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歷史,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領先或者在領先的那幾個國家之中。
世界文明興衰表
哪怕到了明朝後期,中國也是世界諸國仰望的存在——航海時代的開啟就是為了找到新的和中國聯絡的道路。
路易十四時期 《皇帝出巡》壁毯
歐洲人好不容易找到到達中國的海上航線後,除了商人,軍隊和傳教士也妄想著征服“神秘的東方帝國”。
事實證明,哪怕是垂暮的明朝,也不是西方能夠輕易撼動的存在(當時西方的正規海軍,連中國的海盜都打不過)。
中國海盜不是這個鬼樣子
這張劇照中的明朝海盜才像樣
利瑪竇
穿著儒衫與明朝官員交流的傳教士
入清以後,有更多的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
這些傳教士帶著西方的宗教、科技、文化、藝術而來,但清朝的統治者害怕這些先進的、科技、文化流傳到民間,促進民智,所以牢牢地把這些傳教士控制起來,把他們帶來的科技、文化限制在宮廷之內。
也就是說,清朝的統治者不但自己不主動派人去西方學習,而且還限制主動上門的“推銷員”。西方傳教士帶來中國的東西中,只有繪畫這種在清朝統治者看來無法啟迪民智、解放思想的,才能得到清朝統治者的“放行”,唯一得到廣泛流傳,影響到民間。
在這裡一笑要澄清兩個廣泛存在的誤解:
1、從前很多知識分子老是說“明朝閉關鎖國”,殊不知明朝一是有“鎖國了我也不怕你”的底蘊(例如明朝的火炮與手銃領先於同時期西方火器),二是明朝統治者並沒有禁止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例如任用西方人湯若望、鄧玉函等修成《崇禎曆書》,明朝計程車大夫們翻譯將近千部西方科技文化書籍等等(幾何、函式等名詞都是明朝時翻譯定名的)。
2、別看清朝後期在中國建起了很多教堂,就以為那些傳教士真能一直在中國自由順利活動。康熙曾下令禁止外國人在中國傳教,之後,這一禁令又得到後來的雍正、乾隆、嘉慶、道光諸帝的繼承和嚴格執行。只是到了清朝後期,來華的傳教士越來越多,加上打不過西方軍隊,清政府才放開對傳教士的限制(《黃埔條約》第22款規定:法國人可以在五個通商口岸居住,並建造教堂。倘有中國人將教堂毀壞,中國地方官應該“嚴拘、重懲”)。
為什麼一笑要突然寫這麼一篇?
因為接下來的中國美術史,就跟這個歷史背景密切相關。中國美術和西方美術開始了更直接的交流,中國人再也不用透過印度、阿拉伯、波斯的“中轉”就能看到原汁原味的西方美術作品,一些西方美術技法和理論也逐步流入中國,包括中國人的審美也逐漸受到西方的影響。
這將開啟中國美術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