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本文作者黃強

電視劇《燕雲臺》說的是遼穆宗耶律璟到遼聖宗耶律隆緒間的故事,真實的歷史年號與演繹的文學故事,真假交織。但是對應的遼代歷史與社會,則折射出契丹民族的社會風俗與服飾時尚。

【圖1,《燕雲臺》劇照】

遼國即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權。故事從遼聖宗統和二十七年(1009)開始,故事發生地在幽州。幽州是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是一座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作為南京的幽州,大遼都城,城市繁華,經濟興旺。以幽州為故事發生點,情節展開從容,時尚服飾也得以表現。不過,細究歷史,對照契丹民族社會習俗,還是可以發現出於情節發展,人物塑造,視覺美感的需要,《燕雲臺》的服飾,與歷史上大遼的服飾還是有差距的,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圖2,《燕雲臺》中蕭燕燕】

《燕雲臺》的劇情曲折,宰相蕭思溫府三千金頗具個性,尤其是三女蕭燕燕,個性豪爽,敢作敢為,頗具男兒風範,衣著也頗為豪放,時而契丹民族裝,時而漢族裙裳,究其歸屬大遼北班系統,那就玩得出格了,穿錯了衣裳。

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在建國後社會經濟和發展階段所統治的民族各不相同,中央統治機構,分為北面和南面兩個系統,實現一國兩制的政治制度。南面系統完全沿襲唐制,北面系統則具有濃厚的遊牧民族及奴隸制特點。《遼史·百官志》記載:“至於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國制簡樸,漢制則沿名之風固存也。遼國官制,分北、南院。”服飾制度也分為兩個體系。《遼史·儀衛志》曰:“遼代衣冠之制,北班國制,南班漢制,各從其便焉。”遼主與南班漢官採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本民族服飾,即國母與蕃官胡服;國主與漢官都用漢服。自遼興宗重熙年(1031)以後,凡大禮都改用漢服,《遼史》記載:“祭服,遼國以祭山為大禮,服飾尤盛。”

【圖3,蕭太后形象】

《燕雲臺》劇情設定有契丹與南朝貿易往來的情節,契丹女子也喜歡南朝絲綢服飾。喜歡是一碼子事,穿戴又是一碼子事。《燕雲臺》女主角蕭燕燕是北班宰相蕭思溫之女,儘管蕭府有接觸與使用南朝絲綢、服飾的條件,但是官制、體制,決定蕭府三千金,必須保持契丹民族服飾風格,不會也不可能長期穿著與漢人同款的華服,這是民族歷史與文化所決定的,不以個人愛好、意志為轉移。雖然蕭燕燕是後來遼聖宗生母,《楊家將》中大名鼎鼎的蕭太后,但是在她沒有走進政壇,掌控遼國大權時,她也必須遵循大遼制度,太后、北班蕃官都是穿契丹服飾的,契丹貴族女子又如何能穿漢家衣裳?

【圖4,契丹傳統袍服】

《燕雲臺》女角是蕭燕燕,未來的蕭太后。劇情發展與蕭府三姊妹的人生有很多關聯,那麼,契丹民族尤其是女性的服飾又有什麼特點?

契丹民族的服飾以長袍為主,男女都穿同樣的長袍。式樣一般為圓領窄袖,緊身瘦長。衣襟向左掩束,即左衽。袍裾曳地,袍子左右兩側開衩。遼國女子袍服又稱襜裙。《金史·輿服志》記載:“婦人襜裙,多以黑紫。上編繡金枝花,周身六襞積。上衣謂團衫,用黑紫或皂及紺,直領左衽,掖縫兩邊,多為雙襞積,前拂地,後曳地尺餘,帶色用紅黃,前雙垂至於下膝齊……此皆遼服,金亦襲之。”紺為黑中帶紅,紺色為帶有紫色的深藍色,藍色系中最深的顏色。長袍內有白色交領內衣,下身在袍內穿裙,腰間束錦帶,錦帶的兩端長長地拖在身後。

【圖5,五代契丹侍女服飾泥塑】

遼國女性服飾的服色遠不如南朝漢人服飾那麼豔麗,主要受紡織業發展的限制。遼國服飾服飾除了紅、綠色,其他都是黑、紫、褐深色系。遼國皇后的服色遠比命婦服飾豔麗,《遼史·儀衛志》記載:小祀,皇后戴紅帕,服絡縫紅袍,懸玉佩、雙同心帕,腳蹬絡縫烏靴。命婦服飾服色依據所屬本部旗幟的顏色。

【圖6,五代契丹首領夫人服飾泥塑】

皇后常服有紫金百鳳裙、杏黃金縷裙,雖是蕃服,其名稱與款式接近漢服。大概是契丹漢化推行之後,與契丹民族服飾融合的改良服飾。《燕雲臺》中的遼國女子的服飾非常漂亮,色彩豔麗,如果不是左衽,頭飾,似乎與南朝服飾沒多大區別。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宋文臣中的另類,殿試靠拳頭硬,打架勝出的“手搏狀元”王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