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劉備,字玄德,漢末皇室後裔,蜀漢開國君主。縱觀其一生,劉備身上一直有一個牢固且耀眼的標籤,那就是仁義。那麼劉備到底是真仁,還是假義呢?其實這個爭議,在歷朝歷代都有,今天就讓我們用全新的視角再來認識一下劉備吧!

劉備起自微末,他出生時家道早已沒落,中山靖王之後的頭銜並沒有給他帶來實質上的幫助,至少在當時是這樣。但幼時的劉備,依然胸懷大志,據史料記載他曾見有官員乘坐著華麗的轎子經過門前,指著轎子對小玩伴們說:“吾當乘此鑾駕,立為天子!”

老話說,從小看大,幼年的劉備尚且如此,誰能確定他日後高舉著除賊扶漢的旗幟征戰四方,到底是出於公義,還是私心!很明顯,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出於後者。要說完全沒有公義之心,那也是不對的,畢竟劉備確實是劉姓後人。但他年青時已然淪落到織蓆販履的地步,怎能指望他一心裝著劉漢天下?

漢末朝局動盪,民不聊生,各地流寇、難民揭竿而起。其中,以張角、張寶等統率的黃巾軍最為有名,在當時可謂是遍地開花。各地官僚士族紛紛招兵募馬,與黃巾軍展開激戰,繼而博取功名。當時的曹操、袁紹、劉備等,莫不借此機會大展身手,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一眾人等屢屢挫敗黃巾軍,斬殺無數。

那麼以仁義著稱的劉備,何以在面對叛軍亂民時手刃流民無數?如果他真的如傳說一般仁義,是否應該是宣導教化為主,殺人斬將在後?歸根到底,仁義應該只是劉備後期樹立的人設,藉以籠絡民心、招賢納士而已。而他還需要殺賊立功,自然顧不得安撫亂民流寇這類小仁小義了。

黃巾之亂平定後,又碰上董卓亂國。劉備帶著關、張,以區區三人加入十八路諸侯盟軍討伐董卓。盟軍分裂後,劉備先從袁紹,後投劉表,果然只是渾渾噩噩的講求大仁大義,一定是要保全從一而終的名聲,是做不到這般審時度勢的。很顯然,劉備的仁義是要看時勢的。包括後來的劉備拒受陶謙的徐州等,多半是人設需要,立足未穩時的收買人心之舉。

劉表病故後,曹操率大軍討伐荊州。劉琮拱手而降,劉備退居江夏一帶孤軍奮戰。由於素有仁義之名,幾十萬百姓拖家帶口相隨,導致行軍緩慢。眾人包括諸葛亮在內,都勸劉備放棄百姓加快行軍速度,均被劉備拒絕。他表示曹操以冷酷待人,自己以寬仁待士,每與操反,事乃可成。可是後來曹軍襲來,大軍還是被亂軍衝散,劉備也只是帶著數十人狼狽奔命。且說劉備兵敗後奔走是出於無奈,但他不放棄百姓的仁義之名確實傳遍天下,為其仁義形象添光加彩。

長坂坡那段歷史就更為有趣了。劉備夫人及兒子劉禪被曹軍衝散,趙雲不計生死,拼死返回曹軍包圍圈衝殺,終於救出劉禪。當趙雲把劉禪(小名:阿斗)雙手捧到劉備身前時,劉備卻一把接過摔於地上。這段歷史在《三國演義》中有生動的記載,趙雲將阿斗“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餘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當即感動流涕,拜服於馬前。

劉備入主蜀中後,遍施仁政,百姓稱頌。可是蜀國百姓的負擔,卻並不比劉璋在位時輕多少。畢竟劉璋只求自保,而劉備不止是要自保,還要征戰四方,“除賊扶漢”,高昂的軍械糧草開支均要取之於民,而不能用之於民。

呂蒙偷襲荊州斬殺關羽後,張飛也被部下所殺,將人頭獻給孫權。劉備震怒,不聽諸君勸阻,隨即率軍七十萬伐吳。應該理解,畢竟關張與他是有兄弟之情的,然而百萬蜀、吳將士何辜?蜀、吳連年遭受戰亂的百姓何辜?怎能因兄弟之仇,而廢國家公器,導致百姓受累。這背後,其實是蜀漢力量強大後,劉備吞併東吳的野心,所以仁義如何定義也只是史書那麼一說,劉備是有著清晰的戰略規劃的。他的仁義,是要從特定環境、特定角度去看的。

劉備被陸遜擊敗後,退往白帝城,一病不起。瀕死之際,他將李嚴、諸葛亮喚至榻前託孤,令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又對諸葛亮說:“若豎子可輔,則輔之。若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後世多對這段話感慨不已,為劉備諸葛亮之間的君臣之義大為感動,以為這都是劉備的仁義之舉。然而,史料中也描述了一個細節,諸葛亮惶恐不已,拜服於地表示會竭盡全力輔佐幼主。

諸葛亮何以惶恐呢?首先,被託孤的大臣中諸葛亮並非唯一,還有代表蜀中舊臣的李嚴,劉備的深意不外乎也要用蜀中舊臣牽制諸葛亮。其次,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名為推崇,實則也斷絕了諸葛亮取代劉禪的可能,畢竟劉禪以父待諸葛亮,諸葛亮又怎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奪取劉禪帝位呢。從淺處看,是劉備仁義;往深處看,都是權謀!

電視劇新三國中,有一段關羽死後曹操感傷的戲。這段歷史不乏添加了編劇自己的理解,但筆者認為這段戲份十分生動。聞聽關羽死後,曹操傷感不已,悲呼道:“劉備小人,假仁假義。倘若關羽跟了我,怎會身首異處!”似乎有些滑稽,做慣了小人的曹操,卻說劉備是小人。都說最瞭解自己的,可能是自己的敵人,也許是英雄小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吧!無論是真仁的劉備,還是假義的劉備,他都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滿清政府這麼軟弱無能,西方列強為何要在兩百年後才來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