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給孩子起名很隨意,比如筆者家一個親戚,都快臨盆了還去趕集,結果把娃娃生在路上,起名的時候,孩子他爹說,娃娃是生在路上的,就叫他“路娃兒”吧,全家人一致贊同。
如此隨意地給孩子起名,唐朝也發生過一次,所不同的是,那個娃娃是個女娃娃,她爹給她起的名字叫“裹兒”,又因姓李,便叫“李裹兒”。
更不同的是,那家人可不是一般人,與我家親戚相比,是天上地下的差別。
李裹兒,唐朝著名的安樂公主,父親是唐中宗李顯,母親是韋皇后。
李顯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本無資格當太子,但當他哥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他頂替哥哥被立為太子。
後來,李顯也沒逃脫被廢的命運,而且那時,他都已經坐上龍椅了,被臨朝稱制的老媽武則天廢為廬陵王。
然後他就被趕出了長安,先是被軟禁於均州,後又被軟禁於房州,前後達十四年。
李顯被趕出長安時,陪伴他的只有妃子韋氏。
軟禁期間,李顯不但生活艱難,精神狀態更是一天比一天差,尤其是武則天登上皇帝寶座、開始大肆殺戮李唐宗室子弟後,李顯更是惶惶不可終日,晚上常從噩夢中驚醒,每當聽說武則天要派使臣來“找”他,就嚇得全身發抖。
這種日子真是生不如死,乾脆死了算了。
每當他想死的時候,韋氏就勸他說,“禍福無常,寧失一死,何遽如是”——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禍福並非一成不變,說不定哪一天,壞事就變成好事了呢,也許明天就雨過天晴了呢,你何必這麼急著去死!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裹兒她媽生下了她。
當時他們正在赴房州途中,她媽生她時的情景,與我那親戚把孩子生在路上極為相似。
生下孩子後,李顯脫下衣服把孩子隨便一裹,繼續上路。
於是,她叫李裹兒。
韋氏當時是動了胎氣,提前生下了孩子,也就是說,李裹兒是個早產兒。
誰也沒想到,這個早產兒,十三歲的時候就出落成了一個大美女,不但姿色美豔,有唐朝第一美女之稱,而且聰明伶俐,深受父母喜愛。
彷彿是為了彌補女兒過去跟著他們受的苦,李顯夫婦對這個女兒的喜愛,從一開始就變成了溺愛,要什麼給什麼。
女兒的要求,無論多麼離譜,在他們看來都是正當的,都應該得到滿足,所謂“聽其所欲,無不允許”。
父母無條件的溺愛,對她的要求有條件要滿足、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滿足,決定了李裹兒性格的養成,驕傲任性、蠻橫霸道,成了她的標配。
父母的溺愛,也是對她明顯的“暗示”:整個世界都是你的,只要你想,便沒有得不到的。
既然整個世界都是她的,那麼她當然就可以為所欲為,所以,當神龍元年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把武則天趕下臺、李顯重新登上帝位,“恃其寵愛”的安樂公主李裹兒,便大肆賣官鬻爵,經她手誕生的“斜封官”(也叫“墨敕斜封官”,是非正式任命官員,是當時人們對由非正式程式任命的官員的一種蔑視性稱呼)之多,彷彿茅廁裡的蛆一樣,充滿了安樂公主府。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李顯重登帝位之後,竟然允許他的七個女兒開置府署,其中就包括安樂公主李裹兒,而她這個公主,府屬官員特別多,所謂“尤為浮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