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之前講到,魏國作為“三家分晉”而起家的諸侯國,卻在戰國初期,一躍而起,成為諸侯當中的第一個強國。

不得不說,這是讓世人有些驚訝的。

一個新興的國家,怎麼會異軍突起,驟然就把“老牌勁旅”楚、秦、齊等國家甩在身後了呢?

然而仔細分析,魏國的率先崛起,卻很合情合理。

何出此言?

我們就需要看各個國家的地理位置。

我們看上圖,趙、魏、韓合在一起,是曾經晉國的版圖,然而“三家分晉”之後,晉一分為三。

趙國在北部、韓國在南部,而魏國則處在最中間的地帶。

而春秋時期,作為中原的超級大國,晉國一度發展到了“說一不二”的地步,誰不聽話、不受規矩,那我就得收拾誰。——

正是這樣的思想,一直延續到了魏文侯這裡。

魏文侯認為,自己處在原來晉國的最中間地帶,那我作為中原的“掌門人”,就得延續這樣“替天行道”的權力,誰不受規矩,我就得打誰。

那麼,魏文侯這樣的想法,究竟正確與否呢?

魏文侯認為,此舉正確無疑。

也因此,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帶兵,攻打地處自己北部的小國——中山國。(地圖上是找不到的)

有趣的是,這個中山國,中間竟然還隔著一個趙國。

魏國想要打中山國,一,不求趙國幫忙出手;二,還要借道趙國,去打這個小國。

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有二。

其一,韓、趙、魏當初“三家分晉”,至少在魏文侯這裡看來,三家的關係是比較密切的,那我去打這個小國,趙王你不會介意吧,之前咱可是一家。

其二,不求外人幫忙,非要自己動手,是要展示魏國的“霸主地位”,他中山國不守規矩了,也不用你們動手,我親自來動手,替天行道、維護秩序。

那麼,中山國到底犯了什麼錯誤,導致魏文侯偏偏要隔著一個大國來滅掉自己呢?

原來,按照周朝的制度,爵位是分作“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然而中山國這麼一個小國,它的國君竟然稱自己為“中山武公”。也就是把自己稱作“公”。

那魏文侯一想,我都還是“侯”呢,你區區一個小國,敢稱自己為“公”,這還了得!我得打你。

於是,這場戰爭就發生了。

那麼,處在魏國與中山國之間的大國——趙國,他們對於魏國發動的這場戰役,又作何感想呢?

魏文侯借道趙國,趙國國君趙烈侯自然不願意借道。——

借道,不就等於承認了你魏國的霸主地位了嘛。

然而趙國大臣,有個叫趙利的,卻同意借道給魏國。

原因也有二。

一,魏國如果打不下中山小國,那麼魏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自然就下降了,咱們趙國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這是好事;

二,即便魏國打下了中山國,中間隔著個咱們,它魏國也控制不住這個中山國,它等於是幫咱們打下了中山國這個地盤,咱不費任何兵力,就得到一塊別人打下來的地,這豈不是好事?

最終,中山國在名將樂羊的帶領下,被魏吞併。

然而,正如當初趙利所分析的那樣,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中山國在後來魏國與他國打仗,實力受損後,再度復國,果然沒有被魏國控制住。

等於是,這場仗,白打了。

如此看來,魏文侯滅中山國,到底合不合理呢?

不合理。

事實上,從這件事情的結尾上來看,魏文侯伐中山國,真的是費力不討好的“敗兵之勝”。

試問,拿下了中山國,魏國的“霸主”地位立住了嗎?

沒有。

因為首先,你滅掉的,只是一個小國;其次,這場仗,實際上已經在鄰國趙國的算計之中。

如此,你還是霸主嗎?

實際上,歷史發展到了戰國這一時期,魏文侯的“霸主思想”,已經在爭雄的時代,顯得落後。

可以說這樣一個逐漸不講“尊王”、不講“公侯禮儀”的時代,做霸主以號令天下,不如做老大以滅天下,顯得有用。

這是一個槍桿子出政權的時代,而不是一個替天行道爭霸主的時代。

你倒是告訴我,魏文侯打中山國,到底是遠見,還是短見呢?

二十多年後,魏國敗給了趙國和楚國,實力大大受損。中山國趁機復國。

中山國復國倒沒必要多說,不知道此時的魏國,會對當年自己的“霸主理念”作何感想。

天下,到底是講禮講出來的,還是打仗打出來的?

答案,只能由我們後人,來加以論斷了。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保命,皇帝只能裝瞎三年,最後大臣與皇后卻全部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