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秦帝國的統一建立在絕對的暴力之上。從秦獻公21年起到秦始皇13年,秦國斬首六國軍民共1600000。六國與秦國之間可謂血海深仇,然秦始皇新成統一之業,“餘威震於殊俗”,六國人民遂“敢怨而不敢怒”。暴力無法解決的問題被暴力掩蓋不能浮現,但是暴力只能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而不能解決問題。當彼時暴力的最高代言人秦始皇離龐大帝國而去的時候,先前積攢的矛盾與問題便呈爆發之勢。

據說秦二世與李斯曾有這樣一段對話。秦二世說:“彼賢人之有天下也,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此所貴於有天下也。夫所謂賢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萬民,今身且不能利,將惡能治天下哉!故吾原賜志廣欲,長享天下而無害,為之柰何?”李斯回答:“主獨制於天下而無所制也。能窮樂之極矣…能犖然獨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後可謂能明申、韓之術,而脩商君之法!”(《史記·李斯列傳》)李斯的回答可謂駭人聽聞。但是“書奏,二世悅”。

秦始皇以統一中國的偉業而彪炳史冊,但是歷史的進步往往以人民的痛苦為代價。在秦帝國時期,人民的痛苦尤其嚴重。《漢書·食貨志》雲:“至於始皇,遂並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數,大之賦……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在戰爭與戍邊中喪生的人不知有多少,幸運活下來的又要承擔沉重的賦稅與無窮無盡的徭役,用董仲舒的話來說就是“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之利,二十倍於古。”(《漢書·食貨志》)真是生不如死。加之殘酷刑法數不勝數,連坐夷三族之法更是掌握著每個人的命運。秦人地處邊陲,風氣純樸,故以上種種措施,或可忍受;但新被征服的六國人民顯然無法接受此種殘暴統治與悲慘生活。秦始皇本人留心政治,精明幹練,所以統一局面能勉強維持。但秦二世只繼承了父親的窮奢極欲,卻沒有父親的政治才幹,於是龐大的帝國隨著建立者秦始皇的離去而在短時間內轟然坍塌,大業沙崩。

荊軻刺秦的故事為人所熟知。阻止秦滅燕而刺殺秦始皇的荊軻往往被視為反抗暴力的英雄。陶淵明《詠荊軻》雲:“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對荊軻的仰慕之情更是洋溢字裡行間;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流傳千古,長城被視為中華民族創造力的偉大象徵,但它卻造成了無數家庭的破裂。刺殺秦始皇的人是後人敬仰的英雄,詛咒長城倒塌的民女在中國人的口中代代相傳,這一切都從側面揭示著人民對秦帝國的怨恨。“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手”(《漢書·蒯通傳》)的秦帝國即將遭受六國人民的迎頭痛擊。

對秦始皇的評價見仁見智。很多人看到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中國的偉業而對其大唱讚歌,進而認為秦朝人民生活安樂,無憂無慮;秦朝思想開放,文化繁榮。這便是錯誤了。實際上的秦朝人民生活並不安樂,思想也不開放。《史記·儒林列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也許在我們眼中秦朝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它第一次完成了中國實際意義上的統一,對後代影響深遠,值得稱頌。但決定一個政權命運的不是後人對他的評價與褒貶,而是當時人們對它的看法與感情。在當時人的眼中,秦就是暴力的代表,秦政就是絕對的暴政,“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並不是空穴來風。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兵於舊楚境泗水郡蘄縣的大澤鄉(今安徽宿縣南)。陳勝在陳(今河南睢陽縣)自立為王,國號“張楚”,以吳廣為“假王”。“張楚”之意,王先謙據《爾雅·釋詁》雲“張,大也”,解釋為大楚之意。另有他說,不贅於茲。

陳勝首先發難,各地紛紛響應。“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史記·陳涉世家》。秦人無反秦之舉,齊趙燕魏反秦激烈程度皆不及楚。秦楚兩國有著深仇大恨,楚懷王被秦國騙至秦國,客死於秦,這是為楚人痛心的事。再者秦楚戰國時多次交戰,楚國勝少敗多,一旦反秦,聲勢大於其他各地,也是自然的道理。

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項梁起兵於長江南岸會稽郡的吳縣(今江蘇吳縣),項梁為主將,項梁侄項羽為裨將。項梁擁立楚懷王后人為楚懷王,並吸收了自稱沛公的劉邦勢力。陳勝自立為王后不久被部下殺害,秦中央也開始調兵遣將,著手平定各地叛亂。秦將章邯擊敗項梁,項梁戰死。章邯以為楚地不足為慮,北上擊趙,攻破邯鄲城,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初,宋義進軍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後逗留不進,想要秦趙翁蚌相爭,自己坐觀其變。項羽主張立即渡河,與趙軍夾擊秦軍,宋義不許,項羽便殺掉宋義,楚懷王得訊,命項羽為上將軍。之後便是鉅鹿之戰。《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在太史公的的筆下鉅鹿之戰生動無比,一切敘述在《史記》原文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故我把原文貼在這裡。經此一戰,奠定了項羽諸侯聯軍統帥的地位。

另一方面劉邦在秦二世二年(前209年)年底受命率軍西征。當時的秦軍主力被項羽牽制在北方,所以他一路上不曾遇到強勁對手。到秦二世三年(前209年)九月,劉邦大敗秦軍,秦王子嬰投降,秦政權正式宣告覆滅。

劉邦進入咸陽後本居秦宮,經張良等人的勸告退出,駐軍在咸陽東邊的灞上。這時的劉邦不抱美女,不取寶物。當初楚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開始行使他關中王的權利:宣佈廢除秦的苛法,約法三章,於是秦人大悅。但實際上劉邦並沒有“悉除去秦法”(《史記·高祖本紀》)。甚至秦的苛法也沒有完全去除,從漢元年到漢十一年之間的法律全是秦律。錢穆說:“漢初制度、法律,一切全依秦舊。”侯外廬說:“漢律之峻峭,比秦更甚。”

項羽平定河北後率諸侯聯軍與秦的降軍入關,到達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時聽到秦降兵有怨言,慮其為變,於是將其全部活埋,據說數達二十萬。(《史記·項羽本紀》:“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劉邦聽說項羽已封章邯為雍王,準備以他王關中,於是派兵把手函谷關。項羽不得入關,大怒,一舉攻下。之後駐紮在鴻門(今陝西臨潼縣東),與劉邦相距四十里。此時項羽擁軍四十萬,劉邦只有他的一半。項羽本想打平劉邦,經過和解終於沒有釀成事實。項羽進入咸陽,他做的幾件事分別是:屠城,殺子嬰,掠婦人搶財物,燒宮殿。(《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這時的項羽分明是昨天的秦二世,誰也不能反抗他的意旨。在血色與火光之中,他憑著自己缺乏政治遠見的頭腦分封諸侯,建立起天下的新秩序。

漢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但只給他湘江上游一塊小地盤,定都於郴 音chen,平聲(今湖南郴縣)。二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舊魏楚地九郡,定都彭城。除此以外他還分封了十八個王,如下圖

項羽似乎十分痛恨原本的各國諸侯。他們或是遷徙或是被分割土地,各國的部將卻紛紛被封王。各國部將封王后擁有的土地往往比原諸侯的土地要廣大。原諸侯追隨項羽入關本希望保住自己原有的領土,誰料卻被分割,他們的不滿可想而知。項羽公開破壞楚懷王當初的約定,把最先進入關中的劉邦改封於巴蜀漢中,而把三個秦降將分王關中。這三個人先是使幾十萬秦人喪命關外,回到關中卻又帶來項羽的屠殺焚掠,劉邦與秦人自然對此感到憤怒。從這次分封來看,項羽依舊恪守著戰國林立的原則,他的腦中沒有統一的想法。他沒有做皇帝,只是自稱霸王。

漢元年(前204年)五月,田榮逐田都,殺田市,自立為齊王。他收編了彭越的一股勢力,以此打敗濟北王田安,田榮因此據有全齊之地。八月,劉邦趁齊地動亂,項羽無暇西顧,從漢中突入關中,在廢丘包圍章邯,塞王司馬欣與翟王董翳投降。(《史記·高祖本紀》: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同年遼東王韓廣不願就國,被臧荼殺害,遼東之地也併入臧荼領土。項羽分封結束後的短短時間內,他所建立的天下新秩序便亂成一盤散沙。

漢二年(前205年)十月,義帝在就國途中被項羽暗中殺害(《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出關...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之,殺義帝江南),劉邦的勢力也慢慢延伸至關外。(《史記·高祖本紀》: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韓王韓成此前已被項羽殺害,劉邦於是派韓國宗室後裔韓信與張良攻取韓地。劉邦立韓信為韓王,漢徙都於櫟陽。種種事件,逼迫項羽用武力解決。

項羽首先北伐齊國。很快他便征服齊國,但不改霸王本色,一路燒殺搶掠,齊地人民相聚作亂,項羽在齊地不得安生。(《史記·項羽本紀》: 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三月,劉邦趁項羽伐齊,揮師東征,降西魏王魏豹,擄殷王司馬卬,同時為義帝發喪,號召天下諸侯一同討伐項羽。(《史記·高祖本紀》: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魏王豹將兵從。下河內,虜殷王,置河內郡。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四月,劉邦率諸侯聯軍共五十六萬伐楚(《史記·項羽本紀》: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聯軍長驅直入,直達彭城。項羽聞訊選三萬精兵回楚,雙方交戰,劉邦大敗,損失二十萬人,(《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劉邦本人只帶著數十騎逃走。劉邦大敗後諸侯多背漢聯楚。

劉邦收集散兵,固守滎陽。蕭何在關中向劉邦供給士兵與軍糧,劉邦於是復振。章邯此時勢窮自殺,關中徹底平定。韓信渡河,掃平趙、代、齊。彭越又在後方擾亂項羽,項羽不得已回師,收復被彭越佔領的楚地,但此時漢軍趁機拓土,韓信又大敗楚軍,楚在此時顯然已經陷入劣勢。到年終,楚漢言和,約定中分天下。以鴻溝(今河南滎陽縣境內)為界,東邊屬楚,西邊屬漢。(《史記·項羽本紀》: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項羽歸還劉邦的父親太公與妻子呂雉,他們在劉邦首次東征時被項羽抓獲。雙方達成合約後項羽罷兵東歸。

劉邦本亦欲西歸,但張良與陳平說:“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史記·項羽本紀》)。在漢五年(前202年)初再度出兵追擊項羽,並召韓信彭越合兵進戰,約定戰後“共分天下”。十二月,漢軍在垓下(進安徽靈璧縣東南)包圍項羽。(《史記·高祖本紀》: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率八百騎決死突圍,逃至長江西岸的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從者殆盡,項羽窮途末路仍以為是“天之亡我”,遂自刎而死。此後諸侯擁立劉邦為皇帝,同年而與,劉邦在氾水之北即皇帝位。最初的漢朝定都在洛陽,五月,遷都長安。(《史記·高祖本紀》: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高祖欲長都雒陽,齊人劉敬說,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至此,紛擾不斷的戰爭告一段落。

六國諸侯的反秦鬥爭包括反統一,從項羽的分封中便能得到體現。劉邦與項羽兵戎相見之時,劉邦儼然處於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地位,項羽依舊是戰國反統一的代表。秦人在天下反秦的鬥爭中是失敗者,但在楚漢戰爭中卻是最大的受益者。劉邦據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最終以脫去六國貴族色彩的“漢”重新締造了中國的統一,開創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

西楚霸王項羽以失敗者的身份贏得了後世文人墨客的同情,劉邦卻往往被打上小人的標籤,遭到唾罵。其實這些指責與責罵都是不正確的。縱觀項羽一生的所作所為,他生命中光芒最閃耀的時刻幾乎全是在戰場上廝殺的場景,戰爭結束後的項羽則變成了無惡不作的暴君。詩文中的項羽並不是歷史上的項羽,只是文學家們為照應自己而創造的悲情英雄而已。

我們在這裡只對歷史事實做較為簡單的敘述,同時闡發對具體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看法。對於具體的細節不予深究。

1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三皇五帝到底是哪幾位?他們有何偉大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