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當我們提到古代,可能會想到古代的種種美食,古代的偉大建築亦或者是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之間的風花雪月。現代的資訊科技將浩如煙海的資訊傳送到我們的手機之中,我們看的一些資訊僅僅只是我們感興趣的,極多的歷史被千年不斷地塞外寒風吹起的沙塵淹沒,沉積在時間的流沙之中。比如大家不太關心的戰爭。

在幾千年中出現了幾千乃至上萬的戰爭的英雄形象。在你死我活的古戰場,真實的血雨腥風,又曾經是如何真實又虛幻地存在著,讓世人不忍提及,對於盛唐而言,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是要活在詩裡的,當浮華逝去,中唐的軍閥割據時代興起,那些夢,也就破敗了。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提到唐朝,大家的注意力會首先集中到它所代表的的中華文明之中,那是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最巔峰,也是中國古代不可逾越的高山。而唐朝的軍事實力至今都是眾說紛紜的,對外戰爭似乎唐朝也沒有什麼非常出名的戰爭,盛唐的軍事實力,都有人極為地懷疑。其他的朝代,大多都是武帝是整個朝代的頂峰,而提到唐武宗李炎。恐怕全國瞭解的人萬中無一。是不是唐朝的巨大的文明盛世讓軍事轉而為劣勢呢,現在下結論有點早。先讓我們從認識唐朝最簡便的方式—唐詩開始,掀開那層遮蓋了幾千年的金色薄紗。

1.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在我們對古代的戰爭想象中,戰爭只有雙方將軍和謀士之間的對抗。對於幾萬士兵的死傷,只是史書之中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安史之亂死亡的總人口據統計是1600萬,相比較而言,在那個人賤如蟻的時代,當一名士兵並不比做一名百姓安全。

安史之亂中,常年過慣了奢靡生活,不諳世事的普通的唐代士兵,哪見過這樣的陣仗。“賊軍齊進,官軍卻,為賊所乘,軍中驚亂,賊爭輒輜重”,這段描寫安史之亂的文字寫出了當時的唐軍戰鬥的場景,正規軍尚且如此,更何況於安史之亂中被拉壯丁的普通人。這場戰爭耗盡了唐王朝的氣數,也給唐朝的黎民百姓留下了很深的傷害。

2.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曾經親身經歷過安史之亂,他在整個國家最艱難的時候選擇報效國家,曾經出任左拾遺的官職。在他的一些作品之中,都有對唐朝中期的戰爭的真實描寫。“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簡單幾句把當時的社會氛圍表達的淋漓盡致,如果不是因為連年戰事,又有誰會在街頭見到這樣的場景呢。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古代生產力極為低下,正因為生產力低下,所以國家之間的戰事非常的頻繁。

人口的增長速度大於糧食的產出速度就需要消耗人口,人地之爭是古代戰爭的最大的源頭。而在當時的亂世,生產出來的糧食更加少,就需要更多的人去戰鬥,就會出現田地荒蕪,而主要的勞動力居然都在邊疆守著苦寒塞北,民間呈現出家中只有老弱婦孺的景象,士兵只能老死或者戰死邊塞為止。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百姓只是統治者維護統治滿足私慾的一個個工具而已,這樣的生活,是現在那些嚮往去古代當將軍、皇帝或者妃子的人所羨慕的嗎。

3.何況遠辭家,生死猶未決

對於在戰場上面征戰的軍人來說,哪裡有那麼多的思鄉之情,明天的太陽還是會照常升起,但是他們還能不能吃到晚飯,都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於濆的詩句《沙場夜》,告訴了我們當時的真實計程車兵,究竟是如何膽顫心驚的度過每一個閉上眼睛就似乎不會醒來的夜晚。“城上更聲發,城下杵聲歇,徵人燒斷蓬,對泣沙中月。”這份痛苦似乎比那些“表現出了徵人的思鄉之情”更為的深刻,哪裡還有家鄉,自己就是家鄉,哪裡還有家人,自己就是自己惟一的家人。

常年的戰亂,家人還在不在,家鄉又如何,這些都是一個結局清晰的問號。“耕牛朝挽甲,戰馬夜銜鐵,士卒浣戎衣,交河水為血”,何為古戰場,這些不是戰場的地方才是古戰場,將河水染紅,也許很多的人想象不到吧。“輕裘兩都客,洞房愁宿別,何況遠辭家,生死猶未絕。”就讓思念暫時停留在思念吧,現實太殘酷了。

內憂外患的唐朝如何面對內外的敵人

從漢朝張騫通西域以來,歷代都對西域和廣大的西伯利亞非常的看重,這裡是華夏文化的最後烽火臺,漢朝之後,中央對這裡的管理自然是非常嚴格,但是很少有記載這裡的故事,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之中,只有在唐朝,這裡的一些記載才多了起來。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漢朝到唐朝之間,這裡發生過的歷史似乎沒有任何的記載。實際上這裡在之後的千年都是權力的真空區。歷代王朝更為在意的是中原地區,所以這次席捲唐朝的邊境之亂,給了唐朝一個措手不及。

1.之與其他朝代更為數量眾多的邊塞記載

唐中期,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可想而知,此時的邊疆並不太平,邊塞戰事頻起,似乎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顯得極為平常。當時在邊境,因為常年和外部勢力作戰,傳統下的軍制已經是不符合現狀。

在唐初期,還是沿用了之前的軍制,即以幾百人為單位,分守小縣或者據點,這些只能用來防守較弱小的敵人,對於以後席捲而來的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尤其是後實力極為強大的突厥汗國的騎兵軍團,即使是盛唐也只能與之勉強相抗衡。所以,唐王朝的文字對於邊塞之中的描寫是非常深刻且帶有一絲悲傷色彩的。

2.節度使的由來

唐朝最為出名的官員是狄仁傑,其次就是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和史思明,後者都是節度使出身,這也給了很多人想象的空間,節度使在他們的理解之中只是一個邊境的長官,為何手中具有那麼大的軍事權力,可以憑藉一己之力直接把唐王朝送進萬劫不復的深淵。

其實節度使是依循北周和隋朝的舊制,就是在邊疆駐守的兵馬總管,一開始只是管理調配軍用品及糧草、兵員的支度使,之後隨著邊境壓力的增大,逐漸的開始有了非常雄厚的軍事實力。古代就是這樣,如果邊疆安靜無戰事,自己國家的內部就會安靜很多,如果邊境有戰事,分裂勢力和皇權的內部爭鬥也會輪番上演。

在《新唐書·兵志》之中有著明確記載,“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而現實就是,擁兵者大多不會輕易地釋出軍權,將軍在軍隊之中的威望,永遠比皇帝更大,這使得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很多的地方軍隊都在不同的時間段叛變中央政府,陸續發生了永王磷事件、劉展之亂,皇帝的威權在邊疆的實際壓力下,已經拱手讓人。

3.外患的山雨欲來風滿樓

唐朝一開始的軍事對手是突厥契丹這種遊牧民族,這一點和大多數的封建王朝都是類似的,從漢朝開始,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都是主要的競爭對手。《新唐書·兵志》之中對於唐朝的軍事實力建立起的早期優勢有著明確記載,“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番”,在這的背後,是早期唐到中期唐之前的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後盾。

到了中期唐,國內地方軍閥混戰,中央政府隨著皇室到處流亡,各地政府都處於戰事狀態,百姓苦不堪言。這個時候,大量的外部勢力軍事勢力盯上了唐王朝這份最香的肥肉,都想著入主中原,成為中華民族的控制者。

同羅、党項這種長期對唐邊境有威脅的國家在唐初期就是唐朝的勁敵,而到了唐朝中期,另一個名字登上歷史舞臺,就是在千年之中未曾謀面的吐蕃。為了防止勢大的吐蕃聯合其他的國家對唐朝進行背刺,唐朝聯合回紇和南詔國,想要採用這樣的手段來對吐蕃進行孤立,而這樣的做法明顯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吐蕃即使自己一個國家,在唐王朝如此疲敝的時候,還是具有一戰之力的。

總結:

據統計,在唐代中期,共計內戰147次,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外患高達81次,這很明顯已經說出了唐朝的衰落已經無法避免。即使唐朝在文化和某些地方依舊有著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和恢復能力。但是戰爭就像是一陣強勁旋風,會捲走所有曾經存在過的證明,在這段時間裡面,眾多的唐朝詩人和學者都在這暗無天日的幾十年中生死疲勞,在這唐王朝最深的黑夜之前的夜晚,恐怕只有當時的百姓才會真正明白到,權力的鬥爭只會帶給整個國家難以撫平的創傷。

在唐末最深的夜晚來臨之前,唐中期像是那塊死亡般寂靜的夜幕,在歷史的塵埃前轟然倒塌。

參考文獻:

《全唐詩》

《新唐書·兵志》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把劉備惹哭,讓司馬懿挽留:冷門英雄田豫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