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度使前身為公元711年玄宗分天下為二十四州,分設一都督,稱二十四都督。後來覺得都督權力過大,所以撤銷後設十道按察使。同年以幽州鎮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從此開始。(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自賀拔延為河西節度使才開始有)。此時節度使主要掌握軍事,應對外敵,其他比如民事,財,政是沒權管。
後來陸續分出安西節度,平盧節度等十個節度使。主要分佈在邊境地區。不過權力也逐漸從軍權延展到財,政,任命官員等上來。擔任節度使有一些是有戰功的將軍,有一些是皇親國戚,要不就是在朝堂政治鬥爭失敗但是還受皇帝信任的大臣。
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玄宗在朝信用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在外信任安祿山。又沉迷於楊貴族的美色,迷信佛教。致使民不聊生,朝堂烏煙瘴氣。公元751年安祿山以河東,范陽,平盧三鎮兵勇(三鎮是天下精兵的產出地),外借奚、契丹之眾而造反。攻破洛陽,長安。唐玄宗被迫移駕四川,至此中央逐漸失去制約節度使的力量。
公元757年平盧節度使王玄志去世,唐肅宗派人往平盧安撫將士,而王玄志的部下李懷玉殺了王玄志的兒子推立了他的姑表做平盧節度使,朝庭也因此同意了。開創了節度使由軍士廢立的先河。從此以後唐失去任命節度使的權力,各個鎮之間互相攻伐,唐王朝也因此名存實亡。
君主有八種駕馭群下的權柄:1爵、馭其貴。2祿、馭其富。3予、馭其幸。4置、馭其行。5生、馭其福。6奪、馭其貴。7廢、馭其罪。8誅、馭其過。自天寶年間政治昏暗這8種權力唐玄宗已經逐漸失去,到了安史之亂更是所剩無幾。唯剩下的就是禮紀、綱紀。它使得地方上有如張巡,顏真卿,將領有如郭子儀、李光弼,朝堂有如李泌等前仆後繼地奮身於唐之復興。而肅宗位於唐朝的衰落之時繼而得力於賢士忠臣的扶植有幸復國。本應加強君臣上下,父子之間之禮以統治四方。肅宗不行此術反而苟且一時之安,不想永久之禍患,豈不可惜。
任用將帥、是君主的權力,肅宗卻委派一介使者,曲從士卒意願,按軍中將士要求授給軍權,並以此以後習以為常。於是為臣下的總是蔑視君王,如果有機會就會起兵反叛而取而代之。為君常常擔心臣下不忠,下面的將領不信任自己的部將,於是都想找機會消滅對方。而在這樣力量又不能節制各個節度使,又失去了禮義廉恥的情況下,唐朝也只能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