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時期,一名叫圓仁的日本僧人入唐求法,後來他寫過一本名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書,對唐朝的一支軍隊做過高度評價:“……天子護軍也,每年有十萬軍。自古君王,頻有臣叛之難,唯置此軍以來,無人敢奪國寶。”
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神策軍,如果沒有這支軍隊,唐朝至少少活100年,“安史之亂”後,搖搖欲墜的唐朝,基本上靠這支軍隊維持,不然早就垮了。
這支軍隊,卻不是為了對付“安史之亂”創立的,其創立的初衷,是為了對付吐蕃。
吐蕃的崛起,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之後就成了唐王朝的冤家對頭,長期給唐朝製造麻煩,成為唐朝的邊地大患。
那時候的唐朝國力還行,在與吐蕃的拉鋸式PK中,總體來說倒也未佔下風,除了吐蕃軍打到長安那兩次。
唐玄宗時期,與吐蕃的拉鋸戰又開始了。
天寶七載,名將哥舒翰在青海剛建好神威城,吐蕃就打來了,但被哥舒翰打敗。
天寶十二載,哥舒翰再次擊敗吐蕃,並攻佔了洪濟、大漠門等城,佔據九曲之地,第二年又在九曲設定了洮陽、澆河二郡,之後哥舒翰上奏朝廷,請求建立寧邊、威勝、金天、武寧、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軍,加強對西北邊地的防禦力量。
也就是說,神策軍是一個總稱,共有八軍,而非人們通常認為的只有一軍。
據《唐會要》,神策軍雖然是哥舒翰建議成立的,首任軍使卻是洮陽太守成如繆。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內地軍力不足,西北邊地軍隊奉命馳援,當時的神策軍兵馬使是衛伯玉,他親率一千多人趕赴中原,參加了759年圍攻安祿山之子安慶緒的相州之戰。
那次戰役異常慘烈,安慶緒又搬來史思明十多萬大軍救援,昏庸的唐肅宗擔心郭子儀、李光弼難以控制,使了個不立主帥的昏招,讓他的親信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實際上是監軍),對參戰各軍進行挾制。
魚朝恩是個宦官,雖然深受皇帝信任,卻是個不會打仗的混賬。
官軍參戰的雖然有九節度,但因指揮失靈,最終大敗,灰溜溜逃往鄴城。
全軍大敗後,衛伯玉與魚朝恩退守陝州,防備安慶緒和史思明。
那時候的神策軍故地雖然已落入吐蕃之手,但衛伯玉帶出來的這部分人馬,仍然使用神策軍名號。
後來衛伯玉入朝,神策軍歸了陝州節度使郭英乂,不久郭英乂也入朝,神策軍歸了魚朝恩。
在朝廷的時候,魚朝恩既深受皇帝寵信,又擅權專政,如今手裡有了一支軍隊,更是如虎添翼,而大權在握的他,想要改造這支軍隊,任何人也不敢放個屁。
而他的所謂改造,實際上就是擴充,吃掉別人,壯大自己,當他把陝州節度使所轄軍隊併入神策軍後,神策軍頓時暴漲到一萬多人,成為一支名副其實的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