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李(隆)範的野心在此時還沒有表現得特別明顯,但他在之後的歲月裡,還連續三次結交過大臣,其中一個大臣還隨身攜帶了一本讖緯書。

啥叫讖緯呢?也就是預言書。我們在李唐開國的時候講過,“劉秀髮兵捕不道”、“代漢者當塗高”、“桃李子歌”等等都是歷史上著名的讖緯,帝王最忌諱這玩意。

王爺結交大臣還帶著讖緯書,你要說他們是為了好好學習,預測哪裡有恐怖分子,保證國家安全,可能他們自己都不會相信。

不過李隆基聽說之後卻表示:“朕的兄弟肯定沒有問題,只是那些人趨炎附勢而已,朕決不會因此責怪兄弟。”

隨後,李隆基只是把這幾個大臣貶到了外地,並沒有對李範任何處罰。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現在李範看到張說前來投靠,自然是大喜過望。

張說對這場會談的成果非常滿意,懷著激動的心情趁著夜色趕緊溜回了家中。但他沒有注意到的是,有一個人對他們的會談也非常的滿意,此人正是他的頭號對手姚崇。

姚崇前兩次的宰相可不是白當的,朝堂之上到處都是他的學生,京城之內到處都是他的眼線,張說早就被他納入了重點關注的物件。

所以,張說剛從李範王府出來,姚崇就知道了這件事。

且不說以政變聞名的大唐,且不說李隆基是以政變上臺的皇帝,就是放到任何一個朝代,當朝第一宰相依附王爺,也是皇帝所忌諱的。

姚崇清楚地知道,李隆基雖然和兄弟們的關係親密無間,但也只是表面而已,實際上李隆基對他們充滿了戒意——他從來沒有讓這幾個兄弟擔任過任何具體的職務。

以牙還牙向來是政治家必備的基本素質,逮到對手如此重大的錯誤,姚崇豈能放過。

於是,他直接把這件事告訴了李隆基:“岐王是陛下疼愛的弟弟,張說是宰相,卻秘密地乘車到岐王的家裡去,臣擔心岐王會被張說所誤。”

好了,不必再說了。

前幾日張說妒賢嫉能不斷阻止自己任用姚崇,現在又結交王爺,不是居心叵測還能是什麼。

於是,李隆基一怒之下,就將張說貶為了相州刺史,而這一貶就是整整10年。42歲還是太年輕,到外面再歷練歷練吧。

李(隆)範雖然沒有受到任何處罰,但在大臣們的建議下,李隆基幹脆把他的幾個兄弟,全部被外放到了地方擔任刺史。

而且這個刺史與普通刺史的權力也不相同,王爺們只負責重要事務,一般的政務則由二把手長史和司馬全權負責,等於是在各位王爺的身邊安插了兩個釘子。

不過,李隆基對兄弟們的防範也僅此而已。縱觀他的一生,也沒有對不起任何一個兄弟。

後來李(隆)業的內弟在李隆基生病之時大搞封建迷信,頗有一股造反的氣勢,李隆基也沒有因此責怪李(隆)業,相反還拉著他的手安慰道:“我如果有猜忌兄弟之心,天地不容。”甚至李(隆)業的王妃也沒有受到牽連。

而李隆基同父異母的大哥李成器去世的時候,李隆基更是讓他備極哀榮。不但贈給了他“讓皇帝”的諡號,還親手給他穿上了皇帝的服裝,並將他的王妃也追贈為了“恭皇后”。“讓皇帝”,顧名思義當初是你把太子之位讓給了我,我對你心存感激啊。

看過了楊廣五兄弟全部慘死,看過了李世民三兄弟自相殘殺,看過了李治一邊哭一邊同意大臣處死兄弟,再來看李隆基給兄弟們的待遇,不得不說是真厚道,無愧於史書所評“近世帝王莫能及”啊!

整走了張說,姚崇整人的步伐並沒有因此而停止,他又將目光盯向了另外一位宰相魏知古。而與整張說的自衛反擊不同,這一次,竟然是賢相姚崇主動挑起的事端。

魏知古,今天河北人,為人正直,頗有才幹,20歲就考中了進士,雖然比宋璟的17歲大了那麼一點,但也是牛得不得了了。

當官以後,魏知古一向以勇於直諫聞名於世。

當年李旦給兩個女兒修道觀的時候,魏知古曾當面勸諫花費巨大,應該以民為重。後來太平公主準備發動政變的時候,又是他向李隆基告的密。李隆基掌權之後,他還當面勸過李隆基以民為本,不要動不動就去打獵,受到了李隆基的極力表揚。

這樣的人無論怎麼看都是個人才,姚崇也這麼認為。但是,姚崇就是從骨子裡看不起他。至於原因嘛,說起來也挺可笑。

魏知古原來只是一個小官,一次偶然的機會,姚崇發現了他是個人才,就將他一步一步地提拔了上來。後來魏知古憑藉自己的能力,一直做到了宰相。

自己的門生故吏能成為宰相,按道理講應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但是,姚崇的胸懷顯然很有侷限性,看到原來的下屬和自己一樣也當上了宰相,他的心裡就有了不小的落差。

於是,姚崇就仗著李隆基的寵幸,讓魏知古兼任了代理的吏部尚書,並把他外放到了東都洛陽,讓其在那裡考核官員。

宰相長期不在皇帝身邊,是很容易被皇帝疏遠,並失去權力的,尤其是動不動就有七八個宰相的唐朝。所以,魏知古對姚崇的這個安排十分不滿,瞬間忘掉了姚崇對自己的恩情,一心想要報復對方。

碰巧的是,這時候姚崇的兩個兒子剛好也在東都洛陽任職。而姚崇和當年的房玄齡一樣,老子英雄兒子混蛋,一世英名無人接班。

這倆兒子看到魏知古到洛陽選拔官員,就仗著老爹曾經對魏知古有恩,不斷地向魏知古求官問職。

正在鬱悶中的魏知古大喜過望,他沒有拒絕,也沒有答應,表面上和這倆大侄子和和氣氣,背地裡卻把這些事全都告訴了李隆基。

李隆基很是驚訝,不敢相信一向正直的姚崇會生出這麼兩個兒子。於是過了幾天,李隆基裝作漫不經心地問了一句姚崇:“您的兒子品性如何啊?現在擔任什麼官職?”

姚崇一愣,大腦飛速地運轉。他一向知道兒子們都是渣子,皇帝英明,突然詢問這個問題肯定不是要提拔他們。

絕對是有人在背後說了他們的壞話,而這個告密者毫無疑問就是魏知古。因為魏知古去了洛陽就發生了這種事,不是他還能有誰。

想到這裡,姚崇才心有成竹地回答說:“臣有三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在東都任職,他們慾望很大,行為很不檢點;他們一定是有事囑託了魏知古,只不過臣沒有來得及去訊問他們。”

李隆基大吃一驚,他本以為姚崇會替兒子們辯解,沒想到對方不僅沒辯解,還猜到了是魏知古告的狀。在好奇心的趨勢下,他又迫不及待地問道:“你怎麼知道的這件事?”

姚崇微微一笑,回答道:“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時,臣曾經多方關照過他。臣的兒子非常愚魯,以為魏知古一定會因此而感激臣,從而會容忍他們為非作歹,所以才敢向他請託。”

這個回答非常毒辣,表面上是在說兒子們愚鈍,實際上卻是在罵魏知古忘恩負義。

因為這個世界畢竟是個人情社會,老領導的兒子找你辦事,如果違法了,你完全可以拒絕。或者先告訴老領導,讓老領導處罰兒子。

老領導如果偏袒兒子,一定要違法,這時候你再上告皇帝也不遲。這樣做既給了老領導面子,也沒有違法亂紀。

可是,你直接上告給了皇帝,這是啥意思?很明顯就是在陰老領導嘛。

李隆基是個聰明的皇帝,最不喜歡的就是這種忘恩負義的人。你對有知遇之恩的老領導都能下此狠手,對皇帝又怎麼會忠心?

所以,他聽姚崇這麼一說,非常生氣,立刻就要罷了魏知古的官職。

看到目的已經達到,姚崇覺得也沒有趕盡殺絕的必要,又趕緊裝起了老好人,非常堅決地勸說李隆基不要這樣做,理由也很充分:

“此事乃是臣的兩個兒子有罪,破壞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臣已是萬分榮幸;如果因此而罷免魏知古,天下人一定會認為陛下是在偏袒臣,這樣會累及陛下的聖明啊。”

李隆基震驚了,瞬間體會到了“被賣了,還在幫別人數錢的快樂”。

他沒想到姚崇竟然如此賢明(會玩套路),不僅大公無私沒有偏袒兒子,還以德報怨沒有藉機痛打“忘恩負義”的魏知古,另外他還能處處為自己著想,維護自己的聖明。這種能力極強,還會做人的好臣子絕對是可遇不可求。

所以,李隆基高興之餘,只好聽從了姚崇的意見。但是依然免去了魏知古的宰相職位,改任為工部尚書。第二年,鬱悶無比的魏知古就在家中病逝了,享年69歲。

從此以後,28歲的李隆基,算是徹底鑽進了62歲的姚崇,給他佈置好的套路之中。第二天,李隆基就決定除了軍國大事以外,其它事情全都由姚崇全權負責。

為了讓姚崇充分感受到自己對他的信任,李隆基還費盡心思專門布了一個棋局。

第二天,姚崇像往常一樣,向李隆基彙報了一些官員的升遷名單。按照慣例李隆基都會看一眼,覺得有不合適的地方還會調整一下。

但現在李隆基卻故意裝作沒聽到,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屋頂啥話也不說。

姚崇還以為李隆基變成了李聾子,沒有聽到自己說話呢。於是,他只好又重複了一遍剛才的話,可是李隆基還是一言不發。過了一會,姚崇鼓起勇氣又說了第三遍,可李隆基還是一言不發。

看到這裡,姚崇不僅驚恐萬分,還以為昨天賣李隆基的事情,被對方察覺到了。嚇得他趕緊退出了朝堂,一溜煙跑到了中書省準備寫檢討,開展自我批評。

幸好這時候被評為“千古第一賢宦”的高力士站了出來。上一集中,姚崇在渭水河畔,勸諫李隆基疏遠太監,天下皆知。

作為太監老大的高力士有一萬個理由痛恨姚崇,但是他不僅沒有痛恨,還站出來替姚崇說話了:“陛下剛剛總理天下大事,宰相上奏言事,應該當面表明您的態度,怎麼能對姚崇的建議不聞不問、一言不發呢?”

李隆基這才解開了他精心佈置的棋局:“朕讓姚崇總理朝政,遇有軍政大事可以當面奏聞,共同商議。小官小吏的任用怎麼還要打擾朕?”

高力士聽完之後大喜,跑到中書省宣旨的時候,趕緊把這話告訴了姚崇。姚崇聽完之後,一方面轉憂為喜,一方面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不僅為皇帝的苦心而感動,也為高力士的胸襟而傾服,更為自己的套路而自責。作為一朝宰相,自己的肚量竟然還不如一個太監?

想當年狄仁傑也提拔過自己,也和自己同朝為相過,狄仁傑從來沒有嫌棄過門生故吏,相反還以門生故吏超越他為榮。如今自己當上了宰相,卻嫌棄起了門生故吏,狄老如果泉下有知,又會如何看自己呢?

想到這裡,姚崇不禁羞愧不已,悄然地低下了頭。自此以後,他再也沒有打擊過其他宰相。

當然,他也沒必要再去打擊其他宰相了,因為不久之後,李隆基專門給他找了一個脾氣很好,在大事上從來不和姚崇爭執的“伴食宰相”——盧懷慎。

顧名思義,伴食就是陪客的意思,這種老好人宰相,姚崇即便想打擊,也找不到著力點。

不過,盧懷慎除了老好人以外,還是有很多其他優點的。

盧懷慎,出生於豪門大家范陽盧氏。但他身上沒有一點富N代的驕奢淫逸,而是以清廉節儉、敢於進諫聞名天下。

李顯當皇帝的時候,他曾多次提出過合理的建議,例如“因貪汙受賄而被罷官的人,不到十年不得錄用”、“年老有病不能任職者,一率停罷”等等,可惜李顯沒有采納過他的建議。

李旦當皇帝的時候,他已經做到了吏部侍郎(副部長)。李隆基當上皇帝以後,又把他提拔為了吏部尚書兼宰相。

眾所周知,吏部管著人事升遷,屬於衙門中最肥的差事。但是盧懷慎當了將近10年的吏部二把手和一把手,家裡卻窮到了小偷進去都能哭著出來的地步。不是他的工資不夠用,而是他把工資全都分給了窮人。

有一次,盧懷慎病了,也以清廉著稱的一代賢相宋璟去看望他都被嚇傻了。

堂堂大唐的宰相,竟然住在冬涼夏暖的破房子裡,外面下小雨,家裡下中雨,外面下中雨,家裡下大雨,外面下大雨,家裡人得跑到街上避雨去。如果有一陣風颳過,盧懷慎還得自己舉著席子遮風擋雨(會風雨至,舉席自障)。

躺在病床上的盧懷慎看到同事來看望自己,趕緊讓家人做飯去招待宋璟。可是飯菜端上來,宋璟就又一次震驚了,只有兩盆蒸豆子,幾片菜葉而已。

即便條件如此艱辛,等宋璟走的時候,盧懷慎還拉著他的手說道:

“皇上勵精圖治,想要治理國家,然而承平日久、民佚志淫,只要皇帝稍有倦怠,就會有奸人趁虛而入,公弟一定要好好輔佐皇帝啊!”

(承平日久,民佚志淫的意思是,太平日子久了,人民趨於安樂放縱,總是喜歡一些稀奇下流的東西。和現在的社會很像啊!)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說得不正是盧懷慎這種人麼?

盧懷慎雖然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高,但我覺得,這樣的人比起姚崇也毫不遜色。前者以他傑出的治國能力,使得大唐又一次強大,後者則以他偉大的品格,使得中華民族的精神,又一次得升騰。

看到這裡,我們也不得不佩服李隆基識人用人的水平。

讓能力超群的勞動模範姚崇擔任第一宰相,讓清正廉潔、感動中國的道德模範盧懷慎擔任第二宰相。

前者治國,後者治心,如此英明,如此用人,國豈不強?

那麼,這些大牛人們是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呢?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悲情英雄劉大耳∶老婆兒子丟了不算事,卻為倆哥們拼死八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