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來說,二戰的結束損失的最大的無疑就是戰敗國,也就是日本、德國、義大利等,他們需要進行賠款,再加上本身因為挑起戰,耗費的資源眾多,起步相對較難,如果抓不住機會的話,甚至有淪為三流國家的風險。幸運的是,德日都分別得到美國的援助,度過最為艱難的階段。
事實上這場戰爭真正的大輸家,沒有在軸心國中誕生,反倒是在同盟國中,為何這麼說呢?看看英國的慘狀就知道了,好不容易積累的數百年家底,全部都敗光了。英國自從打敗西班牙後,正式成為新的世界霸主,巔峰時期坐擁3000萬平方公里土地,幾乎是如今俄羅斯的兩倍之多。
人口方面達到3億人,每年的生產總值高達幾萬億美元,基本都是靠殖民剝削,再加上各種稅收。但一戰爆發後,英國的情況就發生巨大的變化,內部各黨派之間的博弈再度滋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獨立熱潮的興起,使得英國開始丟領土,慢慢的回到最原始狀態,總體付出的代價超乎認知。
現在的英國領土只剩下45萬平方公里土地,工業水平、經濟水平、軍事水平持續下降,已經在往二流國家走。可以看到,德國縱然賠款超過1萬億馬克,但還完之後他們就可以過上高質量的生活,本身的潛力和基礎就足夠,自然不擔心任何問題,英國卻做不到,只能進行減緩衰弱速度。
沒有殖民地後,英國開始進行轉型,注重金融等行業的發展,為了能夠保證執行起來,他甘願成為美國的小弟,在他的後面馬首是瞻,基本上美國叫他往東他絕對不敢往西,平時有啥軍事任務的時候,都會叫上英國軍隊一起,必要的時候讓他們前去當炮灰,連點話語權幾乎都沒有。
落得這樣的下場,可謂是無比悲催,側面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再怎麼強大的國家,徹底沒落後,會存在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會淪為眾人欺負的物件,未來美國或許也會有這麼一天,只是不懂得什麼時候到來而已。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