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
《墨子》雲“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一個國家或企業,只有網羅到大批的人才,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一位人才雖然也能暫時支撐局面,但是一旦能人失去,整個組織則會陷入極度危險的境地。
這可以從歷史上的秦國和蜀國的興衰中得出結論。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這個後起之秀是如何在各國混亂的爭鬥中脫穎而出,一舉統一中國的呢?回答就是網羅人才。首先從秦穆公說起,正如李斯所說:“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再說秦始皇嬴政,也聚集了一批很有才幹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等。這只是兩個例子,秦國的人才從秦穆公到秦始皇一直是源源不斷的,比較有名的如商鞅、張儀、范雎、白起、呂不韋等。其它國家也有人才,為什麼不行?如管仲、吳起、孟嘗君等四公子、廉頗、樂毅、藺相如等,可是這些人才確實是太少了,六國加起來也就是勉強與秦國相當,他們的存在只是促使國家一時的強大罷了。獨木難支,人去國衰,很難形成持續發展的局面。
三國時,蜀國在劉備死後,逐漸形成只有諸葛亮一個能人支撐國家的局面。再到姜維時期,則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窘迫境地,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滅亡。同期的吳國雖然人才也不多,但是卻不斷檔,總是能有一些可用之才勉強維持局面。魏國則人才濟濟,國家興盛,最終由後來繼承它的晉統一了中國。所以,企業和國家要發展,必先得到眾多人才,缺乏人才是不行的。
怎樣才能得到眾多的人才呢?秦國靠的是傳統習慣,本國人才缺乏,就大量吸引外國人才為自己服務,這是在穆公時就形成的,一直沿續下去。三國時期的魏國可以上溯到東漢曹操當權的時期,他先後釋出了三次唯才是舉的命令,得到了眾多的人才。由此來看,這是靠風氣和制度用人。其它的國家引人為什麼只是曇花一現呢?因為他們靠的只是個人熱情(雖然秦國和魏國也含有該原因),但沒有形成習慣、傳統或制度,引人者不在位了,人才也就散了。例如齊桓公死了,國家就再也沒有他在位時那麼多人才了。所以要想得到眾多人才必先形成傳統和制度,靠個人的熱情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