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華帝國延綿數千年,一直雄踞於世界東方,但縱觀中國的近代歷史,卻是一部極度屈辱恥辱的歷史,而這段在中華民族內心造成深重創傷的歷史,很長一段時間中是和一個女人所分不開的。這個女人就是慈禧。

對於這位對中國歷史造成過深遠影響的女人,今天的評價基本都是負面的,在無數資料中已經成為一個板上釘釘,留下千古罵名的女人。不過人性是最複雜的,歷史人物的複雜性也遠非幾本史書所記述的那般簡單。歷史早已證明,很多史料都誤導了無數後人。

慈禧,人稱西太后,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女性攀上權利最高巔峰,同時執政時間最長這點上能與武則天齊名的的一個傳奇女人。但其從1908年10月22日去世到現在,彷彿已經成為了一隻過街老鼠,人人聽了這個名字大多必欲痛責之。在無數人的心目中,這位“老妖婆”總是和荒淫無道、殘忍歹毒、專橫跋扈、不識大體這些貶義詞聯絡在一起。甚至當年清東陵慈禧墓地被盜還有無數人拍手稱快,稱之為報應。

當年清東陵被盜場景

然而,隨著瞭解的越來越深入,多方史料的求證,層層歷史迷霧的揭開,開始對於這些觀點有了重新的認識。決意動筆此文的時候就知道會被某些人噴,這裡給這些人解釋下,本文不是為了給慈禧洗白,慈禧作為當年一個最高執政者,在近代中國受到的那些巨大創傷中確實應該負有主要的,也無可推卸的責任,加速了近代中國成為半殖民、半封建帝國的程序,也最終加速了滿清王朝的崩潰。

但黑格爾曾經說過:存在就是合理。意思是世間萬物只要存在過,就有其合理性。所以本文希望是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下慈禧,而筆者最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後人對待歷史人物應該有的態度,看待歷史人物更應該站在當時的歷史層面,用客觀,辯證的思維來看,而不是讀了幾本史書就一棍子全部完全打死。如果能讓閣下讀了後歷史觀有所改變,那麼此文可以說善莫大焉!

慈禧統治中國時間長達47年,關於此人現在的歷史基本是已經將她定格為一個反面人物,並且似乎已經蓋棺定論、不容辯白。今天網路上罵慈禧的文章已經太多了,有關這些我們就不去跟風。

個人的觀點是,固然慈禧執政時期對國家犯過很多錯誤,但這個女人身上被潑的很多髒水卻是有欠公允的,今天就讓我們來揭開慈禧身上的那些迷霧,看看慈禧的另一面。諸君讀完結合以前的資料也可以更全方位地解讀和了解這個女人。甚至可能還會顛覆您的很多固有認知。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誤解讀

歷史常常被人或出於無腦,或根據需要而誤解讀,例如今天,對慈禧太后詬病最大的就是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此言甚至赫然出現在當時的上諭之中,成為無數人認定這是慈禧是最大的賣國賊的無恥嘴臉鐵板定釘的證據。

然而,真的就那麼簡單嗎?很多人恐怕還真不知道這句話背後的真相!

今天這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已經是慈禧賣國的最大罪名,但是如果你看過當年的上諭全文,就知道是某些人完全是斷章取意,誤導他人。就和當年朝鮮戰爭中那句著名的:“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一樣,把前面的前提直接忽略去,誤導了無數今天的年輕人,直到今天,有人還在津津樂道地引用。

我們可以來分析下,首先,這樣無恥的話如果真的如大家所理解的那樣,那麼統治者的威望還何在,老百姓會怎麼看。人說,兔子逼急了都要咬人,再懦弱的人也都有三分血性。自古以來,帝王在對外的尊嚴和國家利益上的保護是維持自己統治的一個重要根本。這等喪權辱國的話竟赫然出現在上諭中,如果真是這個意思,那麼朝廷只會在民眾中威信頓失,清政府的統治還怎麼能繼續維持?

其次,俗話說,民為國之本,任何一個統治者失去民眾的支援那麼統治根基絕對會出現嚴重危機,相信這個我們小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慈禧作為一個老政治家,怎麼可能犯這等低階錯誤?

不過確實這句話出現在當年的上諭之中,但至於對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卻完全不是後世某些人一廂情願地解讀出來的意思,讓我們回到當年,結合當初的環境來看。

1900年,庚子國難之後,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列強提出的議和條款中就有賠償一項。當時清政府就估計到列強在賠款問題上肯定將會“獅子大開口”,因而在電文中有這麼一句話:“賠款各款,勢不能輕,惟亦需量中國力所能及,或寬定年限,或推情量減,應請磋磨”。

注意,文中的“需量中國力所能及”,這才是後來上諭中“量中華之物力”的真正表述意思。

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這個所謂的“量”,真正意思是“衡量”,言下之意是儘可能地減少賠償損失,而不是後來某些人解釋的所謂以舉國之力,洋人要什麼給什麼,也不是什麼把利益主動出賣給洋人。所謂弱國無外交,這也是當時形勢下清政府所能儘量採取的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的外交鬥爭和策略,不管後來結果如何,但其出發點都是沒有錯的。

當時,八國聯軍大兵壓境、又貪婪成性,打是打不過人家,實力巨大差距之下的不理性導致滅國當然那是最愚蠢的,只能緩過眼前險境,徐圖後強,所以當時清朝的做法是正確的,就是儘量“量中華之物力”先渡過眼前這個難關。

而這個“量”的本意或主觀意圖,不是盡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出賣中國利益,這僅從基本邏輯上也說不過去。畢竟封建王朝的江山其實就是統治者自己的,統治者怎麼會盡最大限度地來割自己身上的肉?歷史上估計沒哪個缺心眼的統治者會這樣?清代統治者也不會犯二到這個程度。

所以,此話真實的意思是:並非盡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出賣國家與民族的利益,而是在確保其政治統治的前提下,在儘量減少損失的條件下,以最小的代價,儘可能少的“中華之物力”,去“結與國之歡心”。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份上諭中還有這樣一段話:“自此官民要奮發圖強,固邦交,保疆土,舉賢才,開言路,己屢次剴切申諭。中外各大臣其各凜遵訓誥,激發忠忱,深念殷憂啟聖之言,勿忘盡瘁鞠躬之誼。朕與皇太后有厚望焉。”

考慮到當時光緒已經就是一個傀儡,其實這些話的意思也就是老太后的意思。這段話也體現出當朝者已經痛定思痛,“庚子國難”之後,徹底認識到了自己國家與世界列強的巨大差距,在閉關鎖國政策導致的全面落後下的不理性舉動而遭致到的屈辱,從那份妄自尊大中徹底擺脫出來,也開始有了振作之心。這才引發了後來的洋務運動。

此外,這份上諭中還有這樣一段話:“所以不致竟成巨禍者,實由朝廷極力維持,是以酒果冰瓜,聯翩致送,無非朕仰體慈懷,惟我與國,應識此衷。”

然而,我們如果理性地看的話,此事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慈禧還是有大局觀的,雖然有過向11國宣戰的不智之舉,但慈禧所借用義和團其實只是她手裡一個震懾洋人的工具,她內心還是知道此事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也披露了義和團當年為什麼數千人打不下京城中的外國使館的秘密,,其實是慈禧等人在暗中保護著使館,而不是義和團戰鬥力真的那麼差。

我們可以想見,如果使館全部被攻下,以義和團的行事作風,使館人員肯定會全部被屠殺殆盡。客觀地說,那麼後來局面真的可能就會無法收拾了。最起碼來說,賠款肯定不是那個數目,甚至可能還會割地,那麼中華民族將會蒙受更大的損失。

這裡只是在當時的局勢背景下客觀的分析,治大國如烹小鮮,隨時需要的是那份理性,看待歷史人物我們也同樣需要有這個理性,慈禧之前確實出過不少昏招誤國,但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是要給予肯定。

收復新疆

縱觀慈禧的一生,固然確實禍國殃民過,但也不是沒有政績,其中最偉大的功績之一,就是把新疆留在了中國版圖內。

新疆,這片今天佔據中國六分之一面積的土地,是中國西北的重要邊陲屏障。1864年,大清剛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逃到熱河,連圓明園都被燒了。值此大清內外交困之際,中亞的阿古柏入侵我國新疆地區,佔據了大片西北土地。到了1871年,沙俄又出兵佔據伊犁。

阿古柏

在當年的新疆收復問題上,在朝堂上鬧的不可開交,這就是當年的“海防、塞防”之爭。以李鴻章為主的一方多數派認為新疆是不毛之地,自平定以來,不光沒有任何收益,還每年耗費數百萬的開銷。同時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利,讓清廷看到了海防的虛弱,因此極力主張放棄,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

李中堂言下之意就是放棄掉新疆,把這些省下來的錢用來建設海軍和炮臺,同時現在國家本來就財政吃力,大軍西征又是一筆巨大的消耗。所以李鴻章的提議是,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按英國人當時提出的建議,同意阿古柏政權獨立,讓阿古柏每年向清朝稱臣入貢。這個建議得到了朝廷大多數人的支援。

而以左宗棠為首的少數派則看得更深遠,雖然新疆當時是偏遠貧瘠之地,但是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當時的大清,四面強敵,列強虎視眈眈,東南沿海的防衛在巨大的實力差距下已經形同虛設。

當年阿古柏的軍隊

如果新疆再丟失了,那麼英俄等國下一個目標必定又是甘肅、蒙古、青海等西北各地。如果退縮,在多米諾骨牌效應下,中原地區最終就會陷入到無險可守的地步。所以新疆這個先河絕不能開,如果一旦失去新疆,最終只會導致西北門戶大開,如果真到那個時候,大清將處於四戰之地,永無太平之日。

這在當時,在朝堂上,兩邊說得都有理,爭執不休。同時國家財政困難,確實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慈禧此刻展現了一個老牌政治家的大局觀,明朝固守中原之地而被少數民族亡國的教訓仍歷歷在目,慈禧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於是最終力排多數派的眾議,支援了左宗棠等人的建議。

1875年,左宗棠抬棺出兵新疆,歷經四年艱苦的血戰後,1878年清軍收復新疆。在此期間,以慈禧為首的朝廷咬緊牙關、緊縮開支,在各個方面給了左宗棠全力的支援。1881年,在經過與沙俄的談判後,又收回了伊犁。讓這片面積166萬平方公里,人口上千萬的土地重新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從此再也沒有分裂出去。

我們應該看到,同治當時還是個幾歲的小孩子,垂簾聽政的東宮太后慈安又沒有什麼主意,因此,完全是在慈禧的主持下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其對於中華民族的後世安全實在是功不可沒。你可以說老太后喪過權、辱過國,這些我們都不否認,但此於中華民族的萬世之功我們也必須要承認。

鎮壓維新變法

慈禧被後世人詬病得最多還有一點是鎮壓了“維新變法”,歷史書給我們的說法說:以慈禧為首的“保守守舊勢力”殘酷鎮壓了“維新變法”,斷絕了中國在王朝時代最後一個走向強大的希望。

史書中所稱的是:1898年,光緒皇帝在康梁等人的支援下實行了“戊戌變法”,國家正在迎來一場充滿希望的轉折之際,但是,由於變法觸動了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利益,慈禧於9月21日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腰斬了變法,除保留了京師大學堂外,其他的維新措施全部被廢除,同時還捕殺了譚嗣同等“戊戍六君子”。這就是史稱的“百日維新”。

激進者宣稱,這是毀掉了封建模式下的中國走向強盛的最後一個希望,讓這場第二次自救最終慘淡收場。因此西太后是一個歷史的千古罪人。但我們可以仔細從下面來分析下,其實百日維新根本就只是一場鬧劇,是不可能成功的。

首先,戊戍變法是仿效日本的明治維新,但從根本上兩者卻有極大的差異。而日本當年的變法從一開始就從根子上對已然落後的傳統封建制度和思想進行了全面推翻,除了維護天皇的地位和權威外,其他的封建思想無一例外遭到了全面否定和清算。而當年中國的這次變法基本思想卻仍是基於對傳統的保護和捍衛。

一個民族,只有精神真正解放出來了,才有可能強大。而戊戍變法本末倒置,變法只基於表,而沒有觸及到根,在民智未開的情形下,這從一開始就埋下了註定不可能成功的因子。一場沒有多數支持者的改革,註定其最後結果必然失敗。

我們可以看到,在“戊戍六君子”就義的刑場上,麻木不仁的圍觀的觀眾不斷拍手叫好,有的甚至還向劊子手扔錢,讓劊子手殺的過程慢點,好讓他們更多地體會到殺人的刺激和快感。民眾這樣的麻木場面我們在後來魯迅先生的《藥》中也看到過。

不知道當時在刑場上舍生赴死而“請為變法流血”的譚嗣同君在這一刻,看到這樣的場面內心是何等的感受!!!

其次,光緒皇帝的實力也註定了這場變法的失敗,我們知道,變法就是一場改變國家體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要觸動無數人的利益,也不可避免地要引發各方反對的勢力。而光緒皇帝在這個過程中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壓制這些反對勢力。

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情形,戊戌變法剛剛進入到第5日的時候,翁同龢的協辦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職務就被慈禧免去,同時新任的二品以上大臣,必須要親自要得到太后的首肯。而至關重要的直隸總督一職,也是由慈禧親信榮祿擔任。後來慈禧又任命崇禮和懷塔布掌管圓明園八旗、包衣三旗及鳥槍營,剛毅則掌管京師健銳營,這些人,無一例外全部是慈禧的親信。

光緒

所以光緒當時手中根本沒有絲毫兵權,在後來的緊急的形勢下,甚至不得不求助遠在天津的袁世凱,至於袁世凱告事前告沒告密這個歷史還沒有定論。但袁世凱沒有發兵北京卻是不爭的事實,但客觀地說,袁世凱即便發兵恐怕也很難取得成功,實力的巨大差距下無異是以卵擊石,這點老袁本人也早已心知肚明。

自古軍隊才是政權的穩定保證,在沒有絕對實力的保障下,光緒在變法過程中又過於急功近利,引發的反對浪潮一波接一波,就這樣,內部缺乏多數派的支援,外部沒有軍隊的震懾,在這樣局勢下,變法的最終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變法措施的激進

今天對這個歷史鎮壓事件,後人大多是從批評的角度去看慈禧的,但客觀地說,也許這是慈禧一件不得已而又必須為之的事情。

其實在“戊戌變法”的開始,慈禧並不反對,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後,老太后也深知國家必須變革。光緒皇帝在決定變法時,發表了一個詔書-“明定國是”詔。希望透過這個詔書,把變法、改革確定為國家的根本政策。

發表之前請示慈禧的時候,老太后不但表示同意,表現還更加激進,表示詔書的核心應該主要是:“今宜專講西學”,思想之開明,進步之快,甚至進步到光緒的老師翁同龢這個變法的主要支持者,都覺得這個觀點無法接受。

“明定國是”詔

不過作為老牌的政治家,慈禧也深知要改變一個國家的艱難性,其實在她內心是希望緩步而行,既要進行體制改革,但又不要觸動統治階層的根本,儘量不要激化社會矛盾。俗話說:欲速則不達。雖然這個想法有其時代侷限性,但也確實不失為一種當時最理性的策略。

但光緒年輕氣盛,過於急進,我們可以看看,在短短一百零幾天的變法過程中,光緒帝赫然釋出的改革詔書高達286道,算下來差不多每天就是三道,僅從此就足以看得出光緒渴望迅速全面改變的行為有多躁急。

前面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國家政體,牽一髮而動全身,一道普通的諭旨引發的可能就是萬千人的利益。而這些諭旨基本覆蓋了社會的每一個方方面面,面對這些疾風驟雨一般的諭旨,讓整個大清國下面的各級官員開始茫然而無所適從。

康有為與梁啟超

作為維新派的主要人物,康梁等人理論方面高度雖然很高,但大多缺乏社會實踐,很少接觸社會底層,也缺乏管理國家的經驗。所以導致大部分改革建議缺乏可實操性,而且還有許多都是憑空想象,圖一時痛快而不計後果,甚至不給很多底層人一條後路。

例如廢除科舉,有人曾就評價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政體延續千年的一個最偉大的制度,因為給了底層人上升的希望和空間,極大地緩和了階級矛盾。而維新廢除了科考,當時卻又沒有提出新的人才選拔制度,也就是說讓那些寒窗苦讀數十載的學子們完全失去了活路。

在當時的時代下,底層百姓為了供自己家的孩子讀書,成本是非常高的,很多家庭甚至是由於經濟原因,讓家裡別的孩子放棄讀書機會而專供一個家裡最有希望的,基本是動用了舉家之力。如洪秀全當年就是哥哥全部輟學種地而讓他一人上學,這樣的環境經歷相信也是導致了洪秀全科舉失敗後,心理上無法接受而最終造反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當年的社會觀念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科考也是底層百姓唯一進入上層的途徑。這一廢除而又不給予新的希望,無疑就是徹底斷絕了他們的唯一希望,也完全就是給這些底層的人宣判了死刑。

在改革中,最荒唐的還是興辦實業方面的措施,今天看基本就是空談,在上面急躁的心態下,不但期限要求很急,希望一蹴而就,而且朝廷還不提供資源,只是一味催命似的下旨,甚至完不成任務的官員還被嚴辦來以儆效尤。

把一切不理性的行為建立在理想的基礎上,所以也導致最終變法被官員所抵制,甚至連有些最初支援變法的官員都開始懷疑起來,這和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變法何其相似,也從根本上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更有一點,當年的維新派甚至還有一個更為異想天開的想法,希望於與當時幾位列強聯合成立一個國家。這個訊息是不是很雷人?但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楊深秀

9月20日,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楊深秀就曾於上書光緒:“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當時另一個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上書言道:“渠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

在當時的實力對比下,所謂弱國無外交,假如一旦合併成功,這完全是準備將中國的軍事、財政、外交等國家主權,交於列強之手。史料沒有記載當時光緒態度如何,但任由這幫人搞下去,不但滿清統治者的統治會被顛覆,連泱泱數千年的中華國體都會消失。所以慈禧看到事態嚴重,不能任由這幫人胡搞,當機立斷發動政變,結束了這場鬧劇。

所以當時就有無數舉子聯名請殺康有為,謂其為“禍國巨孽”,其立論還是有相當客觀理由的。相信這麼搞換成任何中國人也接受不了,諸君的看法不知道,但筆者本人確實是無法接受。後世有人說慈禧發動政變其實主要是為了自己的權利慾望,但即便如此,僅從此點上也不能詬病老太后的舉動。

現在很多人都說慈禧執政是女性思維,缺乏理性和控制情緒的能力,這話包括《羅輯思維》裡的羅振宇也曾這麼說過,但真的這樣嗎?我們再來看看慈禧執政時期的政治能力。

歷史過去了這麼多年,應該這麼說,晚年的慈禧,確實加速了大清的覆滅,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沒有慈禧,大清恐怕30年前就滅亡了。歷史上確實應該有慈禧一席之地,我們可以來細看下。

當年的“辛酉政變”時,慈禧只有27歲,和恭親王奕訢聯合,鬥倒了顧命八大臣,顧命八大臣的失敗固然和其跋扈和霸道有關,但也離不開慈禧高超的政治手段和權謀之術的,而正是這次政變的成功,讓慈禧的“垂簾聽政”變成了現實,在隨後二十年間,她又用高超的政治手腕打壓了在越來越強勢的奕訢,從此開始開始了其獨掌大權的時期。

慈禧確實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完全還沒有受過正統的教育,就是靠一點點的旁觀,一點點的自己琢磨,就這樣就能在執政期間把帝王之術運用得爐火純青,從慈禧和奕訢兩人長達20年的爭鬥中可以看出,奕訢基本是完敗,後來,奕訢曾對親信說起慈禧:“玩親王於股掌間而刃有餘” ,說明他是深怕慈禧手段的。

同時她不僅能利用足智多謀的肅親王為她效勞,還能讓手握重兵的榮祿、袁世凱們也都乖乖地圍著她轉,這幫人中之精,有哪一個是好易與的!尤其是袁世凱,據說他生平只怕過老太后一人。更何況當時的大環境的錯綜複雜,在中華歷史幾千年裡也是難以見到的。但她仍能把政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當時她執政時期環境的惡劣,我們可以看看。

咸豐皇帝去世的時候,那場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的太平天國運動正在如日中天。當時中國不光人口減少了一半,富庶的東南地區經濟更是遭受了嚴重的破壞。而當時二次鴉片戰爭又剛剛結束,英法聯軍不光火燒了圓明園,還逼迫清政府簽署恥辱的《北京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列強在四周虎視眈眈,而國內的民族矛盾也嚴重激化,不僅烽火遍地,就連滿漢之間關係也極為不穩定。完全可以說,當時的大清猶如大海中暴風雨下的一片孤舟,如果稍有一個操作不當,國家隨時可能就會崩潰,甚至像印度一樣全面淪為西方的殖民地也不是沒有可能。

同時,當時八旗軍隊在腐化的生活下完全失去了戰鬥力,而可以信任的蒙古軍隊在後來剿滅捻軍中也元氣大傷。而在財政上,由於連年的戰爭加上對外賠款,捉襟見肘,連軍費都常常發不出,如曾國藩的大軍圍住南京時,就曾因為發不出餉銀就發生過好幾次譁變。

所以如果慈禧完全依靠滿族,註定必會失敗,但是如果她過分傾向漢族的話,那麼政治風險又會急劇增高,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會是一個兩難的抉擇,並且其中的操作手法、迴旋空間也不大,加上她本身就是女性執政,在傳統的觀念下有太多反對勢力,稍有不小心就可能身敗名裂、黯然下臺。

但越是艱難,我們越可以看到慈禧的高超政治能力,在滿人一直壓制漢人的滿清祖制下,在慈禧執政過程中,在儘量不損害滿人利益的情況下重用漢臣,甚至讓漢人掌握了大量軍隊,在高階官員中的重臣中漢人也越來越多,漢人勢力得到了尊重和發展,這些舉措有效地消除了滿漢之間的不和,緩和了民族內部各種危機,重新建立了這個帝國的向心力。

同時她放手讓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興辦洋務實業,使衰退的國力重新得到恢復,在她的領導下,中國很快就有了蒸汽機車輪船電報新式槍炮等等,並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與西方列強對抗的軍事實力,如從當年鴉片戰爭的無絲毫還手之力到後來的“鎮南關大捷”。這段時間就是史書後來所稱的“同治中興”。

中華歷史悠久,但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優秀政治家卻不多。而慈禧執政的時期,不僅有內憂外患,而且整個社會都正在經歷著價值觀的轉變。要說整個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部家族鬥爭史的話,慈禧不僅經歷了與歷代帝王家相同的權力鬥爭的腥風血雨,而且不同的是還經歷過了與中外各種勢力夾縫中求生存的遭遇。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艱難的局勢下,老太后如履薄冰、一步一趨,拖著大清這條老舊的破船擺脫了當時最危急的險境,看到這裡,相信你肯定不會再說慈禧太后沒有遠見和政治能力?當然,我們也得承認,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是慈禧政治生涯中的一個最大的敗筆,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全盤否認她前面為國家所做出的貢獻和功績。

所以相信,不論任何人站在政治家的角度,細數歷史上的政治人物,慈禧的政治才能在中國歷史上即使不算空前絕後,也絕對屬於非常優秀,讓歷史上的很多男人們都望塵莫及。同時她還有著政治家顧全大局、胸懷博大的另一面。這些我們也可以從下面的例子看到。

慈禧一生位高權重,我們從史料也可以知道,其對家人也感情深厚,親情很濃。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能照顧的儘量就給予照顧。不過在朝廷大事上,慈禧為防止歷史上的外戚專權擾亂國家,同時也為了避嫌,慈禧對家人從不安排重要位置,即便再優秀的只是給予一些閒職位。

桂祥

我們可以看到,慈禧執政以後,只是給自己的祖父封了一個三等承恩公。後來由大弟照祥繼承,大弟死後由二弟桂祥承繼。而從前最喜愛的三弟福祥則一直是一個平民,一直跟著照祥家生活。慈禧孃家家族人員眾多,以當時慈禧的權勢熏天,卻只給了這麼一個比較說的出口的官職直到清朝結束。

正是慈禧的這些舉動。讓群臣心服口服,不光是達到了迴避別人非議的目的,其實慈禧還有層深意,自古權鬥下的血腥殘酷她有著更深的體會,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護家人。

我們還可以從當年的大太監安德海事件看看慈禧顧全大局的一面和胸懷。

安德海,這個曾經慈禧最寵信的大太監,不僅說話辦事深得老太后的歡心,更是老太后執掌權威的股肱之臣。當年“辛酉政變”期間,很多密謀慈禧都是靠著安德海出入宮廷與恭親王聯絡的。在慈禧的上位和後來打壓恭親王的過程中安德海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慈禧的倚重和信任。

丁寶楨

1869年,安德海仗著慈禧的寵信違反祖制,招搖出京,在山東德州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斬殺。一時間,震驚朝野,成為當時轟動天下的新聞,無數人深知安德海對慈禧的重要性,丁寶楨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同時丁寶楨一生秉性剛直,勤政愛民,在官場中不可避免得罪了很多人。很多人都為丁寶楨的未來捏了一把冷汗。

然而,丁寶楨沒有受到慈禧的任何報復,反倒是殺安德海之前,他被人排擠仕途曾三起三落,但殺了安德海之後,仕途卻一路高升。到了1876年,丁寶楨被授予兵部尚書和太子少保,還升任了滿清最高地方官員的總督一職,成為了一品封疆大吏。

慈禧當時還特地為這位殺死自己小安子的“兇手”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極盡勉勵和撫慰,丁寶楨直到1886年去世,一生深得慈禧的信任和器重。死後被慈禧太后賜諡號為文誠。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慈禧的唯才是舉、顧全大局的一面。

還有一件事大家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 慈禧對海外華人同胞的關切。

1906年4月18日,美國舊金山市發生了里氏八點三級的大地震,舊金山是當時華人在美國最大的聚集地。大地震造成的大破壞導致6萬人死亡,讓整個舊金山滿目瘡痍,也讓華人生活陷入艱難。慈禧得知慘狀後,心中不忍,特發懿旨下令清政府特撥十萬兩白銀作為大地震捐款。另外再撥四萬兩白銀,專門發給受災的華人,讓他們渡過這個難關。

外交部,1906年4月23日電

羅克希爾大人:

謹通知閣下,我已於三月三十日(1906年4月25日)收到來自中國的照會,內容如下:

中方官員表示:“我們收到了慈禧太后的命令,表示:”美國舊金山市遭受了非常嚴重的地震襲擊,我們對此充滿同情。

中國將由戶部撥出十萬兩白銀,由禮部交給在北京的美國官員,請他立即以匯票的形式轉交受災的城市,以減輕民眾苦難,並以此作為紀念兩國之間的友誼。

我向中方表達了我國政府在此事上的態度,並向他保證,我們表示深切的謝意,中國在這一民族災難中的迅速和慷慨的援助將受到全體美國人民的讚賞。”

1906年美國舊金山市大地震

此次無私的行為也深深獲得了美國人的好感,改變了很多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後來,第二年也就是1907年在中國遭遇災荒的時候,在老羅斯福的號召下,美國上下也為中國災民捐贈了一筆鉅款。

而更有深遠意義的是,在該事件的持續影響下,1907年底,老羅斯福正式提出退還庚子賠款,並將議案提交國會,議案在1908年5月獲得透過。這些賠款的退還後來也成就了我們今天著名的清華大學、協和醫院和詹天佑等人。

我們從此事中也可以看到,老太后對子民的關切,並且手段的高超,某個角度來說,完全是牽著美國人的鼻子在走。14萬兩白銀的付出為中國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不快樂的一生

許多人都認為慈禧位高權重,錦衣玉食,身邊又不停地有那麼多人不斷討好奉承,一定很幸福,但是慈禧其實並不快樂。

我們可以看看慈禧留下來的照片,只有上面這唯一一張露現了一個難得一見的笑容,這樣一個位高權重、一個大富大貴的人,大多數照片看上去卻都只有陰鬱,看不到快樂。

如果僅從慈禧人生遭遇來看,這樣的人生對女人來說確實可以說是很悲慘的。青年喪夫、中年喪子,老年辛苦一手培養大的視同己出的光緒又背叛自己,這對一個女人來說從感情上的打擊是沉重的。並且在執政期間國事艱難,內交外困,還得不斷為手中的權利勾心鬥角、絞盡腦汁,這樣的人生我們可以想見活得有多累。

曾看過一部作品,作者就是慈禧弟弟的後人,披露了很多晚年慈禧的生活細節,深居宮中的慈禧身邊盡是些年輕的宮女和一群唯唯諾諾的太監,老太后心裡話無人訴說,所以老太后每次一見到妹妹進宮就親熱的不得了,絮絮叨叨得簡直就像一個老太婆,說著說著還會掉淚。此刻的慈禧,真的就如同一個孤寂已久,總算看到一個親人來探望的民間老婦人。

從青年到老年,一直在深宮中走完一生的西太后,那份難熬的孤獨、內心的那份淒涼我們可以想見到,但我們卻很難親身體會到。你可以說她是為了權力的犧牲,也可以說她是為了安全的需要,但一生活在這個如同囚籠的深宮裡,一生活在這個權力的監牢中,即便有快樂,我們也能知道那也是很少很少!!!

總結慈禧的功過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過至少,在慈禧的政治生涯裡,她雖獨專大權、在國事上也犯過不少過錯,但她也努力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爭取到過重生的機會。而當時的大清,確是氣數已盡,走向共和已經是一條必然之路,歷數滿清的各位雄主,即便康乾重生,在這樣的歷史的滾滾洪流下,也只能是無力迴天、徒呼奈何!況乎慈禧一個女人乎!!!

最後說下,在慈禧曾經統治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在今天得到這樣的一個定論,其實還和某些人的固有保守觀念是分不開的,在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女性地位極低,所以一個女人的執政是讓無數的“大男人”們深以為恥的。

所以,這些寫歷史的“大男人”們寫她的時候,不光極盡詆譭,還總喜歡把一些與慈禧不相干的惡行也加在她的身上,這種濫潑髒水的行為不但不公正,也對後人是極為不健康的。

有人說歷史是後人的一面鏡子,而真實的歷史首先就應該是一面我們已經擦拭乾淨了的鏡子,這才能不誤導後人,才能對後人起到真正的警示作用。這也是本人寫下此文的本意,文筆拙劣,見笑之處,望諸君高抬貴手、一笑而過。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滿清源流及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