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3年(建中四年)十月,長安城外發生了“涇原兵變”,兵變發生後,5千亂兵,竟一路長驅直入,迅速佔領了長安城。
唐德宗聞聽兵變的訊息後,匆忙帶領少數護衛逃出都城,一直逃到奉天城才落下腳。
叛軍進城後直奔皇宮而來,他們把皇宮洗劫一番後,共同擁戴太尉朱泚做了偽皇帝,國號大秦,年號“應天”。
既然朱泚稱帝了,就不能讓逃亡的唐德宗再在世上存在了,於是發兵攻打奉天城。
唐德宗一行來到這裡避難,還沒顧上喘口氣呢,朱泚的軍隊就開過來了,城裡雖然守軍不多,但進行拼死的抵抗。
叛軍一時攻不下奉天城,但這麼一座中小規模的城市,城內儲備有限,被困不到一月,物資和糧食就消耗殆盡了。
就是專供皇帝食用的食糧,也就是二石糙米,連菜都沒有。
負責管理御膳的官員只好開動腦筋,趁半夜時分偷偷縋下城去,到野地裡挖些野菜來,這就是皇帝的御膳了。
連皇帝都到了吃糠咽菜的地步,那底層的軍士們的伙食就可想而知了。
唐德宗在逃亡的過程中,向各地節度使發出勤王的詔令。
但是軍隊的集結的需要時間,奉天被圍一個月後,終於盼來第一支援軍的訊息。
靈武留後杜希全、鹽州刺史戴休顏、夏州刺史時常春和鄜坊節度使李建徽四路勤王之師,集合成一萬餘人,向奉天城開來。
援軍雖然兵力不多,但至少增加了奉天城的守衛力量。奉天城能多堅守一些時日,等其他各路援軍一到,危機自然就解除了。
然而,此刻奉天城的外圍全是朱泚的軍隊,援軍入城只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是距離奉天北面十二里的漠谷;二是距奉天西北四里的乾陵,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寢。
援軍到底該走哪條路進城,大臣們發生了爭執。
左金吾衛大將軍渾瑊有作戰經驗,他從軍事角度考慮,認為漠谷那條路是條死路,因為峽谷既險又窄,一旦遭到叛軍伏擊,後果將不堪設想。
而走乾陵這條線路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大軍可以利用樹林隱蔽行軍,到達乾陵東北面的雞子堆紮營。然後與奉天城的守軍形成裡應外合之勢,以分散敵軍兵力,減輕奉天城正面的壓力。
都到了這個時候了,奸相盧杞還在刷存在感,聽了渾瑊的建議,他馬上提出反對意見來,他是從政治角度來考慮問題的:
”杞曰:‘漠谷路近,若慮逆賊邀擊,即出兵應接,若取乾陵路,恐驚陵寢。’”(《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九》)
盧杞說大軍從乾陵路過,那不驚擾了長眠於地下的先皇?
盧杞提起先皇,以為一下子就能壓住眾人了。
但渾瑊知道用兵的兇險,氣得臉紅脖子粗地爭辯道:“朱泚的叛軍為了建造攻城工具,正日夜不停地砍伐乾陵的松柏,要說驚動,先帝早就被驚動了。眼下奉天城危在旦夕,勤王的軍隊只有杜希全這支援兵,如若出現意外,奉天城即將不保了。”
盧杞當然一貫“政治正確”,聽了渾瑊的話,大義凜然地說:“官軍豈能和逆賊相提並論?逆賊怎麼做是他們的事情,官軍如若驚擾了先帝,就是罪無可赦!”
文臣武將僵持在了那裡,現在只有唐德宗來下這個決心了。他聽慣了盧杞的話,這次也不例外,決定援軍走漠谷。
渾瑊一看自己的建議被否決,他預感到了援軍的覆滅,當即痛苦的閉上了眼睛。
渾瑊閉上了眼睛,躺在墳墓中的唐高宗卻睜大了眼睛,恨不得跳出墓穴將糊塗蛋唐德宗暴揍一頓。
因為援軍一旦失利,唐德宗他們極有可能成為叛軍的俘虜。到那時,唐朝的歷史就結束了,天下就變成朱泚的大秦了。
國家都沒有了,還保護陵寢幹什麼!
但唐德宗的決定就這樣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
十一月初三,杜希全帶領援軍穿越漠谷,行至半途,果然遭到叛軍的伏擊。
叛軍佔據了兩側的山頭,他們居高臨下向杜希全發動了攻擊,援軍傷亡慘重。
奉天城內派出接應的軍隊,也被朱泚分兵擊退。
杜希全一看前行無路,再等下去,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只好帶著殘部連夜退守邠州。
第一支勤王的軍隊就這樣被打敗,另外的勤王軍隊沒有任何訊息,奉天城已岌岌可危。
唐德宗這裡陷入愁苦之中,朱泚那裡卻是鬥志昂揚。他命人將繳獲的輜重及各種戰利品,統統擺放在奉天城下,然後大搖大擺地進行檢閱。
隨後的日子裡,朱泚把中軍大帳設定在乾陵之上,這樣可以居高臨下地俯瞰奉天城全貌,然後指揮軍隊發動了更為猛烈的進攻。
最危險的時候,在朱泚組織的一次進攻中,一支冷箭落在唐德宗面前三步遠的地方,把他驚出了一身冷汗。
此時的唐德宗除了驚嚇之外,是否對自己的這個迂腐決定感到後悔呢?
答案就在唐德宗心中。
參考資料:《舊唐書》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