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自古以來都是人們奮勇相爭的中心,尤其是像羅馬帝國有過璀璨成就的國家,引領了多少有雄心壯志的民族去努力做下一個它。動亂中的一盞明燈,讓眾人紛紛向著光芒而去,羅馬帝國的傳奇,即便失敗也一直都在延續。
一個時代的傳奇必然有它的原因存在,在戰火紛飛的義大利也誕生過璀璨的文明,這或許就是歷代教給我們的東西。
01在羅馬帝國大一統統治強盛之前,義大利也曾有過多年的和平年代,可隨著這個倚靠的大廈有傾倒之勢,從各個地方冒出來的軍事力量都盯上了義大利的領地。你追我趕的爭奪,開啟了長達上百年的混亂歷史。其中,當屬倫巴第人最為瘋狂。
6世紀中葉,在阿爾博因的帶領下,倫巴第人入侵義大利,成為史上組織最混亂的征服行動之一,但也艱難取得了成功。只是一個沒有統治經驗的民族,在佔領了義大利之後,先是兩任國王都被暗殺,其次在東羅馬統治者對倫巴第公爵的誘惑中,讓他們主動廢除了王位,成立了鬆散聯盟。肉眼可見的混亂,怎麼可能統治長久呢?
一塊看起來好咬的香餑餑,人人都想來咬上一口,東羅馬和法蘭克統治者便是如此態度。他們趁著倫巴第的統治還不穩定時,迅速聯合起來進攻義大利,結果可想而知。即便倫巴第公爵意識到國王集中權力的重要性,可慌忙選出來的國王,沒有合作過的公爵們,如何能對付得了外界的虎視眈眈。
最後的結果,便是倫巴第人被驅趕到義大利北部地區,各個地區都彼此分離。而東羅馬則佔領了義大利大部分領土,成為義大利真正的統治者,至於趁火打劫的法蘭克,則是倫巴第人在戰爭疲乏狀態下,主動向其議和,提出納貢的請求後,才算結束了無休止的戰爭。
你要是以為倫巴第人的傳奇就此消亡後,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苦心蟄伏,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在積攢了三四十年之後,終於打回去了。一點點地蠶食東羅馬人在義大利的領土,時刻保持著進攻狀態。在幾代人的努力下,直到公元751年,倫巴第人收復了義大利的大半領土,留給東羅馬的為剩不多了。
即便羅馬帝國不復從前的輝煌,但軍事力量還是不可小覷的,再加上為了保證在義大利剩下的領土不被佔領,他們從其他地方派來重兵把守,讓兩國在彼此對峙下暫時保持了大方向的和平。偶爾還有零星戰爭,也實在見怪不怪了。人民也想生活,統治者也想休養生息,因此,即便對峙的兩國,人民自己就開始通商,過上和諧的日子了。
02在外憂處於穩定狀態時,治國就成了倫巴第人最大的難題。失敗教訓還歷歷在目,如何維護統治,如何壯大國家,都是他們最應該考慮的問題。這個問題之下,首先就解決統治者是誰,誰來做國王這個被明爭暗鬥的熱點中心。
倫巴第也曾建立過以血緣為基礎的繼承製度,只是當公爵的軍事力量崛起之後,靠奪權而來的王位,已然超出了原先規定的血緣繼承製,由強者自己定義。直到阿吉盧爾夫和羅泰利坐上王位,才讓倫巴第人對義大利的治理真正走上正軌。
阿吉盧爾夫用強硬手段,穩定住了倫巴第公爵的躁動,給義大利迎來難得的和平年代。他公開宣佈自己的兒子作為下一代繼承人,還根據此前羅馬的統治經驗,下設了行政官和謀士,幫助他一起處理國家政務。
至於羅泰利,他最大的成就便是頒佈了倫巴第王國第一部法典,讓社會做到有法可依,國家治理公正有序。有人覺得這部法典對王權權威的界定像極了羅馬帝國的規定,但其可取之處依舊不少,甚至還造福了後來的統治者們。
就比如說倫巴第國王柳特普蘭德,他坐上王位之後,很多治理措施都是按照羅泰利頒佈的法典實施。甚至為了讓法律能更好地幫助自己統治國家,他每年還會專門召開立法會議,公佈自己在自己法律之上,還想要增添什麼規定,彌補法律的不足和漏洞。
這時,柳特普蘭德就不只是國王這麼簡單了,某種程度上,他成為臣民心中法官一般的存在,用來判斷事情黑白。從關係百姓民生的大事到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小事,都有了一個被定義的標準。被強硬推行的法典,人人生活在框架之中,國家自然就開始蒸蒸日上了。
只是在國家發展越來越強盛之際,有野心的統治者總覺得這是將倫巴第締造成為下一個羅馬的萌芽。但看似烈火橫油般的花團錦簇,實際上也在不經意中暗藏著不為人知的危機。
03倫巴第人治理下的義大利,最初開始有轉折之勢,就是在柳特普蘭德在任期間。他是一個有才幹的統治者,同時也十分有野心,上任期間就時常戰爭不斷,總是忙著擴張國家領土。在他去世之前,柳特普蘭德已經佔領了整個亞平寧半島,儼然有將義大利一統的趨勢。
他的繼承者們並沒有改變太多國家治理原則,依舊還是在推行柳特普蘭德的政策,也學著他一樣擴張國家領土,都想做國家的英雄。可惜的是,習慣了打勝仗的他們並不清楚外界環境走就變了,擴張政策也成為原罪。
倫巴第人忙著搶奪東羅馬的領土時,隔壁的法蘭克卻盯上他們的土地。在倫巴第人沉浸在快要碾壓東羅馬在義大利的勢力時,法蘭克卻對他們的後方開戰了。一場大踏步式的前進,倫巴第任上百年的歷史,就這麼輕易地被覆滅了。
或許當時的統治者知道爭奪羅馬領土時必然會引起法蘭克的反撲,但被野心壓制的理性,哪裡能想得如此周全。尤其是對於倫巴第這個民族來說,征服東羅馬在義大利的勢力範圍,已經成了他們幾代人的夢想,誰不想奮力一搏,可惜,他們還是賭輸了。
歷史的經驗一再告誡後人,比野心更重要的一直都是理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不是自取滅亡嗎?徐徐圖之的成績,遠比想要一步登天來得更加踏實。治理國家如此,做人也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