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四艘懸掛星條旗的黑色近代鐵甲軍艦來到了亞洲,用武力脅迫封閉的幕府日本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打開了日本的國門,使其見識到了西方工業文明的力量,史稱“黑船事件”。
隨後,日本倒幕運動風起雲湧,並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進行“明治維新”,綜合國力及社會風貌有了長足進步,逐漸成為——“亞洲工業化強國”
但伴隨著國力增長的,還有“擴張的野心”,而朝鮮半島因為地理位置和落後國力的原因,幾乎是日本進軍亞洲大陸的最好跳板。
徵朝派代表西鄉隆盛
因此,不斷有日本右翼分子鼓吹應儘快侵略朝鮮半島,大書特書所謂“徵朝論”,甚至還提出了“失之俄美,補之朝鮮”的口號。
在此背景下,日本海軍秘密派遣日本海軍少佐井上良馨,指揮“雲揚號”軍艦駛向朝鮮釜山海域開炮示威製造事端,但名義上卻是打著測量水文資料的旗號,以矇蔽國內。
這種挑釁行為果然引發了朝日之間的外交摩擦,但日本方面已經鐵了心走“炮艦外交”之路。僅僅兩個月後,“雲揚號”、“第二丁卯號”和“春日丸”三艘日本軍艦再次從長崎出港,並在朝鮮江華島海域的永宗鎮登陸,將小鎮變成一片火海和廢墟。
釜山港外的日本軍艦
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日本軍艦連續在釜山港外遊弋示威,釜山日本公館內的58名日本士兵也衝出會館,將12名朝鮮人砍成重傷。
但當時朝鮮的實際統治者閔妃沒有和侵略者作戰的勇氣,更是害怕開戰後興宣大院君趁機奪權。便在1876年2月末,不顧朝鮮全國上下的強烈反對,和日本簽署了不平等條約《江華島條約》,敞開了國門。
這份條約幫助日本取得了在朝鮮“自由貿易、免徵關稅、日本貨幣自由流通、自由居留、自由勘測朝鮮海岸、領事裁判權”等優勢特權,而日本人也很快憑藉著國力優勢成為了朝鮮最大的掠奪者,並逐漸控制了金融、海運、捕撈等行業。
在被日本掠奪的同時,朝鮮的部分有識之士也看到了日本的強大,便決心忍一時之恥辱,儘快仿效日本進行近代化改革,使朝鮮走上富強之路,這個想法也得到了朝鮮國王高宗的支援。
“政治改革”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甚至還會引發保守派甚至高宗的反對,但“引進技術”的效果卻往往能夠立竿見影。
朝鮮國王高宗
於是,一些開化派官員及民間人士便開始積極出國考察,並和日本及歐美人士頻繁接觸,試圖將先進的技術儘快引入朝鮮,提升國家的實力。
而在這其中,有一位軍購重臣的經歷則十分傳奇,因為他竟然是一名僧侶。按理說出家人應該遠離世俗紛爭,但這一位不僅積極參與政事,還成為了朝鮮近代私費渡日考察第一人,更是開化派先驅。
但因為他才能出眾被同僚妒忌,最終在前往日本為朝鮮採購炮艦時慘遭暗殺,這便是被後世稱為“開化僧”的——“李東仁(이동인)”。
李東仁
15歲出家,卻成為朝鮮近代化先驅1849年某月,一個名為“李東仁”的男嬰在朝鮮慶尚道梁山郡呱呱墜地,但他的出生並沒有得到什麼關注,因為他只是朝鮮半島上千千萬萬普通家庭出生的嬰兒之一。
所以直到現在,後世對他的幼年經歷和家庭出身也並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他的曾祖、爺爺和父親分別名為李申命、李世瑋和李德中,而母親的具體名諱則無人知曉。
1864年,15歲的李東仁正式在釜山附近的梵魚寺出家,法名“淺湖”。但是因為其早年經歷的文字記載實在太少,所以也有其出家寺院為“梁山通度寺”的說法。但無論怎樣,其早年成為僧侶確實是事實。
梵魚寺
有一段時間,李東仁長期在首都漢城郊外的奉元寺傳播佛學,並結識了朝鮮開化派鼻祖之一的劉鴻基。因為劉鴻基十分喜愛研習和傳播佛學,所以和李東仁一見如故。而在研討期間,他也積極地介紹開化思想,讓李東仁從此開始走上致力於朝鮮文明富強之路。
根據相關的文獻記載,李東仁十分敬重和崇拜劉鴻基,雖然雙方是密友,但李東仁卻多次公開稱其為“值得敬仰的前輩”,可見劉鴻基的開化思想對其影響之大。
正是因為劉鴻基的引薦,李東仁接觸了更多的開化派官僚,這其中就包括劉大治、吳敬錫、金玉均、樸泳孝、徐光範等知名開化派先驅。
開化派合影
在這一次次的接觸和研討中,李東仁也見識到了開化派有識之士的風采。
這些開化派青年才俊在其眼中是——“出身高貴卻謙讓有禮,德才兼備又值得信賴的同志”,而其紮實的佛學功底也讓開化派人士為之折服。
在日本逼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後,朝鮮被迫開港。雖然日本人透過各種條約的特權掠奪半島民眾,但同樣也將資本主義思潮和先進的工業產品傳入了朝鮮。
因為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的翻譯官便是日本京都本願寺的一名僧侶,所以李東仁便透過與這名僧侶交流佛學的機會,進一步瞭解到了近代化改革後日本社會的風貌。
京都東本願寺
京都西本願寺
這種交流在1877年日本京都東本願寺在釜山建立“東本願寺別院”後更加頻繁,李東仁自此頻繁出入別院,與寺院住持奧村圓心往來,在探討佛教的同時積極學習開化思想,甚至還曾登上日本軍艦“比叡號”參觀,極大地開拓了視野。
在這段時間,其它開化派官員因為身份的原因,不能與日本人交往過多,所以李東仁的見識快速超越其它開化派人士。
他透過奧村圓心給他展示的西方各國照片和工業化製品,瞭解到了現代工業化的力量,而一本名為《萬國史記》介紹社會制度的書籍更是給他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但李東仁並沒有只想著自己開眼,而是將這些事物討要過來,並由釜山帶到漢城,在奉元寺向金玉均、樸泳孝、洪英植、徐光範、徐載弼等開化黨人士展示了這些新奇的事物,也讓這些青年開化派人士感到震驚。
金玉均
隨後,這些青年才俊紛紛要求李東仁提供更多介紹海外各國的書籍。雖然李東仁手頭沒有,但他耍了個心眼,表示只要有錢,懂日語的自己便可以透過一些特殊渠道弄到很多,甚至可以“親自偷渡日本代購”。
聽到此言後,金玉均等開化派人士決定提供資金,幫助李東仁前往日本考察,並要求其儘量從日本帶回更多的書籍及工業製品,很快樸泳孝便送來的四塊金條作為其路費。
但實際上,李東仁雖然經常與日本僧人來往,但當時的日語水平並不高,比如在其前往釜山會見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後,花房義質便表示:“僅就應答之間而言,似是能說會道,然不免在明白理解意思上有些困難。”
花房義質
但畢竟李東仁長期與日本人交往,雙方又都會漢字,所以李東仁還是向花房義質清楚表達了朝鮮開化黨和日本合作的意向,比如加強日朝經貿合作、向日本貸款、購買機械船舶、派考察團學習等。
日本方面對其想法十分支援,並安排其在釜山東本願寺別院學習日語,老師正是他的老朋友奧村圓心。而為了能夠在日本有光明正大的身份,避免朝鮮官方保守派勢力的干涉,李東仁決定歸入本願寺。
1879年4月,李東仁舉行得道儀式成為“日本真宗僧侶”。同年9月,他正式踏上了赴日考察之路,並於當月到達京都東本願寺,成為了朝鮮近代私費渡日考察第一人(按當時法律這其實算偷渡)。
李東仁與釜山港
在日本期間,李東仁化名“朝野繼允”(朝野即“朝鮮野蠻人”),在東本願寺淺草別院住持鈴木惠淳的安排下,在東京與日本各界人士進行了廣泛交流,這其中便包括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澤諭吉”。
在此期間,他參加了分析亞洲及世界形勢對抗歐美帝國的興亞會,結交了眾多日本朝野的政界、財界權威人士,並透過本願寺的渠道把很多相關的書籍資料郵寄給了金玉均等開化黨成員。此外,他還幫助了很多留學生來日本留學,培養了一批未來的親日派人士。
1880年7月初,朝鮮方面派出使團來到東京,目的是和日本協商仁川不開港、米穀禁運、關稅改訂、公使駐紮等《江華條約》簽訂以來朝日間的未決之事,修信使為朝鮮開化派官員金弘集,李東仁便想借此機會向使團毛遂自薦,展示考察成果。
雖然金弘集也是開化派官員,但此前與李東仁並無接觸,且李東仁此次日本之行並未向官方報備,所以日本方面很擔心會被朝鮮使團認為是間諜,並不希望其與金弘集接觸。
但李東仁表示自己來到日本就是為了報效國家,不可能放棄這次自薦的機會,便堅持安排此次會見。
萬幸,雖然一開始雙方有所誤會,但李東仁憑藉著對國家的一片赤誠之心打動了金弘集,獲取了其信任,並於1880年9月29日隨修信使團歸國。
1880年的朝鮮
而李東仁也沒有忘記朋友的囑託,他在回國前靠本願寺的資助購買了很多工業製品,比如火柴、煤油燈、掛鐘、手錶等。但同時,他還購買了不少精美的禮物,用途便是獻給朝廷權貴,可見李東仁此時已經有著強烈的從政之心。
積極推動朝鮮改革,成為軍購重臣回國後,他立馬聯絡上了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將其帶回的各類新奇事物一一進行展示,令這些青年才俊大開眼界,也更加堅定了推動朝鮮近代化改革的決心。
與此同時,金弘集也沒有忘了這個他帶回來的傳奇人士,很快便向當時權勢滔天的閔泳翊引薦了李東仁。
閔泳翊是何許人也呢?他是朝鮮實際統治者閔妃的侄子,1877年,17歲的閔泳翊就跨過初試直接參加科舉考試,並獲庭試文科丙科及第,這根本不是普通讀書人能夠做到的。
閔泳翊
因為其十分受朝鮮高宗及閔妃喜愛,一年後又直接升任吏曹參議。這可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實權正三品官員”,是多少讀書人一輩子都仰望的存在,就這樣被一個18歲的毛頭小夥子輕鬆搞定。
所以,當金弘集引薦李東仁時,雖然閔泳翊僅是一名二十歲出頭的青年人,但卻已經能夠決定李東仁的仕途,因為閔泳翊正是朝鮮王朝開化政策的主導人物。
李東仁也沒有辜負金弘集的期望,他向閔泳翊贈送了一些禮品,又憑藉著自己長期和日本人交流的經驗,再加上這一年以來的赴日考察經歷,獲得了閔泳翊的信任與厚待,自此踏入政界。
閔泳翊
憑藉著閔泳翊的推薦,李東仁很快又獲得了與朝鮮高宗交流的機會。他與高宗暢談對於日本國政的見聞和分析,還闡述了朝鮮王朝應對世界形勢的對策,使高宗欽佩,再加上金玉均等開化黨人的進一步舉薦,他很快便被高宗任命為“榮譽衛隊軍官”,可以自由出入王宮。
隨後,他被高宗委任為國王密使再次東渡日本,會見了大清駐日公使何如璋,表達了朝鮮對外開放的決心,以及希望清朝斡旋朝美建交的意願。
1881年初,閔泳翊參與組建朝鮮第一個近代機構——“統理機務衙門”,並很快擔任該機構的二把手。而李東仁作為朝鮮方面為數不多的知日派人士,從日本回國後也參與了相關組建工作,擔任參謀官一職。
三位朝鮮官員從左至右分別為閔泳翊、徐光範及洪英植
在此期間,他首要的工作便是“組建考察團前往日本”,這既是他早就有的想法,也是當朝統治者希望看到的局面。因為這能夠幫助閔妃集團進一步控制朝政,打壓以大院君為首的“衛正斥邪”保守派勢力。
所以,此次考察團的成員幾乎全部為閔妃集團的權貴官僚,金玉均等李東仁此前的開化黨同志則無一能夠入選。
雖然考察團的人員由開化黨故友變成了權貴官僚,但對於李東仁自己來說其實區別不大,所以他還是積極地進行籌備工作,擬定了相關草案。
此外,他還擬定了與日本在軍購方面的交涉草案,計劃從日本大量貸款,購買輕重武器及軍艦大炮,並聘用日本軍事教官幫助朝鮮訓練新式軍隊。在看到了李東仁的軍購計劃後,高宗十分認可,並全權委託其與日本商談此事。
日本富士戰列艦
日軍及大炮
才能突出被同僚妒忌,赴日途中慘遭失蹤李東仁因為才能突出見識廣博,短短几個月便獲得了高宗和閔妃集團的信任,再加上開化黨的支援和其與日本方面良好的關係,這絕對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但這種待遇在一些人眼中卻不是什麼好的現象,尤其是將其從日本帶回國內並大力舉薦的金弘集和李祖淵。他們二人將李東仁帶回國內本意確實有為朝廷推薦人才的心,但更希望藉此獲得高宗及閔泳翊的認可。
但李東仁回國後的表現卻為他們帶來了很多不快,首先是其回國後過於高調,不僅張揚於朝廷之上,出入於權貴之門,竟然還很快獲得了高宗和閔妃集團的信任,大有“反客為主之勢”。
閔妃
自己二人從日本出使回國後,本可以作為官方考察日本的開化派官員,在後續開化政策工作中佔據主導地位,但現在權貴人士卻紛紛都唯李東仁馬首是瞻,自己二人的風采完全被其壓制。
其次,因為金弘集使團回國後便開始大肆宣傳朝鮮開化政策,很快便受到朝鮮強大守舊派士大夫的攻訐。且日本人在朝鮮的形象本就不佳,金弘集二人鼓吹日本的先進也被認為有“通敵賣國的嫌疑”,一時間麻煩不斷。
可李東仁並不是傳統的官員,守舊派士大夫對他的攻擊並不多,而民間的流言蜚語更是傷不到他。所以,他十分積極地推進開化政策,並和日本人來往甚密,經常出入日本公使館溝通改革事宜。
1880年代的漢城
李東仁本人無所謂,但這就是把金弘集和李祖淵二人架在火上烤,因為李東仁是二人出使後挖掘舉薦的人才,無論其後續幹了什麼親日之事,自己二人都脫不了干係,必然成為被攻擊的物件。
不過,這一切李東仁都沒有察覺,他在軍購計劃獲得高宗的首肯後,便開始積極籌備日本考察團一事,併成功將第一批朝鮮考察團送往日本。
隨後,他在1881年3月正式動身前往日本協商“購買軍艦與大炮”事宜,終於開始逐步實現他的改革計劃。
但就在大家都認為李東仁將從日本滿載而歸時,他卻神秘失蹤了。眾人遍尋各地,但均未發現任何痕跡,而得知訊息的閔泳翊甚至一度著急地想親自動身去釜山尋找他。
1904年的釜山主街
雖然大家沒有發現他的屍體,也有他可能逃跑到了日本或者俄國的猜想,但隨後幾乎所有人都認可其是遭到了“暗殺”。不然一個即將大展鴻圖,馬上實現畢生夢想的人,怎麼可能自願從此逃亡別國?
而日本方面也否認了他逃亡日本的推測,甚至還在後續特意向開化黨人尹雄烈詢問李東仁的情況。根據尹雄烈的說法,李東仁很大機率是被暗殺而亡,朝鮮開化黨皆為失去此人而痛惜。
既然大家都認可李東仁是被暗殺而亡,那麼對於兇手的猜測一時間也眾說紛紜。大多數人認為李東仁作為開化派的先驅,早就是保守勢力的眼中釘,所以在尚未完全嶄露頭角之際被大院君一派悄悄除掉。
大院君
坊間還流傳了另外一個說法,這就是李東仁雖然和保守勢力素有嫌隙,但“金弘集和李祖淵”二人也有重大作案嫌疑。
比如同樣為開化黨僧侶的“無不”,便曾對日本駐釜山領事近藤真鋤表達過類似的想法。根據他的敘述,雖然朝鮮高宗懷疑此事是大院君一派所為,但以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成員則堅定的認為此事必是金弘集和李祖淵二人所為。
因為李東仁此前不太接受金弘集的招攬,反而很快與閔妃集團打成一片獲得重用,這種招搖之舉不僅引發了金弘集和李祖淵二人的反感,也受到了很多開化黨官員的妒忌。其好友金玉均還曾多次表達過類似的擔憂,但李東仁根本沒有放在心上。
金玉均
而根據日本駐朝公使館官員石幡貞的敘述,金弘集和李祖淵二人在李東仁失蹤前便毫不顧忌地表達過這種不滿。
1881年2月24日,石幡貞來到金弘集的府邸,試圖打探朝鮮派遣赴日考察團及購買日本軍艦大炮之事,李祖淵也一同在場。在石幡貞表示“李東仁有能成其志、大為貴國所重”後,二人面色均有不快。
金弘集的態度還算相對正常,只表示考察團是國家秘密,求購大炮及軍艦也是以訛傳訛不能聽信。
但李祖淵就有些沉不住氣了,直接表示這一切都是李東仁的謊話。隨後,他更是表達了對李東仁的不滿,表示“要不是自己二人幫其回國和舉薦,李東仁光偷渡一事就不能脫罪”。
1903年的釜山港,李東仁從此偷渡日本
此外,他還表示借款及購買軍備只是李東仁自己擬定的計劃,根本不能當真。日本方面應該多多與正規的官員交流,因為即使是不負責開化政策的官員,都比李東仁這種“不入流的人”靠譜。
從李祖淵的言辭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李東仁已經有了強烈的不滿。他不僅試圖阻止李東仁購買日本軍艦大炮的計劃,甚至警告日本政府聽信李東仁會有後日麻煩,語氣可謂非常嚴重。
落後的朝鮮軍隊急需近代化改造
李東仁失蹤後數月,很多人還在堅持尋找他的蹤跡,但金弘集卻迫不及待的上疏表示:
“噫彼東仁,本以我國緇流,變服犯越,按以國律,即當擒斬之不暇,臣非病風喪性,豈或有招引潛隨之理乎?此則聖明已所悉燭,同朝亦當見諒,今其捏合無據、一唱群和者,抑又何故?”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金弘集態度的轉變,他對李東仁的態度早就不是當初在日本的敬佩,反而竭力劃清界限,生怕其成為政敵攻訐自己的把柄。而在李東仁被暗殺後數月,他還能有這種激烈的言辭,可見其對李東仁的恨意有多深。
金弘集書法
“開化僧李東仁”是講述朝鮮半島開化黨時不能不提到的人物,後世對其評價也以正面為主,不僅肯定了他為朝鮮開化運動作出的貢獻,還推崇他是朝鮮近代化的先驅,被譽為一代“奇傑”。
但個人認為,李東仁“幸好失蹤得早”,不然以其極度親日的態度,其大名必然在現在的“韓奸”名單之上,而非什麼朝鮮近代化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