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夷陵之戰的爆發,讓蜀漢走向了下坡路。當時的劉備根本聽不進眾人的勸阻,執意要發動夷陵之戰。為此劉備不惜一切代價,發動了夷陵之戰,為的就是消滅東吳。人們認為劉備是為了關羽報仇才發動的夷陵之戰,但是這個理由很牽強,夷陵之戰爆發的時候,關羽已經去世兩年的時間,兩年之後劉備才為關羽報仇,顯然不合理。

劉備不惜一切代價伐吳,結果已經是盡人皆知的了,劉備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麼在劉備伐吳的時候,曹魏在幹什麼?為何曹魏沒有趁人之危呢?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兵力是存在爭議的,但是,夷陵之戰的兵力肯定是蜀漢的全部家底。夷陵之戰最終以陸遜擊敗劉備告終,這一點是有明確史籍資料進行記載的。

《資治通鑑》中記載為“漢主(司馬光以曹魏為正統,稱曹丕為帝,稱劉備為漢主)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權以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督將軍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劉備伐吳的時候,曹魏當時在幹什麼?曹魏為何沒有趁機進攻蜀漢或者東吳呢?

劉備伐吳的時候,曹魏就有人向曹操獻上滅吳疲蜀之計,為何被賈詡和司馬懿否決?當時的情況就是,曹魏內部為此發生了激烈的爭辯。面對當時蜀漢的大軍,孫權顯得手足無措,孫權覺得蜀漢是因為殺死關羽而發動的戰爭。孫權的做法就是“遣使求和於漢。 ”孫權嚇得六神無主,東吳重臣也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曹魏當時對是不是滅吳疲蜀之計產生了激烈的爭議。毒士賈詡率先開口唱衰曹魏諸將,認為眼前這些人沒有一個人是劉備和孫權的對手。作為三國的毒士,賈詡說到“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即陸遜)見兵勢,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

相比較賈詡的悲觀,另一位謀士劉曄倒是為曹丕描繪了未來的圖景。史書記載“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據劉曄分析,劉備肯定是願意聯合曹魏一起進攻東吳的。

史書記載為“今備已怒,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將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也。”劉曄分析得頭頭是道,毒士賈詡也無話可說,但是號稱三國城府最深的司馬懿站了出來。作為三國時期媲美諸葛亮的謀士,司馬懿的話顯得尤為重要。司馬懿是侍中、尚書僕射、安國鄉侯,官大一級壓死人,劉曄跟這二位相比,可謂人微言輕。

最終的曹丕沒有聽從劉曄的建議。得知曹魏不會自己抄後路的孫權,大舉增兵馳援陸遜,使原本兵力佔優(五萬對四萬)的陸遜有了堅持下去的底氣。勞師遠征的劉備只有四萬多人,糧草運輸也很困難,最終被陸遜拖垮。試想一下,假如曹魏出兵幫助劉備,那麼結局肯定會不同。

夷陵之戰後,劉備元氣大傷,孫權也挺不好受,曹丕這時候才想起來趁火打劫。曹魏這時候想要趁火打劫,難度就非常大了。孫權聽說曹軍有異動,馬上再次向劉備求和並達成了休戰協議,曹丕也喪失了滅吳的最佳時機。可是,作為三國頂級的謀士,司馬懿為何極力反對劉曄的策略呢?這其中肯定有緣由。

這個緣由就與司馬懿自身有關了。夷陵之戰時,曹魏很多宗親都在,像曹真、曹休、夏侯霸等,還有像徐晃、張郃等曹魏老臣也都在,司馬懿一定不能掛帥。此時趁火打劫,徒增他人功勞,與司馬懿毫無益處,故他極力反對。劉曄的計最毒,對形勢的分析也最透徹。

三國鼎立,曹魏獨大,蜀吳唇齒相依,利用劉備的盛怒,兩面夾擊吳國,當時吳國國內形勢也並不很穩定,滅國的可能性很大。只不過最終的曹丕沒有采取劉曄的策略,導致了曹魏錯過了滅吳的好時機。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朋友變敵人,冷戰大幕拉起後,蘇聯如何塑造美國的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