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國時期的名將,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曹魏的夏侯惇、張遼、張郃、徐晃等良將,蜀漢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虎將,孫吳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都督。
但是,在將星如雲的三國時代,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還有一批能力出眾、戰績顯赫,光芒卻被這些三國“老熟人”蓋過的能臣驍將,其事蹟相比之下不那麼為人所知,曹魏陣營的田豫正是其中的一個。
讓劉備為之哭別的猛人
與《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描述不同,正史中,劉備只為五個人哭過,包括我們熟悉的劉表、龐統、法正、劉封,而田豫其實是記載中劉備第一個為之哭泣的人。
劉備擔任豫州刺史時,跟隨劉備東征西討的田豫因母親年老無人照顧,向劉備請求回鄉照顧老母。當時田豫才20出頭,劉備很賞識這個比自己小十歲的年輕人,特別不捨。但在推崇孝悌忠信的漢代,劉備沒有理由拒絕,因此不由得流下眼淚,泣聲而道:“只恨不能和君一起建立大業(匡扶漢室)。”
但是,由於史書對田豫早年經歷記載不多,我們只能從田豫後來所展現的才能和功績,來慢慢體味劉備口中的“甚奇之”。
田豫家在漁陽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區),當時是漢末軍閥公孫瓚的地盤。田豫為母親養老送終後,沒有回去找劉備,而是就近歸附了公孫瓚,被任命為東州縣令。公孫瓚攻殺了自己的上級劉虞之後,公孫瓚的部將王門投靠袁紹,引來袁軍進攻東州。
田豫的任務就是守住東州。當時敵眾我寡,田豫登上城牆向王門喊話:“你受公孫瓚將軍的厚待卻離他而去,想必有什麼不得已的緣由。但如今你又率軍來寇,我才知道你是貳臣賊子。我現在奉命守衛城池,你儘管來打吧!”
王門被罵得臉面實在掛不住,慚愧地退兵而去。此時我們可以看出,田豫面對叛軍,能夠曉以忠義勸退對方,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
後來,公孫瓚被袁紹擊敗,引火自焚而死。田豫不得已歸附劉虞部下的鮮于輔。當時,袁紹、曹操、呂布、袁術等勢力還在混戰,劉備顛沛流離到處寄人籬下,鮮于輔正四處尋求靠山過日子。此時,袁紹勢力正盛,田豫卻認為曹操才是將來安定天下之人,勸鮮于輔加入曹操陣營。加入曹操團隊後,田豫被委任為丞相府軍謀掾(相當於參謀),也算是對田豫敏銳的大局眼光的肯定。
隨後的二十年,田豫都在幹自己的老本行——地方官。他先後擔任潁陰(今河南許昌市魏都區)和朗陵(今河南確山縣)縣令,後又升任弋陽(今河南潢川縣)太守。在任期間,田豫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理政能力,將境內治理得安定祥和。
同時,他也經歷了曹操統一北方、孫劉抗曹、劉備入川等大事件,幾股勢力名將拼殺,精銳盡出。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烏桓勢力聯合鮮卑又掀起叛亂,曹操派鄢陵侯曹彰前往代郡征討,同時讓田豫擔任鄢陵侯國國相。
曹彰和田豫率領1000先鋒軍進入涿郡,忽然遇到數千烏桓騎兵伏擊,情急之下,田豫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他建議曹彰利用地形之利,用戰車結成步兵戰陣,以強弓硬弩應對敵軍的突襲。這一戰術佈置成功挫敗了烏桓騎兵的攻勢。烏桓果然退兵,曹彰和田豫則趁機發動反突擊,田豫乘勝追擊抵達代郡,取得了很大戰果。
田豫立下大功,又因此功被任命為南陽太守,獲得了和劉備大將關羽打交道的機會。他上任之前,宛城守將侯音準備聯合南陽城內反抗徭役的起義百姓,將南陽郡獻給關羽。事情敗露,時任太守東里袞聯合曹仁率領大軍將其剿滅,順便屠了宛城。本來,侯音的餘部也要嚴加懲處的,但田豫上任後,勸慰他們改過自新並全部釋放。南陽郡原本心向侯音的起義百姓,見新太守施行仁政,於是放棄抵抗。田豫的善政之舉再次得到曹操的肯定。以田豫的能力,如果曹操讓他參加對陣劉備的漢中之戰,不知道結果是否會有不同。然而,我們終究沒看到田豫對陣蜀漢的情景。
曹操死後,已篡漢稱帝的魏文帝曹丕將田豫派到北方,同老朋友鮮卑打交道。
此時,北方的鮮卑分成三部分,分別由軻比能、彌加、素利三大首領統率,屢次入寇曹魏北境,給曹魏邊防造成了很大壓力。三大首領互相約定,不能販賣馬匹入中原。可是金錢的誘惑是難以抵擋的,素利違反約定賣了一千匹馬進曹魏,被軻比能狠狠教訓了一頓。田豫當時擔任護烏丸校尉。他認識到,如果讓軻比能統一了其他兩股勢力,鮮卑就很可能成為新的草原霸主,對曹魏邊境威脅更大。於是,他支援素利反抗軻比能。
雖然他的判斷是正確的,但他能調動的軍隊不多,不足以維持三大勢力的平衡。他率軍進入鮮卑後,一路遭到軻比能軍隊的襲擊,在馬城一帶被重重圍困。他和上次在涿郡一樣臨陣機變,樹立旗幟壯大聲勢,率領騎兵從城北突圍,最終成功擺脫了追擊。
田豫繼續堅持著對鮮卑部落分化策略,處死了早已被打殘的烏桓部落首領骨進以立威。然而,軻比能也確是一代雄主,在部落中賞罰分明、恩信皆立,有一大批敢死之士跟隨,其他鮮卑人也畏懼他。軻比能的女婿殺害了田豫派來的翻譯官,田豫馬上率軍聯合其他鮮卑部落報仇。軻比能反手將軍,親率大軍給田豫來了個二圍馬城。
這是田豫職業生涯中最黑暗的一週,反覆突圍不成,最後只能由與鮮卑關係不錯的上谷太守閻志勸說軻比能撤圍。
田豫積累下很多功勞,但因為這次失利,被調任汝南太守。直到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繼位。此時,遼東公孫淵勾結吳國,想要兩路夾擊曹魏。鑑於曹魏當時的名將大都在前線抵擋蜀吳兩國的北伐,曹叡再次啟用田豫,讓他率軍討伐公孫淵。其實,公孫淵並不是真心對抗曹魏,沒有派軍響應吳軍。本來曹叡認為吳國的艦隊實力強大,不想主動攻擊,可田豫發現,吳國艦隊返回時會為了避開風浪而經過成山地區。許多人都不信,結果吳國艦隊真的來了,還撞山沉沒了。死裡逃生的吳軍當場被田豫率軍拿下,吳將周賀被斬殺。
公元234年,吳軍配合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北上進攻合肥新城。前線主官滿寵準備救援,田豫建言說,吳軍是為了引誘魏軍主力決戰,等吳軍攻打新城筋疲力盡後,我們以逸待勞就可以擊敗對方。曹叡知道了田豫的建議後,決定御駕親征去增援滿寵,擊退已疲憊作戰的孫權部隊。後來,田豫在魏吳邊境擔任守將數年,多次擊退吳軍的襲擾。
縱觀田豫一生,可以給他這些稱號:地方的建設者,烏桓的毀滅者,軻比能的老對手,張遼的“分身”。
可以說,如果田豫當年沒有離開劉備,其資歷不說和關羽、張飛等同,起碼也和趙雲是一個級別的,甚至有人說他的才幹要超過趙雲。蜀魏兩國平臺不同,田豫沒和蜀國對陣過,兩人的才幹優劣不好說,但田豫的武力應該是不如常山趙子龍的,不然愛描述主將武鬥細節的《三國演義》不至於對田豫只有寥寥數語了。
善始善終的高貴品質
三國時期雖然國家混亂、黎民困苦,但還講求道德品質。田豫就是一個一輩子道德操守都很不錯的人,常被後世皇帝、大臣和史家所稱讚。
他為官正直,廉潔奉公。在地方官任上,他施以仁政,將治所管理得井井有條。擔任副手時,他能從全域性著眼,努力配合主將行動,又能直指對方的過失。擔任北境官員時,他一心為魏國的利益考慮,完成一個又一個邊防計劃。田豫不說鞠躬盡瘁,也算是善始善終。
他淡泊名利,不受懷金。他安於清貧簡樸的生活,每次立功受到的賞賜都分給部下,不吃獨食。胡人來給他送的每份禮,他都要登記在冊,上交官府。他不攀龍附鳳,追求名利。年過七旬時,司馬懿想要讓他做衛尉,田豫卻說,自己七十歲了還佔據官位,就像滴漏已經漏盡了、鐘聲響完了天卻還是黑的,堅稱自己是罪人而不受命。淡泊名利可能是田豫能夠長壽善終的最重要原因。
他不喜結黨。以他的資歷和威望,後期完全可以在朝中形成黨羽。但他避之唯恐不及,他在高平陵之變中沒有任何站隊之舉措。他平日裡也不喜歡和朝臣邊將有過多來往,這反而讓大家更敬重他。
就性格特點上比較,田豫也確實和趙雲很相似。不知道二人如果陣營相同的話,會不會成為知己好友。
才華與知名度不匹配之緣故
既然田豫才能突出,有如此多的成就,為何在三國曆史中並未聲名顯赫呢?
首先,這和田豫所取得成就的性質有關。田豫戎馬一生,年輕時卻沒有在群雄爭霸中發揮重要作用,比起同期聞名天下的趙雲等人,只能說是一個小角色。等到三國鼎立的時代,他所取得的戰場功業,大多是在擔任地方官以及其他將軍的副將或參謀時取得的,獨當一面的高光時刻不多,可以說領導用之但是卻沒有人盡其才。他和蜀國沒有對戰過,和吳國也只是打了一些防守戰,曹魏將領如果沒有和吳蜀交手,史書是不會對他大書特書的。而他又遭遇了軻比能兩次圍困而差點翻車,所以在知名度上會有所減分。
其次,這和田豫不好功名的性格有關。田豫雖然有理想抱負,但是卻高風亮節,不會為了功勞和利益不顧一切。他獲得功勞和獎賞時,習慣推讓給同僚和部下。他也不參與朝中勢力的鬥爭,以一股清流的姿態而存在。皇帝招之能戰,不召也能心安理得地做好本職工作。
最後,就是《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影響。《三國演義》尊劉抑曹的傾向明顯,為了文學化的需要,很多曹魏將領都被忽略了,對蜀漢陣營的介紹也不全面(如鎮服南中的猛人馬忠)。
三國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凡留下姓名的人物,背後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譚良嘯:劉備並不好哭——解析劉備在《三國志》及裴注與《三國演義》中的哭泣
李智裕:曹魏徵討遼東公孫氏政權始末
李大龍:簡論曹魏王朝的鮮卑政策——以王雄刺殺軻比能為中心
彭豐文:論曹魏統一北方邊疆地區的策略
張文山:田豫被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