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安史之亂是唐朝不得不提的一段歷史,關於安史之亂為何沒能滅亡唐朝,今天來聊一聊。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結合當時的環境來看。安祿山祖上是粟特人,粟特人是什麼人?唐朝中前期,從長安開始經過河西走廊到達西方各國的絲綢之路,正當其時,而粟特人,就是當時往來中西之間,進行絲綢貿易的最主要的一部分人之一,也就是說,粟特人是天生的商人,而安祿山就是粟特人。

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當時的中國,也就是大唐王朝,是民族政策非常開放的,所以也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將領以及官員,這些人都在當時的大唐王朝,揚名立萬,比如朝鮮族的安西都督的高仙芝,長期率領大軍駐紮在中國西部邊疆,假如在宋朝,我們知道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但是唐朝就是可以,那這又能說明什麼呢?

從一個人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少數民族能在大唐王朝取得如此的地位,可見對於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來說,造反是沒有多大的意義的,也就是說,他們造反沒有多大的驅動力,既然在唐朝都能做到這個位置,反正在哪兒都是過日子,他們何必去造反呢?

唐玄宗晚期,雖然說唐玄宗開始老年昏聵,但是整體來說,大唐的國力還是在的,這正如同乾隆晚期大清雖然開始走下坡路,但是整體實力還是不差的,在這種時候,假如有人造反了,對於這個國家的大多數人來說,不論是士兵還是將軍,或者是人民,這些人是沒有造反的慾望的,假如有人在這時候造反,那麼我相信,大多數人的反應,一般都是希望這場叛亂能儘早平息,而不是乘火打劫,一起造反;所以我說,安祿山的造反是沒有民眾基礎的。安祿山的造反聲勢雖大,但是沒有民眾基礎的造反是無法長期進行下去的,好比一把大火燃了起來,但是後面沒有柴了,那麼它無論當下火勢再大,也無法持久,也就無法成功。

當然,也許有人會拿出其他的一些例子來反駁,比如後周時期,柴榮算得上五代的明君,但是柴榮剛一死,趙匡胤立馬就造反了,並且很快就成功了,那這是為什麼呢?我的看法是,那是因為後周存在的時間不夠長,民眾雖然對新政府比較滿意,但是作為後周人民的意識不強,也就是說後周存在的時間太短了,後周人民並沒有多大的歸屬感,假如柴榮再多活個幾十年,然後傳一個年齡大一點的皇子,那我想基本就不會出現趙匡胤造反的這個事兒了。

關於這個我還能寫很多,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我們再來說軍事上的,那就是張巡守睢陽。

睢陽也即現在的河南安陽,是南北之間的門戶,張巡守睢陽這一段,對於整個安史之亂的意義是非常大的,假如拿其他某一段歷史來比的話,那我應該這麼說,張巡守睢陽的意義對平定安史之亂來說,就相當於漢景帝七國之亂時期,梁王劉武守睢陽,這基本都是一個意思,這兩場小的部分,都是安史之亂和七國之亂的軍事轉折點,是政府軍轉守為攻的開始。

安祿山造反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覺得重點還是在這兩個方面,假如在這兩個裡面還要挑一個重點的話,那我覺得還是前者更為重要一點,假如用四個字來概括的話,那就是民心思定。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北洋六鎮統制,基本都為袁世凱心腹,為何只有段祺瑞混出了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