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由導演高希希指導,陳道明、何潤東主演的電視劇《楚漢傳奇》火遍大江南北。何潤東飾演的項羽充滿了英雄氣概,霸氣依舊。而陳道明飾演的劉邦更是入木三分,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楚漢相爭,這是一個永遠都不會過時的話題,不論到了多會,人們對此話題依舊會感到很新鮮。
對此問題,史學家以及好多歷史愛好者都做出過很多深入的研究,也紛紛為項羽這個悲劇人物感到惋惜。很多人都認為,如果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心軟放掉劉邦的話,也就不可能有後面的劉邦大翻盤這一說法了,歷史也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今天的我們,也就不會稱為是“漢族人”了。
項羽除掉劉邦的機會並不少,在鴻門宴上的劉邦,情況可謂是萬分危急。而且,就在鬥智鬥勇最關鍵時刻,項羽掉了鏈子,劉邦逃之夭夭,范增無比氣惱,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豎子不足與謀!
這就是鴻門宴的故事,司馬遷在《史記》中將這段歷史描寫的非常精彩。但奇怪的是,項羽、劉邦這兩個老死不相往來的冤家對頭聚在了一起,擁有絕對主動權的項羽怎麼就能做出那種放虎歸山的蠢事呢?
很多人都覺得項羽是大英雄、大豪傑,講兄弟情義,不忍心殺死義兄劉邦,揹負一個誅殺義兄的罵名。其實這只是一個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項羽根本就覺得沒有必要殺劉邦。
不殺劉邦,怎麼奪取天下?
事實上,項羽壓根就不想建立一箇中央集權制王朝,而是想要回歸到一個周王朝式的分封制王朝。項羽的理想僅僅就是把秦國推翻,然後在楚國的故土上重新恢復楚的政權,僅此而已。
當年,秦國以超強的武力統一天下,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統治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然而,結果是可悲的,這就讓反秦取得階段性成功的人們不得不思考,秦國所建立的新制度是否是正確的,我們是否還要按照秦的思路繼續統治國家呢?
在這一點上,劉邦和項羽的立場完全不同。項羽要做封地霸主,而劉邦要做的是皇帝。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兩人的差距就已經拉開了。理想與眼界的不同,往往會直接決定結果的不同。
反秦勝利之後,項羽擁有著絕對的領導地位,可以說當時他只要想稱帝,只要往咸陽宮裡一坐就成了。可是,我們可愛的項羽竟然無視那個至高無上的寶座,反而一把火燒了咸陽,回到了老家彭城,並說:功成名就之後如果不回故鄉,就和穿著一身華麗衣裳在黑夜行走一樣,誰都看不到。
他不做皇帝的理由竟然單純到可怕,我已經成功了,得回家讓父老鄉親們看看啊,不然誰知道我成功了呢?
目光啊,實在是太短淺了!
再看項羽封的那些王,基本都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君的後裔,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項羽所推崇的就是周王朝的分封統治思想。一個年代有著一個年代的思想,我們不能否認分封制的諸多優點,也不能說項羽的想法就是錯的。可是項羽的理想雖然沒錯,可他錯就錯在他的理想和當時的局勢沒有結合在一起。
當時的那些諸侯王們可不是西周時期的諸侯了,他們不再擁有貴族的優雅,不再尊崇周禮的規矩。相反,他們崇尚的是戰國時期的爾虞我詐和征伐殺戮,甚至還有很多諸侯王擁有著和劉邦同樣的思想,一統天下稱帝。所以在當時項羽的眼中,戰爭已經結束了,大家在自己的封國裡安安穩穩過日子就好了。可是對於那些各懷鬼胎的諸侯們來說,戰爭才剛剛開始。很快,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便開始了,剛剛安穩下來的項羽只能拼盡全力去維護脆弱的諸侯國平衡框架,結果收效甚微。
至此,我們似乎就可以瞭解項羽為何在鴻門宴上沒有殺劉邦了。他其實並不是因為心軟,而是如果殺了劉邦這個功勞最大的軍閥統領,那麼他該如何面對其他的那些反秦聯盟頭領們呢?把立下大功的軍閥頭領全都殺死,還怎麼迴歸諸侯國統治框架的夢想呢?所以,劉邦絕對不能殺,殺了劉邦,那他項羽和秦始皇還有什麼區別呢?反來反去,最後把自己反了,這不是太可笑了嗎?
事實證明,項羽看來很可笑的事情,其實就是他犯下的第一個致命錯誤:對自己的定位極其不準。
一個領導人,如果對自己的定位都弄不清楚的話,其後果是相當可怕的。
項羽的第二個致命錯誤:他雖然作戰勇猛,名副其實的單挑之王,但是卻不會用兵,在戰略戰術上存在無法彌補的缺失。
破釜沉舟,項羽一戰成名;背水一戰,韓信打出了自己的天下。
可是,項羽一直都在破釜沉舟,他的戰鬥都是拼上性命的打法。而韓信卻只有一次背水一戰,他的戰鬥是步步為營。這就說明了一點,項羽在戰術上存在著很大的短板,他打仗只是勇,而沒有謀。
滅秦之後,項羽將劉邦封在了巴蜀與漢中,這個地方雖然偏僻,但戰略位置極其重要。項羽的這一做法實在是太玄幻了,我們根本就無法理解他當時是怎麼想的。如果說他忌憚劉邦,把他封在巴蜀還能理解,畢竟當時的巴蜀實在太過於貧困,項羽沒有注意到那裡的重要性還能理解。可是漢中呢?在秦末時期,長江水路尚未被開發的客觀前提下,壓制巴蜀最重要的地理區域就是漢中與關中,項羽竟然把漢中這塊壓制劉邦的重要戰略關卡白白給了劉邦,他為什麼這麼做,至今想不明白。
對於關中,項羽把它分別封給了秦帝國的三位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之所以這麼做,項羽的想法其實很正確,既能夠體現自己的大度,又能分化老秦國力量。只是,這個分化並不是僅對項羽有利,對於劉邦則是更加利好。
漢王元年,劉邦以韓信為大將,暗度陳倉,奇襲關中。章邯、司馬欣兵敗自刎,董翳降漢,劉邦統一關中。
這個時候,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出來了,劉邦此刻已經佔據了西面半壁江山,具備了當年秦統一六國時的基礎。
項羽慌了,他明白的似乎有點晚了,因為劉邦根據地地勢險要,雖然他和項羽之間的戰爭幾乎沒怎麼打贏過,可項羽也無法端了劉邦的老窩。倘若項羽將劉邦的封地放在距離自己較近的區域,雖然經濟相對發達,但是卻不具備任何地理戰略優勢。即便是劉邦再怎麼雄才大略,至少不會這麼快就打敗項羽。
項羽最後的一個錯誤,同時也是最致命的錯誤:格局太小。
項羽打仗是為了什麼?為了報仇,為了復興楚國,所以他極其痛恨秦軍。打敗章邯二十萬大軍,全部坑殺!每攻下一城,必須屠城!這就是項羽乾的事情。
而劉邦呢?他打仗是為了老百姓都有飯吃,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格局,差老鼻子了!
你心裡能夠裝下多少人,你就能成多大的事。
最後借用一下《壞蛋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名言:如果再給項羽一百次機會,他照樣打不過劉邦,這就是英雄與梟雄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