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令狐曾說過,只要大家的要求,我能做得到,今天就滿足一位朋友的要求,來講講盧象升。

盧象升,字建鬥,號九臺,生於1600年,是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就是今天的江蘇宜興,他是天啟二年的進士,從崇禎六年開始,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後來又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

崇禎七年,擊潰張獻忠,崇禎八年,擊敗高迎祥和李自成,崇禎十一年,擔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連捷,崇禎十一年十二月,率部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戰死疆場,年僅三十九歲,被追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等到了南明福王時期,又追諡“忠烈”。到了清朝,追諡他“忠肅”,所以有人稱他為盧忠肅公。

據說盧象升膚色白皙,人長得也很瘦,但胳膊上卻長著一根粗大的骨頭,而且力氣特別大,至於真假不得而知,不過他倒確實是一個文人帶兵的典範,老盧雖然是天啟年的進士,但是出名卻是在崇禎朝,公元1629年10月的“己巳之變”,皇太極率領十萬大軍繞過袁崇煥的寧遠防區破關南下,直撲京師,沿途大明防線脆弱不堪,各路勤王兵馬更是畏敵不前,此時三十歲的大名府知府盧象升招募了一萬多兵團,在各路人馬中表現搶眼,立下了大功,在隨後的召見中,經過一番對答,讓崇禎皇帝對於這位軍事素養頗高、指揮出色的白麵知府印象頗好,僅僅一年後,就升任他為右參政兼副使,負責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馬,盧象升也自此也就踏上了鐵血悲歌的戎馬生涯。

大名、廣平、順德三府正是當年抗倭名將戚繼光募兵的地方,作為戚繼光小迷弟的盧象升自然更是深入鑽研了自己偶像的軍事名著《紀效新書》,裁汰冗員、招募士卒、加強訓練、整肅軍紀,《明史》中記載,“象升雖文士,善射,嫻將略,能治軍。”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說盧象升手下的那支天雄軍。

明末有三支戰鬥力很強的軍隊,一是袁崇煥組建的關寧鐵騎,二是孫傳庭組建的秦兵,第三就是盧象升組建的天雄軍,這支軍隊之所以戰鬥力強大,是因為它的組成很特殊,多數是以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為主,形成了一種血脈紐帶,這樣使得大家都很團結。打仗時,如果一人受傷或者死亡,往往激起全體人同仇敵愾、奮力拼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在這點上,天雄軍多少有點兒像清朝末年曾國藩組建的“湘軍”,但是這一點既是優點也是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軟肋。

當盧象升親自統領天雄軍,他的威望足以服眾,所以天雄軍的戰鬥力就能夠保證。可是這支軍隊又太過於依賴盧象升個人的統帥力,一旦他倒下,天雄軍就再也無法成軍,所以你看當盧象升戰死後,天雄軍也就此銷聲匿跡。

大家都知道崇禎執政中期,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正發展的如火如荼,攻城略地、奪州佔府,盧象升正是那時候臨危受命,率軍開赴山西,話說兩軍交戰,農民軍陣中突然射出一支冷箭,直中盧象升額頭,可誰知他毫無懼色,將臉上血跡一抹,隨即提起手中大刀,(現在的宜興太平天國輔王府內就存放有一把盧象升當年練功用的大刀,刀柄和刀身均為鑌鐵鑄成,淨重一百三十六斤)直衝義軍,將乃兵之膽,手下將士見此,也都奮勇向前,終於將這股農民軍擊退,此戰後,“盧閻王”的外號不脛而走。

文人出身,生逢亂世,不但親自建軍、統軍,還親自上陣殺敵,盧象升的確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多年與“流賊”作戰,戰功赫赫,對大明不可謂不忠。最終在抵抗清軍侵略的戰爭中英勇犧牲,也當得起民族英雄這個稱號,可是對於盧象升現在卻也充滿爭議。

按主流史學界的觀點,明末農民起義是具有正義性的,那麼盧象升做為官軍一方,顯然就是非正義的。其實對這種說法,令狐認為不能以今人之見論古人,任何歷史人物都有他的歷史侷限性。明末農民起義,一方面是反對朝廷的壓迫,這當然可以說是正義的。可是農民起義軍本身就有兩面性,他一方面反對朝廷的壓迫,另一方面也具有匪寇的特徵,所到之處,燒殺搶掠一樣不少,不單搶富人、殺富人,普通百姓也深受其害。盧象升做為朝廷命官,從他的立場上來說,剿匪殺賊乃是天經地義,至少也算是“各為其主”,這個不能成為他的黑點。如果有人想不通,可以看一下我曾寫過的一篇有關南北戰爭的文章,類比一下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南方將領,羅伯特·李,雖然南方軍代表的是奴隸主的利益,現在看來顯然是非正義的,但羅伯特·李本人的歷史評價卻很高。

還有就是盧象升的死,有人說是楊嗣昌和高起潛害死了他,其實仔細分析一下的話,並沒有這麼簡單。

崇禎登基之時,明軍在遼東戰場上已經一敗再敗。本來崇禎把希望寄託在袁崇煥和他的關寧錦防線上,可是清軍繞過防線入關,並且兵臨京師城下,直接威脅到了崇禎的安全,明眼人應該可以看出來,關寧錦防線以及“五年平遼”是徹底破產了,大明對後金在軍事上是處於相當大的劣勢。在這種情況下,楊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內”,與皇太極談判議和應該算是合理選項,因為不議和只會招致軍事上的更大失敗,而且這時候大明至少還有和後金談判的本錢。崇禎徵求盧象升的意見,說白了也就是想要得到他的支援,可誰知道老盧一句“臣主戰”生生給崇禎給頂了回去,你說崇禎心裡能痛快麼?可老盧自己又在如何主戰上,沒提出什麼實際的戰略思想,他的為人確實有些過於剛直,不懂得變通之道。

大明講的是不割地,不議和,不賠款,這是主流輿論,盧象升則是主流輿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用輿論壓倒了主張議和的楊嗣昌,以及傾向於議和但又不敢說出口的崇禎,結果就是與清軍決戰。在這裡崇禎剝奪了盧象升大部分軍權,我個人認為是正確的,否則清軍取得的戰果只會更大。

至於盧象升是因為被楊嗣昌和高起潛陷害,分去他的部隊,導致兵力單薄而戰敗,分兵這事,的確存在,不過分兵是為了應對在涿州同樣兵分兩路的清軍,盧象升手下,也不是隻有五千兵馬,他手下兩位總兵虎大威和劉光祚自統的兵力,就有八千多,當時盧象升手下的兵力大概在一萬五千左右,而且楊嗣昌並不存在一定要害死盧象升的動機,你看在盧象升死後,楊嗣昌安排了孫傳庭接替了他,可是孫傳庭和盧象升一樣,都是主戰派,與議和派的楊嗣昌的理念並不統一,如果說由於理念的不和,楊嗣昌和盧象升不對付,不想讓他出戰,這還說得過去,但如果說盧象升的戰死,是由於楊嗣昌的刻意陷害,感覺多少有點胡扯了。

與後金一戰,明軍炮盡矢竭,盧象升掄刀奮力殺入敵群,親手砍殺了十幾個敵兵,身中四箭三刀,仍然大聲疾呼,“關羽斷頭,馬援裹革,在此時矣!”馬蹶,陣亡殉國,時年三十九歲。在左宗棠西征時,讀到盧象升傳,不禁感嘆,“如此際遇,誠為天下志士恨。”風雨飄搖的大明朝,在盧象升的映襯下更顯得如此的蒼涼和悲愴,正所謂“精忠報國祭殘陽、英烈無雙映日月”

盧象升是將才,但不是帥才。意氣用事,多少缺乏點大局觀,但他又是一個純粹的人,忠勇無畏,一往無前,生於明末,可謂生不逢時;死於王事,卻也死得其所,不愧英雄二字,不愧漢家熱血好兒郎。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作為千古一帝,為何漢武帝駕崩後沒有皇后陪葬?原因令人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