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歷史上,帝王君位都是傳給自己的兒子,就算沒有兒子,他們也會招一個義子,把皇位傳給義子。比如宋朝後面的好幾個皇帝,包括宋仁宗、宋高宗等,都沒有兒子,可是最終他們都招了義子,把皇位傳給義子。
為什麼這些皇帝們都會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不願意把皇位傳給兄弟呢?
道理很簡單。古人是相信靈魂不滅的,人死以後,靈魂會在另外一個世界存在。不過,這個靈魂是需要他的子孫後代給他供給廟食的。
如果子孫後代不給他供給廟食,他們的生活可能就沒有著落。只有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兒子當了皇帝,他才會好好供奉自己,給自己提供的廟食才是最高規格的。如果傳位給了兄弟,兄弟的兒子們當了皇帝,自己這一脈也就是斷了,也就不可能獲得很好的供奉了。可以說,這是古人的一種普遍的觀念。
但是,趙匡胤非常奇怪的是,他並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有人可能會說,你說得不對。趙匡胤生前並沒有做出傳位的決定。既然沒有做出傳位的決定,那麼也就不存在他把皇位傳給弟弟而不傳給兒子這樣的說法。
趙匡胤生前確實沒有做過傳位的決定。但是,從他的人事安排我們其實已經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想要把皇位傳給兒子,而是決定把皇位傳給弟弟。
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已經二十多歲了,另外一個兒子趙德芳也成年了。他們完全可以當太子了。事實上,有一些皇帝在兒子剛滿週歲,就會封他為太子,比如康熙帝等。趙匡胤兒子那麼大了,他為何不封他們太子?別說封為太子,甚至連一個王,也沒有分封給他們。
相反,趙匡胤對弟弟卻是重用有加。一是他把弟弟趙光義封為晉王;二是他把弟弟封為開封府尹,而在整個五代時期,所有的開封府尹,都是天然的皇位接班人;三是趙匡胤在朝堂,把弟弟排在所有文武大臣的最前面。所有這些措施,都表明趙匡胤是想傳位給兄弟的,只是他並沒有宣佈這個結果而已。
有人可能會說,趙匡胤之所以要傳位給兄弟,是因為他的母親杜太后曾經要求他這樣傳位。其實,這個說法是不靠譜的。事實上,這個說法很有可能,也是趙光義為了自己坐穩皇位,炮製出來的。
有人可能又會說,這是因為趙匡胤還沒有來得及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他就已經暴病而死,所以繼承人的問題,就成了一個懸案。
這個說法也是不對的。趙匡胤並不是一個大而化之的人,他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他的政治智慧是非常高的。乾隆皇帝曾經對歷史上的帝王進行過多種評價,能夠入他法眼的帝王少之又少,但是他卻高度評價了趙匡胤。
說趙匡胤很有政治智慧,最明顯的證據,就是趙匡胤很好地解決了歷史上的開國皇帝都很棘手的功臣問題,他用的“杯酒釋兵權”的辦法,是他的獨創。而這種獨創的方法,是需要極高超的政治智慧才做得到的。因為這其中不僅僅是一種謀略的問題,還有一種人格與感情的問題,只有趙匡胤這樣高尚人格與真摯感情的人,才能輕鬆解除那些開國大將的兵權們。
趙匡胤已經有了成功的例子,後世的開國皇帝,卻都沒有一個人能採用這個辦法。朱元璋甚至殺得血流成河,就是這些皇帝不具備趙匡胤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趙匡胤既然有高超的政治智慧,他當然明白,繼承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選趙光義為繼承人,應該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策。
為什麼趙匡胤最終沒有選兒子?而選了兄弟呢?
我認為,這是趙匡胤經過對當時的政治形勢,經過充分評估後的結果。
五代時期,出現了多次皇位更迭的情況。之所以這樣,除了武人暴力政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外,還有就是繼位的君王年紀比較弱小,並且缺乏政治智慧。
極為的幼君上臺以後,往往會忌憚那些有功的大臣們。而有功的大臣們,又瞧不上幼君。這樣一來,雙方必然發生很大的矛盾,皇帝會削奪掌權的大臣的兵權,而掌權的大臣不滿,又會造反。造反以後,就會推翻這個君王,從而建立新的朝代。
趙匡胤非常明白這種現實狀況,所以一方面他要削奪大將們的兵權,另一方面,他要選一個能夠籠絡住大家,年紀比較大,同時又有較好政治謀略的人。
趙匡胤透過分析,認為趙光義顯然就是這樣的人,而他的兒子雖然年紀不小,但心理素質並不好,不能當好繼承人。
應該說,趙匡胤的這種判斷是沒有錯的。後來他的兒子趙德昭,因為趙光義說了他一句不是,他回家就自殺身亡了。從這裡可以看出,趙匡胤的兒子,抗擊打能力確實很差。這樣的人,又怎能當君王呢?
所以,為了大宋江山的長治久安,趙匡胤就算知道選弟弟為繼承人,會影響到自己的廟食,他依然要這樣做。
畢竟,宋朝的江山才是最大的廟食。江山沒了,什麼也沒了!
(參考資料:《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