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隋文帝創立科舉制度以來,科舉制就在我們國家延續了1000多年,在這其中誕生了非常多的有名人物,但也有很多人質疑科舉制度的含金量,認為古代的進士就相當於現在的本科生,今天我就來帶大家好好了解一下我們古代的科舉制度,看完你就不會對它產生質疑了。
科舉制度誕生於於隋朝,在唐朝時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當時最主要的科目就是進士和明經,後來武則天創立了武舉和殿試,為後面的歷朝歷代所沿用。但唐朝時的科舉錄取人數還不是很多,大部分官職還是由世家大族擔任,在宋代以後的官吏來源才主要來自科舉,到了明清的時候,科舉制成了皇帝控制思想的一個工具,實行八股文的考試方式,對考生的答題做了很大要求,而且命題也只能在四書五經的範圍之內,這也是那些人質疑科舉制的最大原因,他們認為這樣的考試方式變得非常簡單,但事實並不是如此。
就算明清時期對考試範圍和答題格式作出了很大的限制,但考試的難度還是非常高的,正式的考試分為三級,分別是鄉試、會試和殿試,只有通過了前面一級的考試才能繼續參加下一級的考試,我們在參加鄉試之前首先要獲得秀才的稱號,但這個稱號可不是那麼容易的,那些三四十歲還沒有考上秀才的也大有人在。
我們都知道範進中舉的故事,當時范進中舉的時候已經四五十歲,這個年紀在古代已經算一種高齡了,但這個時候考中舉人在古代是常有的事情,更多的人窮盡一生都沒有辦法中舉,默默無聞,范進這樣的還算比較幸運的了,古代的科舉考試正常來說是三年考一次,每次的錄取人數都很低,偶爾有特別大的喜事皇上才會多開一次考試,稱為恩科,但這種恩科並不會太多,一個皇帝在位期間有一次就非常不錯了。
說到錄取人數,現在的各學段的錄取比例算是非常高了,鄉試的錄取人數不過百人,考中的稱為舉人,舉人就有做官的資格了,放到現在鄉試相當於現在的高考,但錄取人數卻要少很多,就相當於一個省就錄取一百來人,這錄取難度自己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你,你能夠考中嗎?以此類推下去,會試就相當於現在的研究生和博士考試,能夠考中殿試的人在現在都有進入研究院的資格了,含金量還是非常高的。狀元可以說是進士中的佼佼者了,在某種程度來說狀元可以說是那屆考生中最優秀的存在了,比我們現在的高考省狀元地位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再告訴大家一件事,歷史上有很多狀元都當上了駙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