣襟上寫下十個大字——“寧做趙氏鬼,不為他幫臣!”表達了視死如歸的決心。金兀朮多次勸降無效,於是殺害了楊邦乂。當時楊邦乂年僅44歲。金兀朮還命人破其胸取出他的心肝,想看看楊邦乂的心肝到底是什麼做的。
文天祥聽完父親的講述,早已淚流滿面。楊邦乂英勇就義的場景如一幅畫面,深深地印在文天祥的心中。
緊接著父子倆來到了胡銓的畫像前。文天祥被胡銓的動人事蹟所感動,胡銓忠肝義膽,勇於直言,敢作敢為的精神品質給文天祥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面對楊萬里的畫像,文天祥聯想到了自己最喜歡的楊萬里的詩篇,從詩篇裡領會那種百折不撓、萬折不屈的志向和決心。
參觀完鄉賢祠,文天祥在院裡種下柏樹,指著柏樹說:“吾異日大用,當盡忠報國,此柏乃生!”又對父親說:“歿不俎豆其間,非夫也!”
由此立下宏志,要一身正氣,風骨凜然,做一名頂天立地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