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賊至死
當初安祿山路經常山時,曾把他的養子李欽湊留下來,帶著一支七千人的隊伍,駐守在常山西面的要寨井陘口,以防備唐軍來自西面的襲擊。顏杲卿想起兵,就得先收拾掉這夥傢伙。
這一天,顏杲卿假傳安祿山的命令,說是要孝欽湊把部隊帶到常山來接受犒賞。李欽湊信以為真,就帶著一部分將士,得意揚揚地來到常山,住進城外的館舍裡。當天晚上,袁履謙等人帶著一隊士兵,抬著酒食,領著一班樂工和歌姬舞女,來到館舍,進行慰勞。李欽湊心花怒放,傳令將士們盡情吃喝玩樂。就在他們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袁履謙突然衝上前去,一刀砍掉了李欽湊的腦袋,李欽湊所帶來的黨羽全都束手就擒。第二天,顏杲卿派人到井陘口,繳了餘下叛軍的械,將其遣散,安祿山留下的這支人馬就這樣被消滅了。
顏氏兄弟相繼起兵,各地都紛紛響應,很快就有17個郡陸續反正,殺掉了安祿山新任命的官員。重新歸順了朝廷、他們共推顏真卿為盟主,聚集起二十多萬人馬。轉眼工夫,依附安祿山的只剩下范陽等六個郡了。
正在指揮頻軍向長安方向進軍的安祿山。忽然聽到後院起火的訊息,嚇得他中途就退了兵,派史思明、蔡希德等人帶領一萬叛軍,把常山包圍了起來。
這時候,顏杲卿起兵只有幾天工夫,還沒來得及部署妥當,叛軍已經兵臨城下。經過六天六夜的苦戰。城裡的箭用完了.糧食吃光了,連井裡的水也汲幹了,他向太原尹王承業求救。王承業貪冒了顏杲卿的功勞,想來個死無對證,竟然按兵不動。常山城終於淪陷,上萬人遭到屠殺,顏杲卿和袁履謙等人被俘,裝上囚車,押送到了洛陽。
安綠山叫人把顏杲卿帶到大量上。指責他忘恩負義。63歲高齡的顏杲卿怒目而視,指著安祿山大罵道:“你原本是演州牧羊的羯奴,蒙受了朝廷的恩寵,天子有哪點兒對不起你,你卻要造反?我世代是唐朝的臣子,俸祿官位都是唐朝的,堅守忠義,恨不能殺了你以報答皇帝,難道能跟著你反叛嗎?”
這頓臭罵讓安祿山暴跳如雷,他急忙下令把顏杲卿,袁履謙拖出去,綁在天津橋的橋柱上,叫劊子手用鐵鉤鉤斷了顏杲卿的舌頭,獰笑著問顏杲卿:“你還能罵人嗎?”只見殷紅的鮮血不斷地從顏杲卿的嘴裡流了出來,可他還是駕不絕口。只是聲音含含糊糊。袁履謙也歷數著安祿山的罪行,罵得他狗血噴頭。一直罵到嚥氣。
殘暴的安祿山命令劊子手把顏杲卿和袁履謙一刀一刀地剮死了,又把他們的家屬三十家人都殺了。
嘉山大捷安祿山指揮乘軍攻破洛陽後。見這裡宮闕雄偉,就迫不及待地想稱帝僭位。天寶十五年(756)正月,他身穿袞袍,頭戴珠冕,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自稱雄武皇帝,國號燕。此後,他就一直滯留在洛陽,沉醉在花天酒地的享樂之中。
這時候,唐軍已經從最初的驚恐和不知所措中清醒過來,開始有組織地反攻,而為唐軍取得首次大捷的就是名將郭子儀。郭子儀原是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安史之亂爆發後他被緊急提拔為朔方兵馬使,率領本部兵馬出單于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進入長城,攻陷河來地區的戰略重地靜邊軍城(今山西右北衛鎮),如同一把利劍直插叛軍的後方。
郭子儀的手下有個左兵馬使,名叫李光弼。郭子儀與他平素有矛盾,但國難當頭。他便把個人恩怨拋到一邊,力薦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還分給他一萬人馬,送他出徵。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陘口,一連收復七座縣城。史思明聞訊,親率五萬大軍將李光弼包圍在常山。雙方激戰了四十多天,李光弼寡不敵眾,被追派人向郭子儀求援。郭子儀火速趕到常山,兩軍會合一處,把史思明的叛軍打得狼狽逃竄,丟下數萬具屍體。
史思明吃了敗仗,很是不服氣,又糾集了五萬叛軍,退守博陵。博駿西依崇山峻巖,東臨百匯群川,易守難攻。郭子儀沒有急於求成,而是主動將大軍撤回。史思明還以為有機可乘,就率領數萬人尾隨其後。郭子飲明知後邊跟著一條尾巴,卻不動聲色,仍然指揮大軍有條不紊地撤退。撤到唐縣時,郭子儀親選 500 名精銳騎兵,輪番向叛軍挑戰,一直打了三天三夜,數萬叛軍居然沒有佔到什麼便宜,軍心卻渙散了。郭子儀見時機已到,一聲令下,生龍活虎般的唐軍向人困馬乏的叛軍發起狂風暴而般的攻擊。打得叛軍丟盔棄甲,心驚膽戰。
坐鎮洛陽的安祿山忽聞敗報,急忙抽調精兵前來增援。郭子儀獲惡後,卻一點兒也不著急。叛軍急於決戰,郭子儀偏偏下令修繕防禦工事,嚴陣以特。一到晚上,郭子儀就派出小股部隊前去敵背騷擾,攪得叛軍整天提心吊膽,連個安生覺都睡不成。就在叛軍計程車氣大大衰落下去的時候,郭子儀對李光弼說:“敵人已經疲憊,我們可以出戰了。”
於是,郭、李兩位大將在嘉山(今河北定縣)擺開了戰場,布好戰陣。郭子儀親臨前線,還當場處死了一名不稱職的部將。戰局一開,唐軍奮勇爭先,與叛軍展開死戰。叛軍很快就招架不住了,陣勢散亂,敗兵四處潰逃。史思明見敗局已定,嚇得從戰馬上掉下來,慌亂中丟了頭盔,連靴子都跑掉了,光著兩腳,拄著一條斷槍逃回了博陵。這一戰唐軍斬殺叛軍四萬多人,生擒五千餘人,俘獲戰馬五千餘匹。
嘉山一戰,黃河以北的形勢急轉直下,河北十多個郡的民眾都自發地武裝起來,支援和響應官軍,誅殺叛兵叛將,敞開城門,敲鑼打鼓地迎接唐軍。
自斬大將安祿山丟了河北,家住在范陽的叛軍將士都憂慮後退無路,驚惶不安。安祿山也緊張起來,把慫恿他造反的謀土高尚,嚴莊找來,埋怨了一通。他和謀士們商最後,想放棄洛陽,退守范陽。但他又捨不得洛陽的花花世界,就沒有最後下定決心。
郭子儀對整個戰局瞭如指掌,他上書唐玄宗,建議堅守潼關,由他麾軍直搗范陽,這樣就可以一舉平定叛亂。應該說這是一個克敵制勝的最佳方略,可是昏庸的唐玄宗卻沒有采納,結果使得大好的形勢急劇惡化。
封常清兵敗後,投奔駐紮在陝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門峽市西)的高仙芝。陝郡是潼關的前沿陣地,而潼關是拱衛京師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是高仙芝在潼關卻未設重兵把守,封常清建議他趕緊放棄無險可守的陝郡,向潼關緊縮兵力。高仙芝認為封常清說得在理,就退守潼關。叛軍聞訊急忙派軍追擊,又向潼關發起猛攻。封、高二人手下的軍士都沒有經過任何軍事訓練,但依仗著地勢之利,還是把叛軍擊退了。
就在封。高二人忙於加固防衛之時,災難卻悄悄地降臨到他們頭上。高仙芝率軍出征時,唐玄宗派出宦官邊令誠給他當監軍。邊令誠不懂軍事,卻對高仙芝指手畫腳。高仙芝自然不會聽從,邊令誠便懷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關後,邊令誠入朝奏事,在玄宗面前告了高仙芝一狀,也把封常清捎上了。他說封常清誇大賊勢,動搖軍心;又說高仙芝擅離陝州,私吞軍糧。這時的唐玄宗受了安祿山造反的刺激,對帶兵在外的將帥極度不信任,尤其高仙芝還是高麗人,便聽信了邊令誠的一面之詞,不假思索地發出詔書,將高仙芝和封常清處死在軍中。
高仙芝被綁到刑場上後,他大聲質問邊令誠:“說我遇賊即退,這個罪名勉強還能成立;說我私吞軍糧,兵士們都在,難道他們不知道嗎?”高仙芝手下的兵士雖然都是他在京城新招募的,但知道他是冤枉的,一齊高聲喊道:“冤枉!”聲音震天。但邊令誠根本不聽,還是下令將高仙芝斬首了。
哥舒翰出征安祿山造反後,各地的援軍不斷趕到京師,卻找不出一位合適的主帥,唐玄宗就想起了哥舒翰。
哥舒翰是西突厥哥舒部落人,年輕時從軍,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哥舒翰上陣廝殺有個習慣,每當他追上敵人時。並不急於一槍刺去,而是把槍搭在敵人肩頭,突然一聲大喝,嚇得故人趕忙回頭。哥舒翰趁他回頭,一槍刺中其咽喉,挑起三五尺高,甩到地上。他的一個名叫左車的小家奴就拍馬衝上前去,割下敵人的頭顱。
唐玄宗把安祿山和哥舒翰都視為國家棟梁,可是這兩個人一向不和,來到一起就發生口角。唐玄家想起用哥舒翰,首先考慮到他跟安祿山勢同水火,怨恨極深,打安祿山一定會盡力。可是玄宗卻忘記了,此時的哥舒翰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勇猛,由於他喜歡縱酒,恣情聲色,再加上年紀大了,患了風疾症,身體已經不行了。有一次,他到土門軍視察,事後去洗澡,竟然當場暈倒,好長時間才甦醒過來。
就在哥舒翰養病的時候,皇帝的聖旨下來了,拜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由太子李亨掛名。哥舒翰知道這不是一個好差事,就以身體不適為由堅決推辭,但唐玄宗就是不答應。為了表示恩寵,玄宗又任命哥舒翰為尚書左僕射,可以執行宰相的職權,出師那天,玄宗親自在勤政樓餞別哥舒翰,並命滿朝文武百官到郊外為他送行。
哥舒翰扶病上馬,率領 20 萬大軍前往潼關。到了潼關,他的風疾症日益加重,無法處理軍務,只好把大權交給行軍司馬田良丘,底下的好多將領對田良丘不服氣,因此不聽調遣,使得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減弱。
這時候,有位謀士勸哥舒翰道:“安祿山造反打的旗號是誅滅楊國忠,如果你留下三萬人馬駐守潼關,然後帶領 17 萬精兵去誅殺楊國忠,那麼安祿山就出師無名了,你以為如何?”
哥舒翰也討厭楊國忠,卻沒有那樣做。偏巧,這個機密被他身邊的人向楊國忠告發了,楊國忠一聽,非常害怕,便向玄宗奏了一本,要求招募新軍,保衛長安,以防漁關失守。這支新軍屯於灞上,由楊國忠的心腹杜乾運統領,實際上是楊國忠用來給自己保駕的。
哥舒翰不能容忍楊國忠如此搗鬼,就上表奏明玄宗,請求由自己統領杜乾運的兵馬。這個要求合情合理,玄宗自然准奏。哥舒翰以議事為名召杜乾運到潼關來,杜乾運一進他的手掌,就沒命了。
潼關失守哥舒翰就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時,曾向唐玄宗建議,先固守潼關。等待散人發生內亂,力量削弱,再出兵征討,可是玄宗求勝心切,一個勁兒地催促哥舒翰出兵。楊國忠害怕哥舒翰騰出手來對付自己,也極力攛掇玄宗出兵。唐玄宗聽信了楊國忠的話,派宦官邊令誠前往潼關督戰。哥舒翰倒是不怕這個邊令誠,但他帶來的是皇帝的旨意,只得硬著頭皮率軍出關迎敵。哥舒翰拍胸痛哭,又是痛苦,又是無奈。
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哥舒翰的部隊在靈寶西邊與叛軍交戰。叛軍將領名叫崔乾祐,很有謀略,他把自己的精銳部隊隱蔽起來,卻裝成毫無戒備的樣子。哥舒翰久經沙場,一眼就看破了這個圈套,在後邊聽彙報的玄宗卻以為叛軍實力不濟,讓哥舒翰先打他。
崔乾祐且戰且退,把 20 萬唐軍引入了一條死衚衕。這裡南面是峰巒陡峭的祁連山,北面是洶湧澎湃的黃河,前面的制高點又被叛軍佔據了。哥舒翰明知中了叛軍的奸計,但此時唯一的出路,就是奪路而出。身處險地的唐軍也知道要想活命,就得殺出一條血路,所以一接到出擊的將令,就拼命衝鋒。無奈地形狹窄,兵力施展不開,始終沒有攻破叛軍的陣地。
到了下午,天氣驟變,颳起了東風。崔乾祐一看時機到了,急忙命令部下把幾十輛裝滿乾草的大車點著,縱火焚燒,頓時烈焰騰空而起,濃煙瀰漫,唐軍被嗆得睜不開眼睛,頓時大亂。前軍一亂,後軍還以為吃了敗仗,競相逃命,人馬互相踐踏,好多人掉進黃河裡淹死了。最終,20 萬大軍活下來的還不足兩萬人。
哥舒翰見敗局已成,只得率領幾百名騎兵突圍而出。逃到半路,他剛想喘口氣,卻沒想到被他的部將火拔歸仁擒住,五花大綁,送給安祿山去邀功領賞。在安祿山的脅迫下,哥舒翰對他屈膝投降,卻不甘心為他所用,最後還是被安祿山秘密殺掉了,
處死貴妃哥舒翰把守潼關時,潼關的守軍每天晚上都在烽火臺上燒起一把火,關裡的烽火臺接到訊號,也一座接一座放“平安火”,住在長安的人見到“平安火”,就知道擅關還在唐軍手中。
“平安火”亮了好幾個月,有一天突然不亮了。那是因為潼關失守了。潼關一失守,叛軍長驅直入,長安城根本守不住,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一批皇子皇孫,在將軍陳玄禮和禁衛軍的護送下,悄悄地開啟宮門,倉皇出逃,準備到成都避難。
由於沿途的官員都逃跑了,玄宗這夥人走了半天,也沒有人給他們送飯吃。隨行太監好不容易從老百姓那裡弄到點高粱餑餑,還不夠那些皇子皇孫塞牙縫的,隨行的將士只能餓肚子。
走了三天,他們來到馬嵬坡(今陝西興平縣西)驛站。護衛禁軍疲憊不堪,怨聲四起。他們認為大家受這份罪全怪奸相楊國忠,這筆賬得向楊國忠算。恰好這時候,一群隨同逃難的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的馬,向他要東西吃。楊國忠正跟他們說話,有人高聲嚷起來:“楊國忠勾結外國人要造反了!”禁舉們聽了頓時群情激昂,也不辨真假,一擁而上,就把楊國忠殺了。
事已至此,士兵們知道再無退路,便把唐玄宗住的驛館包圍了起來,要求把楊貴妃及楊家的人都殺了。這下可把唐玄宗難住了,他怎麼捨得殺自己的愛妃呢?他拄著柺杖,顫巍巍地走到驛館門口,想把事變平息下去,可是士兵們根本不理唐玄宗的話,照樣吵吵嚷嚷。玄宗又派高力士去找陳玄禮,讓他勸說士兵們散去。陳玄禮國話說,士兵們根本不聽他的話,不殺楊貴妃,這件事情完結不了。
到這時候,唐玄宗還是下不了殺楊貴妃的決心,他對高力士說:“貴妃深居內宮,怎麼能知道楊國忠謀反呢?”高力士說:“貴妃雖然沒有罪,但是將士們殺了楊國忠,如果留著貴妃,將士們哪能心安。如今之計,只有讓將士們心安,才能保住陛下的安全。”
唐玄宗萬般無奈,只得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楊貴妃帶開,用帶子勒死在路旁的破廟裡。將屍體移到驛館庭院中,招陳玄禮等人看過,然後找來一條紫色的褥子裹好屍首,草草地掩埋在大路邊。這一年楊玉環才 38 歲。
楊貴妃被處死後,禁軍將士們才算消了口氣,繼續護駕向成都進發。
智守雍丘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勝利,有力地阻止了叛軍的西進,而叛軍南下江淮的意圖也未能實現。洛陽通往江淮地區的咽喉要道是雍丘(今河南杞縣),而這座小城叛軍卻遲遲攻打不下來。
雍丘令是令狐潮,他見叛軍勢大,就想投降安祿山,便率軍擊敗了北上抗擊叛軍的淮陽軍隊,並把俘虜的將士捆綁在庭院裡,準備處死。正趕上叛軍攻城,他出去應付,這些將士趁機殺死看守,緊閉城門,把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張巡率領的一支人馬迎進城中。張巡殺死了令狐潮的妻子,據城堅守。
令狐潮投降叛軍後,立刻引領叛軍李廷望前來攻城,張巡領導雍丘軍民英勇殺敵,叛軍圍攻了幾個月,死傷過半,也未能攻破雍丘城。張巡向東平太守吳王李祗上報戰況,李祗就把兗州以東的戰事交給張巡負責。從此張巡便自稱吳王先鋒使,擔負起保衛雍丘的重任。
天寶十五年(756)三月,令狐潮捲土重來,又領著四萬叛軍前來攻城。當時雍丘城中的守軍只有兩千多人,一時人心震恐。張巡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分派一千人守城,將剩下的一千人分成幾隊,突然開啟城門,張巡身先士卒,直衝叛軍營地。叛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
第二天,叛軍在雍丘城四周架設了很多石炮,向城頭上拋射石頭,城樓和城上的矮牆都被摧毀了。張巡命人在城上築起柵欄防禦。叛軍蜂擁登城,張巡讓士兵在草捆中灌滿膏油,點燃了向叛軍投擲,叛軍被燒得焦頭爛額,無法逼近。張巡又尋機進擊叛軍。時而白天發動突襲,時而深夜進行偷襲。就這樣堅守了六十多天,打了大小三百多仗,張巡本人吃飯時也不卸盔甲,負傷後仍然堅持作戰,終於將叛軍擊退了。
五月中旬,令狐潮再次領兵圍攻雍丘。令狐潮和張巡是熟人,令狐潮親自來到城下,勸他投降,還告訴他長安已經失守,唐玄宗也逃跑了。這個訊息一傳開,城中有六員將領失去了鬥志,就來鼓動張巡投降算了。張巡表面上答應下來。第二天,他將玄宗的畫像掛在廳堂上,把全城的將土都召集來進行朝拜,大家全都熱淚盈眶。接著,他當眾宣佈那六員將領犯了背叛國家,動搖軍心的罪,當場把他們斬了。這個舉動讓將士們看到了張巡的決心,紛紛表示追隨張巡抵抗到底。
由於長期遭受圍困。雍丘城裡的糧食和箭支都快用光了。有一天,張巡聽說叛軍有數百艘裝運鹽米的船即將開到。於是他用了一招聲東擊西,親自率兵連夜從城南殺出去。令狐潮急忙領兵來戰。而張巡另派一隊勇士來到河邊,奪取了叛軍的大批鹽米,全都運回城中,帶不走的就地燒燬。
還有一天深夜。叛軍士兵怎然發現一大群穿著黑衣服的兵士,正沿著繩索從雍丘城頭往下爬。急忙報告主將令狐潮。令狐潮斷定是張巡派兵偷襲,就命令士兵放箭。看上去,雍丘城裡的唐軍不怕死,冒著箭雨還是往下爬,叛軍不停地射箭,一直放到天色發白。仔細一看,城牆上掛的全是草人,上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
原來。這就是張巡想出的草人借箭計。這一下得了幾十萬支箭,城裡再也不愁沒箭用了。
靠著張巡的機智,叛軍始終未能攻破雍丘城,反而損兵折將,只得撤圍,
白衣丞相唐玄宗西逃途中,遇到百姓攔路,請求把太子李亨留下,率中原將士恢復長安。在馬嵬坡兵變中,李亨站在了叛亂者一邊,他知道父皇對自己已經心生惡感,有了這個機會,就與玄宗分道揚鑣。一路北上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這一年的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城的南門城樓上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改元至德,史稱唐肅宗,並且謠尊玄宗為太上皇。當天。李亨派使者前往四川,向玄宗報告這一訊息。儘管唐肅宗是自行即位,多少有些言不正名不順,但事已至此,玄宗只得預設這一事實。
李亨剛登基時,身邊的文武官員還不滿 30人,而此時四海近乎分崩離析,有很多大事需要他做出決斷,可是他身邊缺少可靠而高明的人幫他拿主意。就在這種情況下,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李泌,急忙派人去請。
李泌從小聰明過人,唐玄宗見他伶俐,就讓他進宮,給太子李亨做伴。在李泌七歲那年,有一次,玄宗正和張說下圍棋,李泌在一旁觀看。玄宗讓張說出個題考考李泌,張說就對著棋盤說:“方如棋局,圓如棋子。動如棋生,靜如棋死。”
李泌隨口答道:“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
唐玄宗大喜,一伸手把小李泌摟在自己懷裡,親切地撫摸著他的頭。張說在一旁向玄家道賀說:“有這樣的神童,實在是國家的樣瑞。”
李泌成年後,依然受到玄宗的寵愛,卻為楊國忠所不容,於是他跑到山裡隱居起來。如今李亭在危急關頭請他出山,他不能袖手旁觀,卻對宰相的任命堅決推辭。雖然如此,但凡有大事小情,肅宗都要先諮詢李泌的意見。肅宗每次乘車外出,都讓李泌坐在自己身邊。唐代時沒有官職的人只能穿平民服裝,稱為“白衣”,於是人們總能在皇帝身邊看到一個白衣人,百姓們都指指點點地說:“穿黃衣的人是皇上,穿白衣的人是山人。”
肅宗對李泌如此恩寵。李泌也竭盡全力為皇上出謀劃策。當時安祿山定“都”洛陽,老巢卻在范陽,叛軍所控制的地域南北狹長,活像一條長蛇。李泌根據這種特點,就勸說肅宗不要急於收復洛陽,而是在運動中不斷調動叛軍。一會兒猛攻范陽,賊軍主力只好火速北上增援:一會兒又佯攻洛陽,叛軍不得不回救。就這樣長途奔襲,使得叛軍疲於奔命。安史之亂最終得以平定,除了依靠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的浴血奮戰。還多虧了李泌這條“山人妙計”。
宦官殺主隨著肅宗的即位,叛軍佔領區裡效忠於唐王朝的臣民深受鼓舞,看到了大唐復興的希望,各地報國抗敵的火焰熊熊燃燒。而這個時候,叛軍內部卻出現了分裂。
安祿山在洛陽稱帝的那一天,就把他的二兒子安慶緒立為太子。安祿山平日最寵愛小妾段氏,而她所生的兒子安慶恩一直在覬覦太子的位置。在段氏的蠱惑下,安祿山就生出了廢長立幼的念頭。
安慶緒聽到了風聲,立刻把大臣嚴莊找來商量。嚴莊建議他索性來個先下手為強,弒父自立。安慶緒膽量小,不敢下手,嚴莊就找來安祿山的貼身宦官李豬兒。
安祿山這個人性情本來就很暴躁,發動叛亂後又患上眼病,兩隻眼睛看不清東西,這時已發展到了雙目失明的地步,還生了疽瘡,就變得格外殘暴。遇事稍不稱心,輕則呵斥,謾罵,重則鞭撻,殺人,闊得他的親信爪牙人人自危。挨鞭撻最多的就是李豬兒,安祿山有好幾次差點兒娶了他的小命。
李豬兒不想這樣糊里糊塗地送命,如今又有太子給他撐腰,便答應動手。
至德二年(757)正月初六這天深夜,安慶緒帶人秘密埋伏在安祿山的寢宮周圍。李豬兒躡手躡腳地溜進去,先悄悄地把安祿山枕邊的護身佩刀抽走,然後舉起亮晃晃的匕首,直刺進他那肥大的肚子裡,頓時血流如注,腸子流了出來。安祿山從睡夢中驚醒過來,急忙去枕頭邊摸護身佩刀,卻摸了個空。李豬兒接連補上幾刀,安祿山一命嗚呼。
安祿山被殺死後,安慶緒、嚴莊才衝進來,用氈毯包裹住屍體,埋在床下。然後安慶緒假借安祿山的名義對外宣佈,皇帝病危,讓太子擇日即位。同時又暗中逼迫段氏母子自盡。安慶緒就這樣當上了燕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