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前言:

戰國時代,各國紛紛變法圖強,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秦國的經濟和軍隊戰鬥力的提升都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此。到了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國力又進一步增強,一統天下的夙願愈發強烈。秦惠文王重用了張儀、司馬錯等重要謀士,為後來的一統天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當時的秦國處於西北偏遠之地,要想實現天下的一統,就必須走出西北這片蠻荒之地。於是在秦國朝堂上有了兩種建議,一種是以張儀為代表的一派,他們建議秦惠文王應該先攻打韓國;另一派是以司馬錯為首的大臣,他們建議秦惠文王應首先南征巴蜀。無論是哪種建議,都各有利弊,那麼梁惠文王為何會最終選擇南征巴蜀呢?

一、討伐韓國的利弊

秦人的祖先本來出自東方,但由於長期幫助周天子駐守邊境,故而強大於西方。加上秦國人長期與戎狄打交道,二者相互影響,這就加重了中原人士對秦國人的輕蔑態度,認為秦人都是蠻荒之人。因此,秦國的歷代君主都渴望匡正他們華夏正統的身份。故而張儀向秦惠文王提出,韓國乃天下之咽喉所在,如果秦國可以佔領這裡,就可以更好地搶佔先機,向四周擴張。

而討伐韓國的惡果是,恰巧因為韓國處於戰略要衝,若貿然討伐,定會引來其餘諸侯國的競相反對。而當時六國也對秦國有所忌憚,即使張儀伶牙俐齒,善用謀略使各國分化,秦國與各國的戰爭也不會佔優勢。這樣一番考慮之下,攻打韓國反而是得不償失的。

二、南征巴蜀的利弊

我們知道巴蜀和秦國一樣,同樣處於華夏的邊緣地帶,距離各國都比較遠,長期以來不被列國所重視,如果秦國出兵,其他國家的阻力就會小很多。巴蜀之地歷來有天府之國的稱號,如若秦國能夠攻陷巴蜀,就掌握了對楚國地勢和水勢的雙重控制,足可以憑藉這兩種優勢威脅楚國。

但是由於秦國與巴蜀距離較遠,且中間相隔著秦嶺和大巴山兩座山脈,還要經過五條要道,道道艱險難過,秦軍稍有不慎,就會被中原列國的應援軍隊打敗,到最後落得個功虧一簣的結果。

三、苴國引狼入室

正當秦惠文王猶豫不決之時,一份來自巴蜀的邀請直接促使他做出了南下的決定。戰國時代的巴蜀地區有蜀國、巴國、苴國三個國家,蜀國最為強盛。苴國與蜀國本是同宗, 長期依附於蜀國。但久而久之,苴國不願意再唯他人馬首是瞻,就私下與巴國聯手對抗蜀國。兩國為了確保能夠攻滅蜀國,就決定尋找幫手,鄰近的楚國和秦國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但是考慮到楚國與巴國曾有過小紛爭,他們最終決定拉攏秦國。苴國和巴國的邀請,讓秦國朝堂官員爭議紛紛,有人擔心這是一場陷阱。但是秦惠文王認為,這一邀請恰好給了秦國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入駐巴蜀。有了這個邀請,他們的南征之路便不會受到人為因素的阻撓。最終,在張儀和司馬錯的共同統領和指揮之下,秦國在巴蜀之地相繼兼併了三國,再一次擴充了自己的領地。

結語: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禹為何要要將天下分為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