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史記中稱“狀貌如婦人好女”,也就是男生女相偏陰柔,可就是這文弱之軀,卻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博得“亞聖”之號,配享武廟之首。“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究竟是過譽還是事實?讓我們一探究竟。
傾家為主合壯士,博浪沙中擊秦帝眾所周知,張良出身貴族,祖上五任韓相,而且不出意外子房兄還能繼續拿到接力棒。然而政哥的兼併,打破了這位精神小夥平靜的生活,也改變了他的職業生涯。韓國被秦滅掉後,張良的身份成了普通百姓。
公元前218年,32歲的張良由官二代公務員變成了無業遊民,心裡自然不是滋味,於是他重金收買了一位大力士,打造了一個重達120斤的大鐵錘,準備在秦始皇東巡必經之地博浪沙,搞一次錘殺政哥的恐怖襲擊。不料計劃失敗,大鐵錘只砸中了副車,秦始皇安然無恙。這一次失敗的錘秦,讓張良由普通百姓再次降級,成了天字第一號通緝犯。但接下來的流亡,才是張良真正的成長。我不願提沂水圯橋頭受書,因為這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難辨真假,而且比起流亡歲月洗禮對於張良的鍛造,一本書真的不算什麼。值得一提的是,張良在逃亡期間救了殺人犯項伯,這就代表著這幾年子房兄並沒有閒著,而是在市井中摸爬滾打,在原本貴族氣質和黑幫風範之外,又學到了大眾的人性。這一本領,才使得他之後能幫助劉邦建立了泥腿子王朝——劉邦出身亭長,蕭何是縣吏,曹參做過獄卒,灌嬰是小販,夏侯嬰是車伕,樊噲是屠夫,周勃是奏喪樂的,韓信是無業遊民。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無論是群雄反秦,還是楚漢爭霸,張良都大顯身手。鴻門宴上護劉邦,自毀棧道瞞項羽,他的謀略,不在一戰勝敗一城得失,而是全盤規劃,尤其是對人性心理的把握。
公元前203年,楚漢之爭進入最後關頭,連年征戰使得雙方銳氣殆盡,強弩之末,劉邦與項羽也就剩隔著鴻溝依依相望了,此時劉邦的另一支分路韓信卻發育良好,在北方接連攻克趙國、齊國,大有與劉、項三分天下之勢,同時送信給老闆劉邦說,齊人反覆無常,而且南鄰楚國,你看能不能封我做個假齊王,我好穩定局勢。雖然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你這在老闆生死關頭不去救還威脅討封也太過分了吧?劉邦怎麼能容忍?正要發作,一旁的張良踩了他一腳,附耳言道:“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老大啊,現在項羽就夠讓人頭疼的,怎麼能再和韓信開撕?不如送他個順水人情。劉邦也是一點就透的聰明人,繼續“大怒”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做什麼假王?封韓信為齊王,一起對付項羽,這什麼操作,三國時期的大魏吳王?
事實證明,張良的方略是對的,劉邦的忍耐與大度賺取了韓信的支援,為最後的楚漢決戰奠定了最大的基礎。後世蘇軾談及,稱讚曰“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漢高祖的忍耐,是張良教給他的。
讀懂人性安定天下,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亡秦滅楚,天下大定,當時有很多人勸劉邦立六國的後代為王,以便收攏人心,劉邦險些聽取,又是張良給了他一記警鐘:“立足未穩,六國復興哪個會服你?而且你那些老鄉老部下們跟你這麼多年摸爬滾打,圖了個啥?他們現在都手握重兵,結果啥也沒撈著,你覺得他們會怎麼辦?”劉邦恍然大悟,再不提裂土封舊貴族的事,而是改封部下。從上帝的視角看,漢朝之所以能草根開國,靠的就是給泥腿子實際利益的體制,而深陷其中仍能看透這一點的張良,自然有種超越凡人的“聖明”。
再說劉邦的分封之路,並沒有那麼平坦。劉邦在皇宮裡經常看到一群功臣在一起議論紛紛,問了很多人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只好去請教張良。張良說,他們是在謀反!這把老劉嚇得一身冷汗,忙問為什麼,張良答,你開國之後封賞了二十多人了,就是沒有他們,人性就是這樣,不患寡而患不均,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劉邦恍然大悟,繼續求教:“子房啊,你知道我不是不給他們封官發獎金,我這剛開國,各項手續還不齊全,這不是需要時間嗎,急切之下你說現在咱咋辦?”張良捋了捋他那稀疏的鬍子說:“這個簡單,你最討厭的功臣是誰?”劉邦想都不用想脫口而出:“雍齒!”這小子和劉邦是老鄉,小時候放學就沒少揍過劉邦,後來又和劉邦打過仗,只是後來需要人才同意他投降。張良說:“那你就馬上封雍齒為侯。”劉邦一下子就不樂意了:“我不殺他就算便宜他了,還想封侯?”如果不是這時候君臣有別,張良真想再踩他一腳:“這就是人性,你封雍齒為侯,大家就會覺得連你最討厭的人都能這樣,遲早會輪到他們的,老闆只是在走程式,而不是忘了他們。”事實果然如此。
除了對敵人和潛在敵人的心理推測,張良對老闆的態度更體現了他睿智通透的聖人本質:劉邦欲封他三萬食邑,張良辭讓,只要了留地(他與劉邦初次相遇之地),劉邦一邊感動一邊同意可能更多的是放心了,封張良為留侯。另外,他推薦商山四皓,幫助呂后鞏固太子之位,令其對自己感恩戴德。
西漢的開國功臣,諸如韓信、蕭何、彭越、英布、陳豨、盧綰……在劉邦與呂后的兩次大清洗中無一善終,而張良一介文弱書生,卻能在兔死狗烹的環境中全身而退安享晚年,堪稱奇蹟,也只有聖人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