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兩宋期間,由於統治者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科舉取士制度的完善,以及朝堂內外崇尚文化及附庸風雅的社會風氣,使得隱士這一原本處在社會邊緣的特殊群體逐漸走上了主流舞臺,併成為一個獨立的特殊階層,自此,中國的隱逸文化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一 、重文輕武 興辦教育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大將趙匡胤於陳橋驛發動兵變,眾將將早已準備好的龍袍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內應開啟城門迎接大軍進城,並脅迫後周幼帝柴宗訓禪讓皇位。趙匡胤即位後,變更國號為“宋”,並旋即展開了一系列軍政改革,而這一系列軍政改革,無意間成為了宋朝隱逸文化發達的催化劑

1.杯酒釋兵權,文人佔朝堂

五代十國時期,武將篡政以及下克上等事件層出不窮,趙匡胤自己的皇位也屬篡政而來,為了避免自己親手建立的北宋政權在後世重蹈後周的覆轍。

趙匡胤決定清洗扶植他上位的軍功集團,和前朝後世開國君主濫殺功臣不同的是,趙匡胤使用的手段比較溫和。

他以良田美宅,子孫榮華富貴為條件,並在宴會上向眾將表達了對武將篡政一事的不安,成功將散落在各地的兵權重新集中在中央的掌控之下。

在解除了軍功集團所掌控的兵權之後,趙匡胤開始對朝堂格局進行改革,五代各國之所以國祚短促,其重要原因乃是武人政治,朝堂之中鮮有文人書生,這也導致五代各國自建國伊始就陷入到戰爭的旋渦之中。

趙匡胤雖為武將出身,但頗具長遠的戰略眼光,據《宋史》記載,太祖曾與趙普相談五代之事,說道:“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由此段我們便可看出宋朝重用文人的政策,同時,宋朝當局給予文官極高的地位以及權力,文臣級別普遍高於武將。在戰爭期間,一般都以文官為最高統帥,負責統籌全軍,指揮作戰,武將充當的只是部分戰役的指揮以及衝鋒陷陣的先鋒官。

自宋太祖趙匡胤始,宋朝當局建立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上最完善的文官政治體系。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官員,基本上都為文官出身,有效鞏固的宋朝統治,南北兩宋三百二十餘年,從未出現武將專政的亂象,宋太祖的軍政改革可謂是功不可沒。

2.人人皆士子,千軍過獨橋

既然啟用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那麼書生群體自然成為了當時社會中地位最高的一批人。宋朝當局為了培養優秀的治國人才,多次大規模興學,學校遍佈全國各州縣。除了政府出資設立的官方學校外,兩宋期間的私學數量更是達到了中國歷史中的一個頂峰。

教育行業的發達催生出了各種學派,一時間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教育及學校的普及使得宋代書生的文化素養遠遠高於前朝,文人騷客層出不窮。

而在科舉制度上,宋朝當局則大幅增加了科舉錄取名額,趙光義在位的二十二年期間,僅進士一科的錄取人數就達到一萬餘人,平均每一年登科入殿計程車子多達四百五十餘人。而整個唐朝二百八十九年才錄取了六千餘名進士。

宋代科舉錄取名額的擴大幾乎把全社會的讀書人階層都吸收進去,各級科場競爭激烈,不少士人甚至白髮蒼蒼仍然參加考試,可謂是死而後已。科舉制度成了讀書人成就功名利祿的唯一途徑,而這自然也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於科場中失意不得志的讀書人,而他們其中就有人選擇隱逸于山林,以教書作詩為生。

二、雖隱仍現,政策優待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北宋早期的軍政改革以及教育科舉制度的發展間接成了隱士文化的催化劑,而宋代隱士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階層,和政府對待隱士的相關政策脫不了干係。

1.聲名顯赫,道德教化

北宋初期,天下太平,各境相安無事。盛世之下的隱士不再是迫於現實的無奈選擇,而是對自我人生之路的主動抉擇與對理想的追求,又或是隱士自己的天性使然。因此宋代的隱逸文化呈現出一種清雅俊逸的韻味。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卓爾飄逸的名言,他們用行動踐行著對自我、以及對精神世界自由的追求。如林逋、魏野、都是當時舉世無雙之隱士。北宋初期的隱士大都為世人所敬仰,而他們的名聲自然也從鄉野傳到朝堂之中。

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朝中大臣以結交隱士為榮,而隱士也因自己的名聲受到了皇帝等政府高層的注意,例如林逋,在世期間就曾被北宋朝堂力邀出仕,而在其去世之後,更甚者有北宋皇帝宋仁宗出面,命人操辦其喪禮並親自為林逋題詞,賜諡“和靖”。

北宋朝堂及皇帝之所以會對隱士如此重視,其重要原因之一乃是隱士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 ,大部分隱士對自己的道德要求較高,正如《宋史·隱逸傳》中記載“戚同文,隱士也,祖母攜育於外氏,奉養以孝聞。

祖母卒,晝夜哀號,不食數日,鄉里為之感動。”鍾放“鹹平元年母卒,水漿不入口三日,廬於墓側。”這些在我們當代人眼中匪夷所思的孝道行為,在那個以孝治天下的年代可謂是當局最好的宣傳工具。

隱士們自身具備的高尚道德品格,在平時的言行舉止中起到了表率作用,感化了周圍居民,教化了鄉里威風。同時隱士們隱居後教授學生的行為,在一定程度改變了鄉里的人文環境,促進了鄉民的文化素養,在淨化鄉風民風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2.維穩機器,落第念想

雖然宋朝當局增加了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但是官僚職位仍然是社會中的稀缺資源,每屆科舉考試都有很多學子名落孫山,被拋棄於國家的體制之外,無法實現登朝入仕的人生理想。宋代時期的很多著名隱士,早年都曾有求取功名利祿之心。

陳摶“舉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這些鬱郁不得志者容易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不安分因素。而隱士以及隱居教書之路被主流社會乃至朝堂重臣所認可的修行之路,則給了這些落第計程車子們一個可以釋放焦慮及不滿的宣洩口。

一方面,隱居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抗議,科舉失意的書生群體可以借隱逸這一行為表達對科舉制度或是官吏選派制度的不滿,既避免了因言論及行為過激而罹禍,又可以對外表達出自己的態度。

另一方面,朝堂甚至皇帝對隱居人士的種種優撫政策,也給了這些名落孫山計程車子們一線入仕的希望。有的書生將入仕的希望寄託于歸隱之事上,希望藉此喚起統治者的注意,最終成功進入到體制之內。總之,隱逸文化為失意的學子提供了一條中間道路,扮演了社會安全閥的作用,減少了與政府正面對抗的可能,對於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 結語

宋朝隱士之所以能夠從鄉野閒散之徒,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絕非是偶然形成的。除了當時朝堂內外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發達的教育及經濟體系外,統治者的態度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宋太祖建國之後,就將賞賜隱士一事視為優秀文人政策的一部分,後續的北宋政府也透過賜予隱士殊榮的方式向天下所有士子表明,朝廷希望獲得他們的支援與合作。

其次五代十國的戰亂導致當時的華夏大陸禮崩樂壞,大量讀書人被迫逃往山林隱居,而新建立的北宋政權需要這些歸隱田園計程車人出來擔任道德教化的角色,因此招攬他們為朝廷所有不僅僅只是為了給國家招攬人才,還兼具給百姓倡導讀書的修行之風,具有意識形態和實際政治的雙重意義。

歸根結底,宋朝獨立的隱士階層,不過是封建政府用於控制思想以及百姓的另一種手段罷了,利用讀書人熱衷仕途以及嚮往隱居生活的矛盾心理,封建統治者打造出了一個完美的宣傳工具,落第士子的不滿被所謂的隱逸文化沖刷的一乾二淨。

科舉考試漸漸由原本為國選才的重要途徑變成了士子們沽名釣譽以及皇權挑選忠犬信徒的遊樂場,而這又何嘗不是兩宋積貧積弱的原因之一,隱士階層所代表的,並不是隱居清高的高雅文化,而是一塊用於遮蓋士子們及統治者骯髒行徑的遮羞布罷了

參考文獻

1.《唐宋時期落第士人研究》

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別被騙了,諸葛連弩真的是諸葛亮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