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達芬奇曾經說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的眼睛就像是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戶,就能夠看到你的內心世界,可見眼睛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失去的眼睛,就等於失去了光明。無盡的黑暗,帶給人的不僅僅是恐懼,還有對對生活的絕望。

可是,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對越自衛反擊戰時老山前線的一名解放軍戰士。在一次執行排雷任務中,被炸瞎雙眼,年僅17歲,他的名字叫駱牧淵。

駱牧淵雙眼失明後,沒有在黑暗中彷徨;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憑著軍人的頑強毅力,靠自學盲文掌握的知識,靠知識的力量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中國有句話:自古英雄出少年。駱牧淵正是這樣的少年英雄。

1969年6月11日,駱牧淵出生於甘肅省漳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甘肅省位於我國西北地區,那裡自古民風彪悍,人們從小就是喝著黃河水,唱著信天游長大的。自然環境的惡劣沒有壓垮他們,反而使他們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豪邁性格。人們形容西北人,多用“西北大漢”稱呼。長城抗戰時,著名的西北軍“大刀隊”,殺得日軍人仰馬翻,就是“西北大漢”的傑作。

駱牧淵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自小就十分崇拜英雄。

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了。那一年,駱牧淵剛滿10歲。每當學校裡的老師講起了越南的背信棄義、殺我邊民、佔我國土時,就會激起駱牧淵滿腔憤恨;每當老師講到解放軍戰士奮勇殺敵的英雄事蹟時,駱牧淵就想快快長大,早日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像那些英雄的哥哥一樣,上戰場保衛祖國。

駱牧淵日盼夜盼,終於等來了機會。

1985年,駱牧淵的家鄉開始徵兵,他得知訊息後立即去武裝部“打探”訊息。駱牧淵高高興興地去了,卻垂頭喪氣帶著失望回來了。

原來,他仔細閱讀了徵兵條件後,發現有一條自己不符合規定。哪一條呢?年齡,徵兵條件中規定,必須年滿18週歲才能報名體檢,這可難壞了駱牧淵。

那天晚上,駱牧淵一宿沒睡。他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

第二天一大早,駱牧淵懷揣家裡的戶口本,一路興沖沖地趕往“徵兵辦”。報名時,工作人員詢問他的年齡。他大聲答道:“18歲”。說完,他開啟戶口本,指著寫有哥哥名字的那一欄對工作人員“認真”地說:“叔叔,你看這裡寫著呢!” 工作人員瞅瞅他,又看看戶口本,居然沒有發現破綻,於是給他登記上了名字。

第一關總算順利地闖過去了,可是第二關卻把他難住了。第二關是體檢,就是對應徵入伍人員的身高、體重以及健康方面進行體格檢查。駱牧淵其他方面沒有問題,就是體重有點輕,沒有達到標準。

有了“智闖”第一關的經驗,駱牧淵的信心更足了,在他腦海裡早已想好了一條錦囊妙計。

體檢的日子到了,駱牧淵身穿一身寬鬆肥大的衣服來到了體檢站。當他站在體重秤上時,臉上帶著微笑,信心滿滿的。不出他所料,體重完全合格。

出了體檢站的大門,來到了沒有人的地方。駱牧淵從身上掏出了幾塊沉甸甸的石頭,使勁扔向遠方。

就這樣,駱牧淵連闖兩關,終於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離開家鄉的那天,他哭了,他一隻手抹著眼淚;一隻手揮舞著對爹孃說:“爸爸媽媽,兒子一定不會給您們丟臉的!”

穿著嶄新的軍裝,帶著喜悅的心情,駱牧淵開始了軍營生活。

駱牧淵

入伍後,駱牧淵被分配到了工兵連。一開始,他有點想不通。按照他最初的想法,他想去步兵連,像那些英雄的叔叔和哥哥們一樣,手持鋼槍,衝鋒在第一線。

他找到上級首長,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首長笑了,首先表揚了他不怕犧牲,奮勇殺敵的精神。然後嚴肅地告訴他工兵作為特殊兵種在戰場上的重要性,由於敵人在我國邊境地區埋設了大量地雷,炸死炸傷我邊民和戰士多人,阻礙了我軍的進攻路線。

這些越軍埋設的罪惡的地雷,必須由工兵部隊完成排除任務。可以說,工兵的危險係數在某些方面要高於步兵,做好一名工兵,就是變相的殺敵和衝鋒。

聽到這裡,駱牧淵的心裡豁然開朗了。他向首長表示:“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努力學習工兵技能。”

新兵訓練期間,駱牧淵異常刻苦鑽研。工兵是個技術兵種,光靠能吃苦不行,還必須要多動腦子才行。

專業訓練開始後,駱牧淵的“犟脾氣”上來了。為了掌握排雷技巧,同樣一個科目,別人練一次兩次,他練十次二十次;同樣一個問題,別人用一種方法解決,他至少要找出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法。他放棄了休息時間,甚至有時連吃飯、睡覺時都在思考技術要領。

連長、指導員心疼他,勸他要勞逸結合,注意休息。他總是憨厚地笑笑,算是做了回答。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滿滿的收穫。

駱牧淵的專業技術提高得很快。在連隊組織的幾次技術大比武中,他都名列前茅。

很多老兵對這個“新兵蛋子”是既羨慕又佩服,羨慕他才來了不到兩個月,就成了技術骨幹;佩服他的排雷技術確實是技高一籌,不服不行。

兩個月後,部隊接到命令。開赴老山前線,執行作戰任務。

駱牧淵得知訊息後激動地一宿沒睡,殺敵立功的機會來了,他從小就想當英雄的夢想很快就要實現了。

到了戰場,駱牧淵才明白平時訓練和戰場的巨大區別。

大家都看過許多戰爭影片,電影的鏡頭裡,經常會出現一群工兵,手持探雷器,小心翼翼地在道路的前方尋找敵方埋設的地雷。

可是現實的戰場卻不是這樣,因為敵我雙方長期激戰,戰場上隨手抓起的泥土中,都有彈片、彈殼或者其他鐵器。而我們裝備的新式探雷器靈敏度很高,任何一點微小的金屬品都能引起報警,所以光靠使用探雷器,我們工兵就寸步難行。

那麼,怎麼辦呢?說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其實,排雷主要靠手工操作,也就是要依靠探雷針,用手工作業。探雷針就是一根8毫米粗的鋼針,插進土全靠手的感覺判斷有無地雷。這種作業方法,對我們來說危險很大,用我們工兵的行話就是“玩命”。因為越軍使用的防步兵地雷,一般幾公斤的壓力就能爆炸,而山上泥土中樹根枯枝盤根錯節,排雷有是在槍林彈雨中作業,時間分秒必爭。為了避免無效勞動,辨別真偽,使用探雷針必須適當用力。因為樹根枯枝用力後有一定的彈性,而地雷像石頭一樣堅硬。因此,如果如果探雷針碰巧頂在地雷引信上,用力後就非常容易爆炸。

正因為如此,工兵的危險係數很高,稍不留神,就會觸發地雷引信,引起爆炸。剛開始的幾天時間裡,就有幾個戰友被越軍的地雷炸傷致殘。

排雷演示

那幾天,連隊就像開了鍋,幹部戰士紛紛寫血書向團黨委、連黨支部請戰,搶著要任務。三天時間,駱牧淵寫了四份請戰書,決心書,唯恐任務輪不到他。另外,他還有一個沒有公開的秘密,就是在對越作戰中,被中央軍委授予“排雷英雄”的20歲戰士楊再林,創造了一人排雷304個的記錄,駱牧淵當時才17歲,也是一名工兵,他決心要超過楊再林。

第一次執行任務,駱牧淵和排長、班長組成了三人小組,目標是開闢17號陣地到19號陣地之間通路的任務。

一進入戰場,駱牧淵的心“砰砰”跳個不停,身上汗水淋漓。他趴在地上匍匐前進,慢慢向前搜排。剛排了幾步,探雷針就給頂住了。“地下有雷”駱牧淵極力讓自己鎮靜下來。然後,按要領,他我先從周圍一點一點把土扒開,可眼看就要靠近探雷針了,卻不見雷體露出,他以為是“84式子母雷”,因為這種地雷只有雞蛋大小,可接著扒下去,還是不見地雷的影子。

這下子他心裡發毛了,懷疑碰上了一種新式地雷。想到這裡,他不由得頭皮發麻,想叫排長,又怕失技術能手的面子,再說情況也不清楚,於是心一橫,乾脆繼續扒下去再說。扒完土一看,原來是拇指粗的一根樹根,探雷針碰巧頂在了上面。接著向前探去,沒有走兩步,又有感覺。有了上次的教訓,這次我用力多試了幾次,毫無彈性,斷定它不是地雷也是個石頭。膽子壯了,動作也比上次熟練多了。扒出來一看,是一枚“58式地雷”,他利用自己過硬的基本功,輕鬆地拆掉“引信”,排除了他軍人生涯中第一枚地雷。

駱牧淵

隨著排雷次數的增加,駱牧淵的戰場經驗和膽量也越來越大了。

一次,連長交給他們一個艱鉅的任務,炸燬據我前沿陣地100米處的三個新修的機槍工事。

第二天早晨,駱牧淵和兩名戰友趁著漫天大霧,一路小心翼翼地摸到了三個新修的機槍工事前一看,沒有發現一個敵人。原來,他們白天不敢固守,只是在晚上對我偷襲時才作為火力點進行掩護。

本來,駱牧淵想把炸藥包塞進射擊孔,可是射擊孔太小,塞不進去。於是,他冒著被越軍發現的危險,爬到工事的背面出口處,先後將三個炸藥包放好,拉火後趕快撤離。

隨著三聲巨響,敵人的三個火力點飛上了天。這一下,敵人的炮火打了過來,一發炮彈在駱牧淵身邊不遠處爆炸,氣浪將他一下子推到了好遠,耳朵嗡嗡發響。他試圖站起來,可眼前直冒金星,身子很沉,幾次都爬不起來。戰友以為他負傷了,趕忙來搶救,看到他身上沒有血,才知道是衝擊波震動的結果。我

1986年6月9日,這是個令駱牧淵終身難忘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既是他創造了排雷616枚記錄的時刻,也是他永遠失去光明的日子。

當過兵,打過仗的人都知道。戰場上的情況是瞬息萬變的,稍不留神就可能發生意外。

這天,駱牧淵還和以往一樣進入了作業區。就在他排除第616枚地雷的時候,地雷爆炸了。駱牧淵只覺得臉上一熱,強大的氣浪將他推出了一米多遠,隨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後來才知道,駱牧淵碰到是一顆“58式地雷”,相對來說,這種雷的排除難度並不大。地雷上通常有個保險裝置,一般情況下,壓力達不到設計要求,保險不會解脫。

但是,這顆地雷由於埋的時間太久,保險鏽蝕失去了作用,已經成待發狀態。當駱牧淵用探雷針觸動雷體時,儘管力道很輕,可地雷就爆炸了。

兩天後,駱牧淵才從昏迷中甦醒過來。此時,他還沒有完全脫離危險期。醫生告訴他,他負傷嚴重,全身有58處受傷,最嚴重的部位在雙眼。

駱牧淵

駱牧淵下意識地伸手去摸眼睛,感覺圓乎乎地還在。其實那個時候,他的兩個眼球已經摘除了,感覺到的眼球是取而代之的棉球罷了。

有一天,駱牧淵無意識地用手去揉右眼,沒有想到“眼球”掉了出來,他拿在手上一摸,才知道是個玻璃眼球,這時,他才明白自己的眼球早就摘除了。

當時,他才只有17歲呀!放在現在,就是個圍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孩子。

可想而知,駱牧淵當時的痛苦心情已經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了。他像瘋了一般大喊大叫,用頭猛烈地撞擊牆壁。整整兩天,他躺在床上滴水未進,矇頭哭泣。

戰友們和醫護人員看在眼裡,痛在心上。那幾天,大家不斷給他講史光柱的事蹟、保爾的事蹟、海倫的事蹟。

特別是老班長,他從書店裡買來了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書,每天念給他聽。保爾的經歷和頑強的精神感染了他,特別是保爾的那句名言,深深地打動了他:

人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

駱牧淵在醫院過生日

這段時間裡,戰友和組織上的關心;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讓他的心情慢慢地平靜下來。他在心中有個信念:我一定要像保爾柯察金那樣,做一名身殘志堅的勇士,活出一個精彩的人生!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駱牧淵的身體逐漸恢復了正常。但是身上還有37塊彈片沒有取出,聽力也受到影響。

國家沒有忘記年輕的小英雄,中央軍委授予駱牧淵“一等功臣”的榮譽稱號。同時,他被全軍譽為“排雷大王”。  

復員後,駱牧淵回到了家鄉。家鄉的政府和人民沒有忘記這位為國立功的的小英雄,甘肅省授予駱牧淵“隴原英雄”稱號,漳縣縣委和政府為他家掛上了“衛國有功”的光榮金匾。

西北人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在駱牧淵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從零基礎開始,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頑強毅力,先是自學了盲文,然後又自學了哲學、文學、經濟管理等專業的大專課程。他用半年的時間學完了正常盲人需要8年才能完成的課程,並開始了他的盲文創作。他用盲文創作了260多首詩詞,其中72首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解放軍報》等報刊雜誌發表。作品一經刊登,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廣大讀者紛紛來信或打來電話對他表示問候和關切,祖國人民的關懷,極大地鼓舞了駱牧淵的鬥志。

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也吹到駱牧淵的家鄉。

這時的駱牧淵已經從失去光明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他已經是一名小有名氣詩人和作家了。雖然他的眼睛看不見了,可是他的思維卻越發的敏銳了。

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親戚朋友們的幫助下,籌集了啟動資金,開辦了甘肅省首家殘疾人房屋開發公司。

駱牧淵開公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他不願意以功臣自居,靠國家養老;二是他深知殘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難,他要用自己有限的力量,投入到無限的為殘疾人服務當中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他的公司重信譽、守合同,從不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因而,公司發展很快,效益良好。他不僅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且迎來了人們對他的讚譽和尊重。

“致富不忘本,把愛心回饋社會。”這是駱牧淵的人生信條。

駱牧淵

1999年,當他得知家鄉的甘肅真空鹽廠瀕臨破產時,毅然投巨資收購了甘肅真空鹽廠,並使甘肅真空鹽廠走出低谷,起死回生,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於2003年改製為甘肅武陽製鹽有限公司。

如今,30萬噸/年鹽硝聯產生產線已建成投產,日產精鹽近千噸,產精芒硝百噸,每年將給漳縣上繳稅金近2500萬元,安置解決了600餘名員工,為40多名殘疾人提供了就業崗位。

現在,企業正式加入中國鹽業集團,更名為中鹽甘肅武陽鹽化有限公司。

經過20幾年的不懈努力,駱牧淵成了甘肅遠近聞名的企業家。

他堅守自己的信念:“致富不忘本,把愛心回饋社會。”

他拿出了資金,創辦了“金手杖書屋”,低價發行國防教育教材20多萬冊,先後接收安置復退軍人30多名,個人出資20多萬元慰問老功臣、傷殘軍人、烈士家屬50多次。

2008年,駱牧淵被評為“全國建設新農村十大傑出復轉軍人”

謹以此文,向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英雄駱牧淵致敬!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遼國的“一國兩制”,蕭峰擔任的南院大王其實不管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