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覺得,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但是筆者不這麼認為。筆者認為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就差那麼一口氣,便要成功了。
公元231年,諸葛亮發動了第四次北伐。為何要發動第四次北伐呢?原來,曹魏那頭,先前關中兵團指揮的四路伐蜀,除了司馬懿的荊州兵團打了就撤之外,張郃的中原兵團,曹真的關中兵團,郭淮的隴右兵團都消耗巨大。尤其是郭淮的隴右兵團,讓魏延從背後襲擊,在大雨中丟失了大量的糧食。
另外諸葛亮讓魏延吳懿去羌人的領地除了搞戰馬外,還和曹魏打經濟戰。諸葛亮讓魏延把蜀錦、犀牛皮、井鹽帶到了羌人的地方,還給了羌人十分重要的東西,直百五銖銅錢。在曹魏四路伐蜀之後的那一年,諸葛亮讓羌人用直百五銖銅錢瘋狂的吃進曹魏隴右地區的糧食。以什麼方式吃進?用直百五銖銅錢買啊。直百五銖的購買力強大,隴右地區的走私日益猖獗。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四月進攻隴右,就是要趕在隴右兵團六月收割冬小麥之前,破壞麥田,讓隴右兵團斷糧。
諸葛亮一割了隴右兵團的糧食,隴右兵團就凌亂了。還有更加凌亂的,張郃的隴右兵團打祁山堡的蜀將王平,打了兩個月,雖然攻克祁山堡,但是連王平的毛都沒撈著。司馬懿的關中兵團更是直接讓魏延砍了好幾萬。祁山堡之戰和滷城之戰,咱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在有意培養他軍事上的繼承人王平。
咱們再來說曹魏一方。張郃其實最擔心的是,如果鎮守漢中的李嚴出動,出平坦的陳倉道,則能切斷關中兵團像隴右輸送糧食的道路。蜀軍的馬岱如果讓騎兵出褒斜道,則眉縣不保。但是司馬懿不聽,他覺得沒有可能,蜀軍的目的就是隴右。
司馬懿有司馬懿的道理,蜀軍確實沒有進攻關中。但是張郃畢竟是來支援和節制司馬懿的,而且他是老將,看問題的角度和司馬懿不一樣。司馬懿要保證隴右不丟失,而張郃作為中原兵團,他要的是蜀軍不能進攻大魏的任何地方。張郃的擔心不是多餘的,諸葛亮還真的給李嚴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出陳倉道截斷曹魏的糧道,中計是出褒斜道騷擾曹魏,和曹魏長久對峙,下計就是祁山道被大暴雨沖毀也要把糧食運到。
史書中沒有證據像《三國演義》小說中所說,李嚴和司馬懿私通,如果真是私通,那這種作為對曹魏有利的態勢應該見於《三國志》和《魏略》。而且如果李嚴與曹魏私通,第一可以獻出漢中,第二可以攔截諸葛亮撤退歸路。但是他都沒有這麼做。
試想,如果李嚴出陳倉道,或者褒斜道,進攻曹魏的關中地區,那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妥妥地完勝。那麼,李嚴對於諸葛亮的上中下三策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且聽筆者如下解讀。
第一,李嚴是按照諸葛亮的下策做的,他認為諸葛亮為人謹慎,從不行險,下策往祁山道向諸葛亮大軍運糧是做划算的。但是,祁山道讓大暴雨給沖斷了好多段,有些地方形成了堰塞湖等,輸送糧食極為不易。
第二,人都是有惰性的,當時陝甘地區普降暴雨,李嚴看往祁山道給諸葛亮輸送糧草都這麼難,加上李嚴常年在江州地區防禦東吳,但因為孫劉聯盟的重建,江州承平日久,李嚴上一次又擊潰了司馬懿,所以順風仗打慣了的李嚴退縮了,惰性上來了。也就在心裡放棄了出陳倉道和褒斜道進攻關中地區的做法。
第三,就是李嚴防守漢中,漢中的當地官員都以諸葛丞相為尊,有些不尊敬他。所以,李嚴其實在漢中有點像光桿司令。
第四,李嚴辦事不利,又害諸葛亮全軍斷糧,喪失戰機,加上大暴雨低氣壓引起的心情不好,就給諸葛亮假傳後主聖旨,讓諸葛亮班師。
因為,漢中文武官員李嚴指揮不動,而且諸葛亮斷糧本來就要班師,所以諸葛亮只是給李嚴免官流放,並沒有處斬。斬了李嚴有什麼用,本來諸葛亮就不得不班師了。其實,仗打到那個份上,姜維,魏延,高翔,吳班,王平,楊儀,吳懿,孟琰,廖化,誰都不願意退兵。李嚴假傳的一道聖旨,正好讓諸葛亮有退兵的臺階下。
其實反觀曹魏一方,雖然司馬懿和張郃有分歧矛盾,但是曹魏內部總體團結。郭淮的隴右兵團算準了羌人買空隴右地區的糧食在北邊看熱鬧,就去把羌人搶了一通,不單搶了糧食,估計牛羊,井鹽,蜀錦一併搶了。陝甘地區普降暴雨,但是因為曹魏士兵的精誠團結,不懼艱險,終於,關中平原生產的大量糧食成功地運到了隴右地區。還有司馬懿比諸葛亮還要謹慎,為了以防萬一,他讓人破壞了褒斜道,在陳倉佈置重兵。這樣諸葛亮班師後,出陳倉道和褒斜道的計劃也失去戰機了。以至於諸葛亮五次北伐的時候,必須重新修復褒斜道。
諸葛亮北伐失利,全因為李嚴貽誤戰機。李嚴如果能不貽誤戰機,則隴右就被拿下了,關中的一部分也被拿下了。絲綢之路被打通,碾壓曹魏輕而易舉,只可惜,歷史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