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李斯是戰國末期楚國人,為了飛黃騰達,他辭去了在楚國的官位,進入秦國成為秦相呂不韋的舍人。後來他得到秦王政的賞識,被予以重用。李斯獻策讓秦王離間六國君臣,抓住機會趁機統一天下,並制定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順序。秦滅六國的順序,也正如李斯所設計的那樣,先滅韓國,再滅其他諸侯,然後十年之內完成了統一大業,秦朝建立。

那麼,作為楚人的李斯,他投靠秦始皇,為秦滅六國出謀劃策,甚至也包括了自己的楚國,那麼李斯的行為,算不算是叛國呢?

首先要明確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國”的概念和今天的“國”的概念並不完全相同。春秋戰國時代全部的“國”其實都是西周天子分封的諸侯,是周天子的下屬,其實他們全是周天子的臣民。在周天子還擁有權威和力量的時候,他們需要隨叫隨到,給周天子提供各種上貢。

只不過到了戰國時代,周天子衰微,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力,然後諸侯各國互相攻擊,各自為戰了。對於戰國時候的人來說,從根本上他們還是同一個“周人”“天下”範圍下,所以會出現外國客卿成為本國高官的情況,因此諸侯間的“士”流動的非常頻繁。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這些“士”為哪些諸侯效力,完全是看那些諸侯重視他們。所以他們效忠的更多是“君”,而非“國”。所以這些客卿在諸侯國間流動,成為高官,其實完全沒有心理負擔。孔子尚且周遊列國,沒有一直呆在自己的魯國;蘇秦更是掛六國相印,讓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這是頂級的“士”,至於那些沒落的“士”,往往會投靠一個大人物,成為門客,等待有出頭之日。戰國四公子都有門客三千,就都是這些不知道是哪國的人,也不知道他們會在什麼時候發揮作用。比如孟嘗君的“雞鳴狗盜”之徒,信陵君的“竊符救趙”,平原君門客的“毛遂自薦”,都離不開這批人。

另外,就是隨著兼併戰爭的頻繁,城池的歸屬經常變化,一般士人對自己的國的歸屬並沒有太多認知。他可能今天是韓國人,明年就是趙國人了,而過了幾年又變成秦人。因為在“天下”“周朝”的範圍下,他們的並不太在乎自己的所屬。對自己的諸侯國屬性執念深刻,大多是出身於諸侯貴族家庭,家國不分離,所以特意眷戀自己的諸侯國。比如屈原,他出自羋姓,是楚武王熊通的後人,楚國王族後裔,聽說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比如張良,出身韓國貴族,他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所以他矢志反秦,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比如項羽,他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項燕與末代楚王昌平君一起對抗秦國王翦六十萬大軍戰敗自刎,於是楚國滅亡。

所以李斯為秦王政出謀劃策,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只要他並沒有參與直接對楚國的進攻,就並不算是叛國。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長城究竟有何作用?以色列學者提出新觀點:推翻了“防禦外敵”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