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謨,字彥德,生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三年(388),卒於南朝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太原祁(山西祁縣)人,宋明帝即位後,拜為車騎將軍。
王玄謨是王牢的孫子。王牢在十六國時期事南燕為上谷太守,隨獻武帝慕容德居青州。王玄謨因父早逝,故自幼隨祖父生活。東晉義熙四年(408),劉裕率師北伐,在青州見到年滿20歲的王玄謨,與之談論天下大事,對其十分讚賞,因拜為從事史。以後他又做過荊州行參軍、武寧太守等官。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中期,王玄謨出任長沙鎮軍參軍,兼領汝陰太守。其時,南朝生產發展,政治穩定。他多次在文帝面前力陳北伐大計,又受到文帝重視,認為他有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的宏圖大志。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南朝宋軍大舉攻取北魏,王玄謨被任命為寧朔將軍,隨輔國將軍蕭斌率軍北征。他率宋軍主力圍攻滑臺(河南滑縣東南),但圍城數月未能攻下。在此期間,他搜刮民財,私營貨利,大失人心。不久,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帶大軍救滑臺,王玄謨大敗。戰後,輔國將軍蕭斌要殺王玄謨,由於大將沈慶之固諫,擔心殺戮大將會引起軍心混亂,王玄謨才得以保全性命。
滑臺之戰後,宋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內訌,宋文帝被其子劉劭殺死。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劉駿帶兵討伐劉劭,王玄謨派兵幫助,擊敗劉劭,被劉駿加封為徐州刺史。孝建元帝(454),劉駿即帝位,是為宋孝武帝。不久,南郡王劉義宣與江州刺史臧質起兵謀反,王玄謨被任命為輔國將軍,帶兵南討,挫敗叛軍,因功被封為曲江縣侯。
王玄謨功高遭嫉,中軍司馬劉衝之上奏孝武帝,說王玄謨與叛徒劉義宣勾結,雖查無實證,但劉駿仍以王玄謨偷藏叛軍物資的罪名免其官職。
後來,王玄謨又被啟用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當時,雍州境內有許多從北方遷來的僑寓戶,由於宋政權對僑置郡縣無嚴格規定,造成許多僑寓戶流落各地,並不在僑置郡縣注籍,官府對僑民的租課徵收又無定時,由此損失大量賦稅收入。針對這種狀況,王玄謨上書請求整頓僑置郡縣,得到孝武帝准許。王玄謨針對過去各郡縣轄境雜亂無章的狀況,整頓合併僑置郡縣,並加強管理;針對一些百姓不願注籍,想借此逃脫納稅的情況,實行九品混通的租調製。由於他及時採用了這些措施,使官府的稅收大幅度增加。
大明八年(464),宋孝武帝死後,王玄謨成為顧命大臣,輔佐太子劉子業即位,是為前廢帝。當時宋政權內,政出多門,王玄謨以剛直不阿被外放為青、冀二州刺史,加都督。前廢帝在位,大殺宗室大臣以鞏固帝位,又徵王玄謨回朝任領軍。當時,王玄謨的親屬都勸他不可入朝,以保全性命。他則認為:"避難苟免,既乖事君之節,且吾荷先朝厚,彌不得逡巡",因而接時回朝接任。回朝後,他還屢次犯顏諫諍,請求緩刑戒殺。
宋明帝劉彧即位後,王玄謨受到特殊禮遇,被拜為車騎將軍、江州刺史,後又被封為護軍將軍、南豫州刺史,加都督。後病死於任內。被諡"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