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說起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著名戰役,大家可能如數家珍,牧野之戰、長平之戰、鉅鹿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等,但若問及寧平城之戰,很多人可能就懵了:寧平城在哪?誰和誰打的?此戰在中國古代戰史上很重要嗎?對,很重要!寧平城之戰從小的方面講,決定著西晉王朝興衰;就大而言,決定著漢民族的生死存亡!

一、大戰之前

要了解寧平城之戰,有兩個大的歷史背景是必須瞭解的:一是西晉武帝290年去世後,西晉統治集團內部很快就因權爭而陷入長達16年的戰亂漩渦,伏屍百萬、流血千里,這就是“八王之亂”;二是魏晉時,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所謂“五胡”大量向中原內遷,與漢族雜居在一起。由於西晉統治者苛虐各族,加之一些少數民族統治者懷有政治野心,遂使當時漢族與諸少數民族之間、諸少數族彼此之間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戰亂一觸即發。

八王之亂的遊戲海報

304年,匈奴貴族劉淵首先舉兵叛晉,於幷州建國,國號漢。匈奴軍攻勢凌厲,在“八王之亂”中遭到嚴重削弱的西晉軍望風潰敗,大片國土淪喪。羯、氐等族貴族趁火打劫,紛紛起兵叛晉,中原戰火紛飛,一片糜爛。

漢軍攻城略地,不斷蠶食西晉國土。至晉懷帝永嘉初,形勢已岌岌可危。京師洛陽四面交通幾乎斷絕:北面河東之地,基本上被劉漢佔據;西面與長安、關中地區的聯絡,也被劉漢切斷;南面,此時尚臣屬劉漢的羯族首領石勒部已佔領南陽、襄陽等地,並向許昌、洛陽逼近;東面,兗、青諸州被軍閥王彌奪佔。西晉在北方的王浚、劉琨等部,已被分割包圍,無力援救京師。

鑑於京師洛陽已淪為孤城,在“八王之亂”中最後勝出,因而得以專擅朝政的東海(今山東郯城一帶)王司馬越決意退回封國。不甘受司馬越控制的晉懷帝對此堅決反對。二人權爭,日漸激化。

永嘉四年(310年)十一月,司馬越不顧晉懷帝及部分朝臣的激烈反對,決然率晉室重臣及甲士4萬餘人,以討伐石勒為名,離開洛陽,出屯項縣(今河南周口沈丘縣),意在觀望。同時,司馬越還不斷將洛陽周邊的晉軍納入麾下,致使洛陽守衛越發空虛。

二、大戰猝然爆發

從永嘉四年十一月到永嘉五年三月,司馬越率重兵屯紮在項縣,左右觀望。這期間,石勒部攻佔南陽後,又勢如破竹攻佔新蔡、許昌等地,直逼洛陽;困守洛陽的晉懷帝君臣對司馬越也越發猜忌、指責,權爭愈演愈烈;一些擁兵自重的宗室、將領桀驁不遜,虎視眈眈,意圖取而代之;很多豪強大族鑑於中原板蕩而舉族南遷;多地流民無以聊生,紛紛起義……一切的一切,讓西晉的實際“當家人”司馬越焦頭爛額,憂憤交加,心力盡瘁,終於在永嘉五年三月十九日病死於項縣軍中。

由於司馬越臨終前並未指定這支尚稱精銳的繼任指揮者,東海王世子司馬毗此時與晉懷帝皆留守洛陽,不在軍中,隨軍諸將互不賓服,為帥位而爭執不下。最後諸將妥協,推舉隨軍的最高長官,也是司馬越心腹的太尉王衍為首領。擅長談玄的王衍深知自己不過是紙上談兵的能手,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承擔統帥的重任。於是,他又推薦襄陽王司馬範為首,司馬範也不敢貿然接受。一時間,軍隊群龍無首,不知所措。

晉懷帝得知司馬越死訊後,心內大快。他迅速下詔臣民,曝其罪行,貶其為縣王。晉懷帝的態度,讓留守洛陽及屯紮項縣的東海國屬臣和軍隊人心惶惶,擔憂遭到朝廷的清算和報復。因而在繼續駐守洛陽、項縣,抑或返回東海國問題上,猶豫不決,分歧百出。經過10多天的猶豫、爭議,司馬越的部屬最終決定帶著司馬越的棺槨返回東海國,而不是堅定地拱衛京師洛陽!

訊息傳開後,留在洛陽的許多王公、平民也趕緊收拾細軟,加入東逃洪流中。如此大的動靜,自然無法保密。石勒很快偵知到司馬越的死訊,及大量西晉王公、軍民東逃的訊息,便迅速抽調二三萬輕騎,親自統帥,從許昌突進,追擊逃竄的晉人。而從洛陽、項縣東撤的晉人成分複雜,既有士兵,更有大量平民和王公大臣,人數達到10餘萬人,行進遲緩。

石勒率軍突襲300餘里後,在苦縣寧平城一帶追上了這支僅走出80多里的隊伍。石勒利用所部輕騎兵的快速機動優勢,迅速對晉軍形成了包圍。他並沒給晉軍留出喘息、佈陣待敵的時間,而是指揮所部,迅速發動攻擊。一場決定西晉帝國,乃至漢族命運的關鍵一戰,就這樣猝不及防地爆發了。

因人數眾多,且無名將統帥而疏於警戒的晉軍驟遇強敵,很快陷入驚慌失措的狀態。他們急忙就地展開防禦,然軍民混雜,很難在短時期內形成有效防守陣勢,更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戰鬥力。王衍命大將錢端率部迎擊石勒軍,為全軍展開爭取時間。然而,早無戰意的軍隊剛一接戰,就迅速潰敗,錢端等將領也當場陣亡。

晉軍沒料到前軍敗得如此之快,軍心、民心更是大亂。戰場上,或是晉朝軍民枕藉伏屍,或是漫山遍野逃竄。晉朝軍民雖人數眾多,但大多已無戰心,或死或逃或降;石勒部雖人數寡少,但鬥志昂揚,且利用輕騎兵快速機動優勢,對晉朝軍民實施穿插分割包圍的戰術,盡情追逐、射殺。經過短暫的抵抗後,包括王衍在內的大部分晉朝王公、軍民束手就擒。為避免數萬投降者成為累贅,更為了消滅西晉有生力量,石勒下令將王衍等或降或俘的晉朝王公、軍民盡數坑殺,“將士十餘萬人相踐如山,無一人得免”。

經此一役,西晉在中原地區的有生力量已覆滅殆盡,再也無力與匈奴、羯族抗衡。不久,洛陽失陷,晉懷帝等被俘。數年後,固守長安的晉愍帝君臣被俘,西晉帝國宣告滅亡。

文史君說

寧平城之戰規模雖小,持續時間雖短,但它卻是決定西晉帝國及漢族命運的一次戰役。西晉統治者在戰前並沒有充分的準備,反而因爭權奪利和猶豫不決,一次次在戰略、戰術上犯下了致命的失誤,致使軍心、民心混亂,皆無意死戰,十餘萬精銳大軍及王公吏民,就這樣灰飛煙滅了。自此,西晉有生力量幾乎喪失殆盡,在中原戰場上,處處陷入被動,再也無力與匈奴、羯族抗衡,直至亡國。這次戰役的失敗,不僅敲響了西晉帝國覆滅的喪鐘,還導致大量漢族民眾因本民族政權的崩滅,蒙受了入侵異族的肆意殺戮和掠賣,更促成了大量漢族民眾為免遭厄運而向江南地區遷移的歷史程序。這次戰役較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雖不可同日而語,但其意義與影響卻不容低估,更不能被後人遺忘。

參考文獻

(唐)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白壽彝總主編、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羅斯福和希特勒誰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