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口誅筆伐’未必是褒義詞”,說這句話意在想表達——文人筆墨口舌或為盤古開天闢地的刀斧,也可能是恨海狂人追魂奪魄的鏽劍,前者目的是為了挫開混沌宇宙,還上下清明,是好處;後者使用目的是為了滿足殺戮私心,造四方冤案,是壞處。所以文人的“口誅筆伐”也是一把“雙刃劍”,一用不好就會滋生慘案,比如說狄青之死。

要說狄青,就必須得說他的時代宋朝,宋太祖趙匡胤從混亂中以武力奪權,建立宋朝後深感武人軍閥統治下社會秩序的崩壞,因此心有慼慼然,為了自己的朝代能夠穩定發展,他決心破除武人集團亂政的歷史慣性,於是制定了“以文制武”的國策,這個國策的基本表現就是:重文教,輕武事。

重文教具體表現在大力發展科舉制度,那時候想要入朝為官沒有門檻,各階層的優秀子弟都可以,於是官學私學層出不窮,大家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輕武事”則具體在於軍事權力分一為三,而調兵權只掌握在皇帝手裡,同時削弱將領在軍隊中的個人影響,軍人無地位也無財富。

可狄青不巧就是個武官,他出生於公元1008年,典型的寒門子弟,不過參軍並不是他主動的,而是命運的捉弄,那時候他才十幾歲,因為衝動之下和人發生爭執,最終被投入獄,發配充軍,不過他非常厲害,騎馬射箭樣樣不在話下,公元1038年李元昊動亂,他成為了前往平叛的不二之選,並永遠身先士卒。

此後7年間他參與作戰至少25次,攻金湯、奪宥州,收繳數萬石糧食,俘虜7000多人,還親自督建城堡,阻擋敵人前進勢態,即便差點被亂箭射成篩子,但聽到西夏過來了,他依然不管不顧挺身作戰,由於和以往膽小怯弱的宋兵非常不一樣,導致西夏軍看到他的旗幟就逃跑。不過就算是這樣,他也是第10年才顯貴起來。

1952年儂智高反叛,宋軍還是蔫噠噠沒有什麼用,於是狄青自請前往平叛,後在1953年平叛成功,而走之前他對宋仁宗說過一番話,即:“臣當兵出身,除了上陣殺敵,沒有什麼可以報答國家的,就只能去將叛賊頭砍下來獻上了。”這句雖然聽起來好像很豪言壯語,但也莫名卑微,好像殺敵上不得檯面一樣。

崑崙山之戰後狄青名聲大噪,宋仁宗說他“乃朕之關張”,士兵們見到他也是連連稱讚,因而就得到了宋朝文人的“口誅筆伐”,文人們自詡高貴,覺得狄青一介匹夫,不是書香門第,不懂書畫文墨,不應該得到皇帝的寵幸,也沒有資格得到這份殊榮,於是整天以口舌侮辱他,喊赤樞,意思就是“赤佬樞密使”,當時文人對於武人的貶稱。

如果只是口頭上說說也就算了,之後甚至開始上奏摺彈劾狄青,內容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那種奇怪,都是一些汙衊和詆譭,一開始宋仁宗不為所動,可是時間久了也不免懷疑自己,更何況後來這些汙衊還發展成為了“狄青要造反”,理由是他家的狗頭上長著龍角,說明是天有異象,他有異心!

除此之外兩個地位舉足輕重的文人,也對狄青的仕途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一個就是文彥博,這位反對過王安石變法,又崇尚精兵簡政,後世有“賢相”之名的人,在面對宋仁宗感慨狄青是忠臣時,說了一句:“太祖難道不是世宗的忠臣嗎?”太祖就是趙匡胤,世宗就是柴榮,趙匡胤就是從柴榮手裡搶來的江山,因此宋仁宗啞口無言。

與此同時歐陽修上書:“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意思就是狄青掌握軍事大權不是什麼好事情,還是罷免他的職務,讓他隨便管轄一個州吧!宋仁宗在這些人的狂轟亂炸之下,不得不接受了歐陽修這個折中的辦法,將狄青貶去了陳州,公元1057年狄青因為憂心而生毒瘡,最終病逝,年僅49歲。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王陽明三箭定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