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劉邦進攻項羽,韓信率兵東進,平定趙、燕二國後,又移兵往東攻齊。大軍行至平原渡(今山東西北部),韓信接到探馬來報,說漢王遣說客酈食其到齊,已說服了齊王田廣歸漢。

韓信想,酈大夫既已說下齊國,我還有何求?應當回師,助漢王攻打楚王。主意已定,便下令紮營,準備擇日回師。 數日後,韓信升帳議事,說明原因,就要下令拔營而歸。這時,謀士蒯通出來勸阻,說道:“不可!不可!”韓信問道:“齊王歸順,我改道而返,為什麼不可呢?”蒯通說:“將軍奉命伐齊,久經周折,才兵至齊國的國境。

今王遣酈食其使齊,憑一張嘴就說降了齊國,是否真實,尚有疑問。何況漢王並未頒下明令,止將軍,怎可憑一傳語,就倉猝回軍呢? 再說,酈食其乃一介儒生,憑三寸不爛之舌,能降齊國70餘城,將軍帶甲數萬,轉戰年餘,才得趙國50餘城,試想為將數年,反不如一介儒生,豈不慚愧嗎?今為將軍計,不如乘齊軍 無備,長驅直入,掃平齊國。如此,大功才能歸於將軍。”

韓信聞言,沉吟了片刻,覺得蒯 通之言十分有理,但如發兵攻齊,又豈不害了酈食?當即說道:“你說的雖然有理,但我如果這樣做的話,齊國必定殺害酈食其,此事使不得!”蒯通聽後,笑道:“將軍實在是很 講究恩德的啊!我知道將軍不肯負酈食其,但聽說酈食其是自薦說齊的,他明知將軍正在領兵伐齊,還要如此做,豈不先負了將軍嗎?” 韓信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即刻調動人馬,渡過平原河,直逼歷下(今 山東濟南市西)。齊兵無備,被殺得大敗。

韓信乘勝擊,斬齊將田解,擒華無傷,一路順齊王田廣,齊相田橫,本已被酈食其說服,同意歸順漢王,忽聞漢兵殺到,不由大驚 風,直至臨淄(今山東臨淄市)城下。 急忙召來酈食其,當面斥道:“我聽信你言,本以為可避免刀兵之禍,不想你心懷鬼胎,表 面上勸我歸漢撤兵,暗使韓信發兵前來,覆我邦家,在是罪不可赦!”酈食其申辯道:“韓 信發兵,是不知齊地實情,願大王遣一使臣,同我去面見韓信,我定令他就地止兵,撤出齊 境。”齊相田橫在旁插言道:“到那時,你定會逃之天天,我怎能再受你欺騙!”說著,不容酈食其再行辯解,下令將他投入油鼎,烹殺而死。

十一月,韓信斬龍且,殺齊王田廣,平定了齊國。此時,擁兵數十萬,其實力有舉足 輕重之勢,當時的情形是,韓信背漢降楚則漢亡,助漢攻楚則楚滅,自立則會形成三足鼎立其時,楚漢相爭進入了最艱苦的階段,韓信攻破了項羽所設立的齊國,那時候,韓信聽 之勢。這就引起了楚、漢的重視。 從了別人的勸告,就派使者去見劉邦,要劉邦封他為齊地的假王。劉邦一聽,怒火中燒,自 己這裡形勢吃緊,韓信不但不率兵解救,反利用這個機會進行要挾,想做齊王,劉邦當時就 想大罵韓信的使者,劉邦的謀臣張良私下裡對劉邦:“這時候可不能訓斥韓信的使臣,更 不能攻打韓信。現在韓信幫助您,則楚王就會滅亡;如果韓信背叛了您,去幫助楚王,那您 可就危險了。

韓信派人來,無非是想試探一下您的態度,您不如干脆封他為齊王,讓他守住 齊地,至於其他的事,等滅了楚國再說。”劉邦聽張良的話,回頭對韓信的使者說:“大丈 夫要當就當真王,何必當個假王!”於是,在第二年的二月,劉邦派張良攜帶印信,到齊地漢王劉邦冊封韓信為齊王,韓信欣然接受;楚王項遣使臣武涉說服韓信歸楚,韓信 去封韓信為齊王。謀士蒯通想說服韓信背漢自立,於是面謁韓信說道:“臣近來學習相術,相君之面,不 辭謝而回。 過封侯相君之背,則貴不可言。”韓信聽他話中有話,就把他帶入密室,這才問道:“你剛才所言,是何用意?”蒯通直言道:“當初發難,群雄四起,人才雲集,主要是為了滅秦。

秦滅之後,楚、漢相爭,人民遭難。項王起兵彭城,轉戰南北,直逼陽,威震天下,今久困武,連年難以進展。漢王率眾數十萬,據有鞏洛,憑藉山河,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反連遭失敗。臣觀天下大勢,非有賢者,不能息爭。將軍可乘機崛起,介於楚、漢之間,助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楚、漢兩主的性命,就操在將軍中。如能聽臣計,不如兩不相助,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靜待時機。像將軍之大才據有強齊,併吞燕趙,擁甲兵數十萬,得時西進,為民請命,天下何人不服,何國不從?將來宰割下,分封諸侯,諸侯皆感德畏威 爭相朝齊,豈不是霸王之業嗎?臣聞天與不取,是違背了天命,反受其;時至不行,是不用其時,反受其禍。願將軍深思熟慮,勿失良機! 韓信聽後,良久才道:“漢王待我甚厚,怎能見利忘恩呢?”

蒯通見韓信被忠、恩所絆,繼續說:“越大夫文仲,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尚且被殺,兔死狗烹,是不易之論。試想,將軍的忠信,恐比不過越大夫文仲吧!且臣聞將勇震主往往自危,功蓋天下,往往不賞。

今將軍已蹈此轍,歸楚楚不信,歸漢漢必懼,那又到何處去安身?”韓信聽了他的這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但又下不了決心,立即打斷蒯通的話,說:“先生不要再說,待我深思後,再做決定蒯通見韓信已經動心,便告辭退出。蒯通走後,韓信想:我以前奉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自歸漢後,漢王授我將軍印,令我統兵數萬,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現又封我為齊王,我若負德,必至不祥。且我擒魏豹、平趙、定燕、滅齊,戰功頗多,漢王又怎能負我!於是,決定謝絕蒯通之言蒯通本來意謂韓信是個胸有大志的人,他靜候數日,卻無音信,就又找到韓信,說道願將軍速作決斷,時機難久,失不再來。”

此時,韓信已下了決心,不背漢王,當即答道先生勿要再言,我功勞甚多,又以忠信待王,漢王必不負我!”蒯通聽後,知再說無益轉身退出。蒯通辭別韓信後,恐久居禍來,假作瘋癲,離開漢營,不知去向漢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代相反,自立為代王。漢高祖劉邦決定領兵親征。

臨行,將都中政事,內委呂后,外委蕭何。不久,呂后設計擒住了韓信,把韓信押往宮側鍾室斬首。臨刑,韓信仰天長嘆:“我不用蒯通之言反為女子所詐,這豈非天命?”劉邦平叛回來以後,知道韓信已經被誅殺,也就承認了既成事實。在傳統社會里,功高震主、權大壓主、才大欺主者都不能得到善終,這似乎已經成了一條規律,韓信有此下場也不足為奇。見《史記》、《漢書》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民國時期到底有多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