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二、封建與禮樂,種下家國情懷

或許是源於對“大邦殷”滅亡的思考,也或許是源於憂患意識,周人(周武王和周公)決定在殷商“盟邦制”的基礎上實行分封制。

分封制並不是新鮮的事物,商代就已經開始進行分封,更早的起源各個學者的說法不一,不過毫無疑問的是周武王和周公看到了分封制相對於盟邦制的優越性,並且大規模的分封了王室子弟和功臣。

商朝的盟邦制,其實弊端很明顯,在那個交通不便,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同盟的形式很有可能是兩國統治者之間口頭的相互約定,其效力與約束性難以保證,這一點從商王朝頻繁征伐周邊方國可以看出來。

既然商王朝這麼強大的國家都不能很好的控制方國,以周國一個“小邦”之力豈不是更難抗衡?

也許是機緣巧合,也許是因為周人的本身就是被商人分封的“西伯“,分封制開始被周人巧妙的運用起來。

乍一看分封:分諸侯,建國土,諸侯之下再分封士大夫,天下共尊周王室為共主,很類似於中世紀的歐洲國家和羅馬教廷。與歐洲中世紀不同的是,極富政治鬥爭經驗的周武王和周公,深知短暫的恩賜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遇到聖君明君還好,遇到昏庸的,恐怕也只會像商王朝那樣國祚永逝,尤其像宋國那樣的商族後裔更是對周王朝的統治虎視眈眈,若想維繫周王朝對諸侯的長期統治,必須依靠更加恆久的東西。這種東西是什麼呢?

是血緣?不要搞笑了,文王的母親就是商朝貴族後裔,不過三代的武王不是一樣滅亡了商國。

是賢明的帝王?帝辛雖然亡了國,但是他的的能力周人心知肚明,統治期間周文王也要對帝辛俯首稱臣,強大的夷方也成為了帝辛治下之民,可最終卻亡了國!

是軍隊?也不可靠,帝辛17萬大軍,卻被我們以小博大在牧野戰而勝之,任你有強大的軍隊,內部的離心離德也會導致國家的滅亡。

牧野之戰畫作

是鬼神?商人信鬼神,周人可不信。鬼神說周人伐商會失敗,最後周人勝了,商人的鬼神也沒有現身保護他們。

是文化思想,這是現代的我們給出的答案,但是千年前的武王和周公未必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他們捕捉到了更為淺顯易懂的名字叫做人心的東西。所以有了周公制禮作樂的過程。

我們講禮樂,往往會以為僅僅是禮儀和音樂,殊不知周人所制定的禮儀內容極為豐富,上到國家的王位繼承、分封諸侯、任命管理、出征作戰,下到個人(士階級)的成年、穿戴、行走、飲食等等。

最能代表禮樂文化的無疑就是青銅編鐘

周人對各種禮儀活動是十分重視並嚴格施行的,其根本原因是用這種禮儀是為周王室的統治服務的,是用來改變人們思想認識的一種手段,是透過寄託宗教傳統給人們帶來的形形色色的道德理念,所以禮和德的關係實質上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各種各樣的禮儀形式的內部卻包含著人們心中所期盼的思維、願望、理想等。禮儀文化是人們的行為規範、秩序、要求、習慣等法則。周人所說的“德”則是對“天意”、“天道”的信仰和崇拜,應屬於精神思想範疇,不過是透過禮的儀式所體現罷了。

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也有人說中國人是祖先信仰,其實都不對,中國人心中裝的不是信仰而是由禮儀衍生出的敬畏之心和感激之意。敬畏天地自然,感激他們給我們帶來的豐厚物產;敬畏祖先神靈,感激生育養育之恩;敬畏生命心靈,所以勤奮而向上。

周人在農耕和戰爭中養成了務實的性格,周人透過禮樂,給自己、給商族後裔、給天下諸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生活、思想生活、社會生活的行為準則。可以說周人的禮樂文化建設非常的成功,各個諸侯國中無論以前是“商人“還是”周人“最後都成了禮樂文化下的周人。若周公能夠活到春秋這樣禮崩樂壞的時代,看到堅守著他所制定的禮樂竟然被商人後裔所堅守(宋襄公),恐怕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抗美援朝時,為什麼美軍士兵像中了邪,到處撿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