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馬歇爾提出了著名的“歐洲復興計劃”,也稱為“馬歇爾計劃”。
目的是振興歐洲。
馬歇爾
馬歇爾計劃在四年內,向歐洲投資130億美元。
計劃一出,舉世震驚。
因為這個時候,美國完全沒必要發這個“善心”。
得益於特殊的地理環境,美國是二戰中,唯一一個本土沒有遭受打擊的國家。
不但後方沒有遭受破壞,還發了一大筆戰爭橫財。
更厲害的是,當時的美國還壟斷了原子彈這個大殺器。
莫道是歐洲,就算是蘇聯也不敢和美國直接對抗。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能讓美國害怕的,也只剩下外星人了。
現在的形勢是,美國天下無敵,蘇聯勉強喘氣,至於歐洲,則是徹底被打爛了。
有人估計,僅僅是把柏林的碎磚爛瓦清理完畢,就得花費20年!
清理柏林的瓦礫
照理來說,要想保持自己強大,就得讓別人弱小。
這是個最淺顯的道理。
可美國不但沒有趁火打劫,也沒有一舉消滅,反而提供了這麼大的救助,任誰也得納悶。
130億美元不是小數目,當時的130億,相當於今天的6500億美元!
要知道,中國的三峽大壩總投資也不過954.6億元人民幣。
沒有人是天生的上帝,國家尤其如此。
那麼美國為何要做這個“虧本買賣”?
僅僅是為了收買歐洲嗎?那這個價碼也太高了。
況且當時的歐洲遠遠不值這個價。
只有一個解釋,美國得到的利益,遠遠超過了6500億美元。
那麼美國到底得到了什麼?我們來細細梳理一番。
首先,“馬歇爾計劃”鞏固了歐洲這個冷戰橋頭堡。
在美蘇對抗中,歐洲是雙方的頭號陣地,也是雙方的核心地帶。
美國雖然強,但畢竟和歐洲隔著一個大西洋;蘇聯雖然實力不如美國,但是和歐洲近在咫尺。
真要打起來,蘇聯的鋼鐵洪流可以在一個星期內踏遍歐洲,而美國從大西洋對岸趕來,最快也要十天。
鋼鐵洪流
所以,美國必須讓歐洲強大起來。
只有守住歐洲這個緩衝地帶,美國的安全才有保障。
其次,“馬歇爾計劃”還擠壓了蘇聯的生存空間。
我們都知道,當時的形勢是美蘇兩國平分歐洲。
西歐屬於美國的勢力範圍,東歐則是蘇聯的地盤。
東西歐
所以,美蘇兩國,誰能把歐洲爭奪過來,誰就是贏家。
“馬歇爾計劃”的貓膩之處也就在這裡。
注意,馬歇爾計劃是“歐洲復興計劃”,而非“西歐復興計劃”。
換句話說,哪怕是東歐國家,只要有意,也照樣可以接受馬歇爾的貸款。
偏偏東歐國家還需要這筆錢。
一旦東歐接受了這筆錢,那自然得劃歸美國陣營。
這可真是赤裸裸地挖蘇聯牆腳。
蘇聯也被逼急了,模仿“馬歇爾計劃”整出了一個經互會。
經互會和馬歇爾計劃差不多,只不過援助的物件變成了東歐。
本來蘇聯經濟就不景氣,現在還得再供養這一大波小弟。
為後來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
況且,“馬歇爾計劃”也刺激了美國經濟的再發展。
注意一個問題。
“馬歇爾計劃”提供的是美元,美元本身沒有用,要振興國家,還得靠實實際際的物資。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
歐洲國家拿到了美元,物資應該向誰購買?
聰明的你肯定發現了。
當時各國都被打成了稀巴爛,能提供物資的,還是美國。
換句話說,美國給了歐洲貸款,買的還是美國自己的貨物。
這筆錢轉了一圈,又回到了美國的口袋。
而且,這些物資還是美國在二戰中的剩餘物資。
戰後美國剩餘物資
反正這些物資放著也是放著,銷燬還要花不少錢,索性就做了順水人情。
如果你僅僅以為這只是為了廢品回收那就太小看馬歇爾了。
馬歇爾這一招,可謂殺人誅心,不但做了順水人情,還牢牢地控制了歐洲市場。
很簡單,歐洲復興的基礎物資是美國奠定的,所有的標準都是美國式的標準。
那麼你未來要維護、要發展,只能用美國製造的配件。
這就為美國未來的生產,奠定了無數個5600億的龐大市場。
以後歐洲就沒辦法離開美國了。
最重要的是,美國這一手,還抽空了歐洲的黃金儲備。
要知道,“馬歇爾計劃”雖然錢多,但也不夠歐洲完全復興的。
畢竟歐洲國家多,這些錢,也只能算個起步資金。
未來還需要N個“馬歇爾計劃”,可美國只提供一個。
那美元從何而來?
很簡單,拿黃金來換!
戰後,佈雷頓森林體系規定,只有美元才能和黃金掛鉤。
美元和黃金掛鉤
各國想繼續拿到美元,只能用黃金去換。
這筆買賣可太值了。
我們知道,紙幣本身沒有價值,有價值的是紙幣背後的黃金。
在二戰時,歐洲各國為了安全,紛紛把黃金存入美國。
這下子,連最後一點黃金儲備也保不住了。
歐洲簡直是被美國釜底抽薪地玩了一把。
說白了,“馬歇爾計劃”就是美國玩的一個槓桿。
既控制了歐洲,又擠壓了蘇聯,又白得了一筆黃金。
還把本身要銷燬的剩餘物資,賣了個好價錢。
而美國沒有付出任何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