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清代中興之臣曾國藩,剛開始與太平軍交戰的時候,屢戰屢敗,無奈只得上奏摺請求朝廷派兵增援。奏摺寫完後,他的師爺馬家鼎一看,說了一句:“需要改動四個字!”曾國藩趕忙請教,只見馬家鼎用手一指,說到:“這裡的'屢戰屢敗',改成'屢敗屢戰',如何?”曾國藩聽後,拍案叫絕:簡單變化一下字序,意思便有了根本改變。咸豐皇帝看到奏摺後,果然認為曾國藩“忠勇可嘉”,不僅及時派出援兵,還升了他的官。師爺的作用由此可窺一斑。

01 大清王朝為什麼遍地“師爺”?

師爺是一種什麼角色?通俗一點說,就是古代官員的諮詢師、私人參謀、事務助理。

師爺,是明清時期人們對於幕僚人員的一種俗稱。古代軍隊出征,將帥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把帳篷一搭,就在帷幕裡處理事務了,久而久之,“幕府”便成為各級軍政官署之代稱,凡應聘幫助軍政大員辦理各類事務的人,都稱為幕僚、幕賓、幕友等。

幕僚,也就是師爺,古就有之,但屬清朝最盛。清代在全國共有1500多個州縣,絕大多數州縣都聘有師爺。每一州縣的師爺多則十數人,少則二三人,如果再加上總督、巡撫、布政司、按察司、知府等衙門中的師爺,數量就更多了。費正清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估算,到18世紀末,全國的師爺總數就已經有七八千人之多。

那麼,清代為什麼會湧現這麼多的師爺?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旗人任地方官員比較多,他們大都不識漢字,不懂漢俗,不諳民情,對地方行政陌生,處理繁雜的政務很吃力,所以上至總督一品封疆大吏,下至知縣七品芝麻小官,一般都要聘請若干位有專業知識的師爺幫助自己處理政務。以至於清朝有“無幕不成衙”的說法。

具體來說,師爺都幹哪些活?

師爺主要是協助官員處理法律、財政和公文,當然也包括給主人官場上處理各種疑難雜症出謀劃策。按照師爺所從事事務的不同,有刑名師爺(協助處理法律事務)、錢穀師爺(協助處理財政事務)、奏稿師爺(寫奏摺)、書啟師爺(起草公文)等等。

請注意:在清朝時師爺並不是公務員,沒有正式官職,屬於官員自己花錢聘請的助手。

雖然沒有官職,師爺的地位在官府中是很高的。主官把師爺當成客人、朋友、老師看待,對其相當尊重。平時主官與師爺相見時,相互問候,每逢節日、宴會,師爺被推為上賓款待。

02 師爺有哪些本事?

當官的花著錢養師爺,還得尊重他們,這是圖啥?這是因為師爺真有本事,能讓為官者在官場混得開,是升官發財的好幫手。

師爺究竟有多麼厲害?我們先來看看兩個例項。

光緒年間,中國已經有很多外國傳教士。一些本土的洋教徒倚仗帝國主義勢力,在中國領土上胡作非為。有一次,幾個教徒以傳教為名,公然勒索百姓財物,當地民眾聯名向知府控告洋教徒。升堂以後,這幾個教徒根本沒有把知府放在眼裡,胡攪蠻纏,趾高氣揚。知府一氣之下,令手下對其施以仗刑。沒有想到其中一位不禁打,當場被杖斃。

知府頓覺麻煩大了,這將得罪外國傳教士。當時洋人在中華大地上橫行無忌,甚至皇上都畏懼他們三分。知府慌忙找師爺商量。師爺連夜擬了一份奏章,奏章中將“杖斃”改成“械鬥”,僅兩字之差,便把教徒改成自己械鬥而死,知府因此而免去了禍端。

康熙年間,皇帝派一位欽差到浙江巡視,考察行政官吏。該欽差因未收到紹興府下會稽知縣的宴請送禮,大為不滿。他回京後便以會稽知縣在祭禹大典上東張西望、不恭不敬為由,向康熙帝告了御狀。

康熙皇帝令紹興府臺查核此案。紹興府臺接旨後,知道這是欽差告惡狀。府臺感覺此案很難辦:若如實向皇上申報,那欽差必然對自己懷恨在心,今後一定會打擊報復;若迎合欽差謊報案情,那麼屬下會稽知縣就會遭到罷官,既於心不忍又在當地喪失威信。

這時府臺的師爺對他說:“此事不難,你只需在奏書上實說,欽差來到紹興祭祀禹陵,下官也曾參加,按例站在會稽知縣的前面,祭典開始後,又虔誠叩頭跪拜,未能顧及身後之人是否遵守儀禮。”府臺一聽,拍手稱妙:既不說欽差誣告,也不說會稽知縣失儀,還表現了自己敬禹之真誠,正是一石三鳥。

果然,皇帝一見這個奏牘,案情立刻反轉,知縣就此無事,那個欽差反而獲罪。其中原因是,照大清律例,欽差與府臺的官位都比較高,祭禹之時是跪在前面的,而知縣是七品小官,則跪在後面。此時不論大官小官,都得畢恭畢敬,誰也不能前顧後盼。現在欽差既然看到了後面的縣令,那恰恰證明他自己在祭禹時不恭不敬。

從事師爺行業的大都是科舉考試的落榜者,以中小知識分子居多。當師爺的主要原因是考取秀才金榜題名的廖若晨星,更多的沒有考取上的讀書人只好選擇其它行業。因師爺無論是在經濟收入上還是在社會地位上都很不錯,所以便成為落榜讀書人的首選行業。

現在的大學,流行一種“第10名現象”的說法。意思是,畢業以後,在社會上能有較大出息的人,往往是當年班級學習成績第10名前後的學生。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類學生以學生幹部居多,他們不僅智商高,情商更高,只是因為社會活動多,分散了一些精力,影響了學習成績,一旦參加工作,他們的組織能力和人際關係處理能力都會顯現出來。

師爺也是如此,他們考“八股”失利,但不意味著學識不夠或者智商低下,由於他們沒有一味地死讀書,可能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反而更深刻,處理問題更接地氣。

03 師爺裡面藏龍臥虎

師爺是一個特殊的“智慧型”群體,裡面藏龍臥虎。

民族英雄、禁菸大臣林則徐,早年科舉失敗後,曾當過福建巡撫張師誠的師爺,後來他入翰林院庶常館任庶吉士,從此才踏上官宦之途。一代名臣李鴻章也是師爺出身。李鴻章起初是曾國藩的師爺,太平軍進逼上海後,李鴻章主動請纓,曾國藩就派他去招兵練軍,支援上海。李鴻章3個月就組建成著名的淮軍,後來他的官位超過曾國藩成了中堂李大人。《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當過寶應縣令孫惠的師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當過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師爺。

中興名臣左宗棠也是師爺出身。左宗棠3次未考上進士,就灰心仕途,專心去研究輿地兵法,他先後給兩江總督陶濧、湖南巡撫張亮基和駱秉章當過師爺。後來他被舉薦做官,負責組建楚軍,與太平軍作戰立了功,終成封疆大員。

左宗棠給湖南巡撫駱秉章當師爺長達6年之久。他輔佐駱秉章“內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撐大局。同時,革除弊政,開源節流,穩定貨幣,大力籌措軍購。駱秉章對他言聽計從,“所行文書畫諾,概不檢校”。左宗棠雖不是官員,可當官的無不恭敬有加。

左宗棠當師爺時的霸氣,曾留下著名的“樊燮案”。

《世載堂雜憶》等記載,左宗棠給駱秉章當師爺期間,當時有個總兵叫樊燮,禮節性地來拜見秉章。樊燮對左宗棠有些輕慢。樊燮向駱秉章告辭時,仍然不理睬左宗棠。左宗棠勃然大怒:“回來!”“樊燮,你進衙門不向我請安,出衙門不向我告辭,你太牛X了!”樊燮說:“朝廷體制並未規定武官見師爺請安。武官雖輕,也不比師爺賤,何況樊某乃朝廷任命的二品總兵,豈有向你四品幕僚請安的道理?”左宗棠氣得要踢樊燮,被駱秉章攔住,左宗棠大罵一聲:“王八蛋,滾出去!”

樊燮狂怒,返鄉後,在先人牌位旁邊,寫下“王八蛋滾出去”六個字之木牌,名為“洗辱牌”。並聘請名師教導其兩子,要求兩子要超越只有舉人功名的左宗棠,以雪恥辱。他命令兩子有所成就前須身穿女裝:“考秀才進學,脫外女服;中舉人,脫內女服;中進士,焚洗辱牌,告先人已勝過左宗棠了。”二子僅受父命,後來第二子中了進士,報捷那天,恭恭敬敬在父親墳頭報喜,當場焚燒“王八蛋滾出去”的木牌。

04 聲名顯赫的“紹興師爺”

在師爺這個職業中,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紹興師爺。在清代,當時有“無紹不成衙”之說。

紹興師爺的興起,具有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與經濟文化背景。雍正、乾隆時期,朝廷從鞏固封建政權、平定邊疆叛以及發展生產、安定社會的大局出發,採取了利用漢族知識分子進行統治的政策,從而為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參與國家政事、進入各級衙門創造了條件。

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形成了紹興人崇尚讀書、追求功名的氛圍。加之清代文字獄十分厲害,使得紹興大量文人學士放棄科舉,紛紛轉向從幕行業。紹興人家族觀念重,同鄉情意濃,從而又形成了家族子承父業的傳統。這樣一來,作官為幕者大量任用自己的學生,從此紹興師爺的群體便不斷壯大起來。

紹興人當師爺的很多,其規模甚至遍佈全國,名聲極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專門的稱謂“紹興師爺”。據瞭解,清代幾乎所有封疆大吏身邊都有紹興師爺作為高階助手。當年,曾國荃、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等大清重臣身邊,均活躍著“紹興師爺”的身影。

紹興師爺的代表人物當屬鄔思道這個人。河南巡撫田文鏡是雍正皇帝的寵臣,他府中聘請了文墨俱佳的紹興師爺鄔思道。鄔思道以豐富的政治閱歷和官場經驗,不僅贏得幕主田文鏡的寵幸,而且為雍正帝所看重。鄔思道起草的奏章,特別能夠抓住雍正的心思。因而遇到大臣奏疏時,只要有田文鏡的,雍正帝都要先看他的,實際上也就是看鄔思道的文章。

有一次,雍正在給田文鏡的請安折上竟然批示說:“朕安好,鄔先生安否?”據說,後來田文鏡與鄔師爺鬧了彆扭,鄔師爺來了個“不合則去”,捲鋪蓋走了人,此後田文鏡如同失去柺棍,在地方行政和對上奏請屢遭雍正斥責,不得已又把鄔師爺請了回來。

05 “邪正相錯”的師爺

一提起“師爺”,人們眼前往往浮出留山羊鬍子、猥瑣、刻薄的刀筆吏形象。電影《讓子彈飛》中,葛優扮演的不顧百姓死活、只顧自己牟利的湯師爺,更是惟妙惟肖的典型師爺形象。

師爺這個群體,就人品來說,是很兩極的,也就是所謂的“邪正相錯”。給好官出好主意,能為民興利;助惡吏幹壞事,則是禍國殃民。

在不少的流傳故事中,有一些師爺為貧民百姓排難解憂的事蹟。這裡舉一個例子。

紹興有個容山村,村子裡有一流氓惡霸,吃喝嫖賭無所不為。他仗著自己會些拳腳,經常攔路搶劫,姦淫婦女。由於他刁猾詭詐,即使告到官府也難以將其治罪,弄不好還會受到他惡性報復,所以左鄰右舍見到他,都像見到活閻王。

有一次,這惡棍闖進一戶人家,看到一個病婦躺在床上,他就翻箱倒櫃,把錢物洗劫一空,,最後還揭開棉被,將病婦手腕上一隻玉鐲也捋去,然後大搖大擺的走了。

女人的丈夫回家後,決定報官,於是寫了一張名為“掀被奪鐲”的訴狀準備送到縣衙。寫好以後,秀才憂心忡忡,生怕打虎不死,反受其害,於是進城請教一位姓李的刑名師爺。李師爺問了案情,看了狀紙,略加思索就提筆把“揭被奪鐲”四個字改為“奪鐲揭被”。

狀子送到縣衙,縣老爺立即提審惡棍:“奪鐲可屬事實?”惡棍回答說:“屬實。”縣老爺又問:“你將女人的被子揭掉,想要幹什麼?”惡棍回說:“奪鐲。”縣老爺怒喝:“大膽刁民,揭被分明為了強姦,你還敢狡辯!”原來,李師爺調整詞語順序的意義是,說明惡棍不但搶劫,還企圖姦淫病婦,情節惡劣,罪加一等。

然而,在清政府封建統治下,官場腐敗是普遍現象,寄身於官府衙門的師爺,為虎作倀,出餿主意壞點子想方設法魚肉百姓的乃為多數,像李師爺這樣為民除害這樣的師爺比例不算很高。

曾國藩在出任直隸總督時,發現一個怪現象,就是案件積壓太多,有的已經幾年不給辦案,為此他對當時的州縣官員和從屬的師爺們給出了畫像: “性情卑鄙,操守不潔”,“貌似有才,心實貪酷”, “擅作威福,物議沸騰”,或 “品行卑汙,工於逢迎”,“浮徵勒派,民怨尤甚”,或“詞訟置之不理,積壓尤多”。

在清朝道光年間,有一個陝甘總督叫樂斌,樂斌是個滿族旗人,除了騎馬射箭,就只會提籠架鳥。因為大字不識幾個,“公事例案,閱之不甚了了”,乾脆將奏摺文案,一概委給師爺彭沛霖操刀。彭沛霖便利用大權獨攬的機會,到處招搖撞騙,在審案時公開索取賄賂,吃了原告吃被告。

清代,在利益集團的不斷助推下,師爺這一行當風氣越來越壞。清朝最資深的師爺汪祖輝做了三十四年的師爺,對此總結說:“官之為治,不必能離此三種人(幕賓、書吏、長隨),而此三種人者,邪正相錯”,最後他說,到乾隆中葉,就幕友來講,要尋找到正派的,十人中已找不到四五人了。

總之,師爺是明清時期封建官制與江浙一帶人文背景相結合的產物,是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這個地域性、專業性極強的幕僚群體,發端於明,盛行於清,衰亡於清末民初。他們與各級地方行政官吏、紳士、商人等群體,共同操縱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諸多層面,成為封建專制統治不可或缺的工具,這種位不高權卻重的師爺行當,影響了整個清朝政治,隨著清朝政權的垮塌,這一行當才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安史之亂”前後發生了什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