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明成祖朱棣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也就是永樂大帝死於北征回師途中。這一年距離他的父親朱元璋建立大明,結束元朝在全國的統治,過了55年的時間。如果說一個人,50多歲就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了。而大明朝到了這個時候也不堪重負,有點兒喘不過氣來了。不過,朱棣死後,他的兒子朱高熾繼位,已經是天命之年的大明朝迎來了轉機。

從李唐王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中原帝國再次迎來了勃勃生機。只不過大明朝的這次復甦確實有些不同,因為這次是儒家思想在元朝中落後,再次迴歸。儒家思想這次迴歸,再次強勢崛起,很快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

明朝短暫的“仁宣之治”確實起到了休養生息,恢復民生的作用。但是,因為大明帝國一出生就有了天生的缺陷,加上統治者身邊的儒生目光短淺,仁宣年間的許多政策,雖然短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從長遠來看,也留下了許多隱患。

明仁宗和明宣宗

一、北宋滅亡後,幾近糜爛的中原帝國終於迎來了久違的盛世——“仁宣之治”

自從北宋滅亡之後,中原王朝退縮到長江以南,與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金國對峙。蒙古滅掉金國,只不過是一個更加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代替了前一個遊牧民族。但是對於龜縮在長江以南的中原王朝來說,從一個相對熟悉的敵人換成了一個更加兇殘的敵人。果然,金國滅亡不久,南宋也最終滅亡了。

崖山之戰後南宋滅亡,蒙古大汗忽必烈建立了元朝。這是從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哀宗滅掉李唐王朝,中原再一次出現大一統的王朝。從西周開始,北方遊牧民族一直都對中原耕種政權構成威脅,隨著中原政權實力的此消彼長,威脅或大或小。但是,只有蒙古第一次從北方呼嘯南下,建立全國性的政權。

元朝建立是北方遊牧民族完成了對中原耕種民族的征服,也是落後文明對先進文明的征服。不同於其他遊牧民族王朝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積極吸收中華文化,元朝同時採用西亞文化與中華文化,並且提倡蒙古至上主義。雖然建立大元的元世祖忽必烈身邊,有一干儒生漢臣的幫助。到了1340年,在脫脫的主持下,一度恢復了科舉取士。但是儒學在元代社會里的地位之低,竟然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雖然有文人自嘲的情緒在裡面,畢竟從側面反映出讀書人的無奈。以及元代前期70多年沒有舉辦科舉,導致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著宋朝以來的傳統社會秩序已經崩潰。所以元朝建立後,從漢武帝開始確立的儒學正統思想和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受到了劇烈的衝擊。在元朝蒙古至上主義的統治下,儒學想要恢復到唐宋時期的國家地位,實現鹹魚翻身是不可能的。

大明朝的建立,中原農耕民族再次建立起全國性的大一統王朝。於是,儒家王朝再次迅速回歸,並很快把持了朝廷大局。而“仁宣之治”正是儒學回歸後的結果。

其實,明朝建立後不久,就迎來了“洪武之治”。朱元璋死後,他的四兒子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奪得皇位。年號“永樂”,朱棣統治時期也被後人稱作“永樂盛世”。但是在後人看來,不論是“洪武之治”還是“永樂盛世”都不如“仁宣之治”被人稱道。

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是因為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有一些“汙點”。

公元1638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即位,建立年號“洪武”。同年,明軍攻佔元大都(即北京),元順帝北逃, 從而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明太祖朱元璋已經意識到國家經過多年戰亂,生民需要休養生息。於是他的確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只不過作為開國的君主,他只是趕跑了舊朝皇帝,對於舊朝勢力,沒能做到斬盡殺絕。元順帝北逃之後,照樣做皇帝。北逃的元朝實力雖然損失很大,對於新生的明王朝來說,仍然是很大的威脅。事實上,終大明王朝,都沒能解決北方草原的蒙古帶來的威脅。

這樣,對於朱元璋來說面臨著兩個問題:第一、外面北方蒙古騎兵的威脅還在,他不得不多次 調集大軍去北伐蒙古。第二,對內他又猜忌功臣,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和郭恆案綿延數年,先後殺了差不多有十萬人。當時官員上朝,都要和家裡人告別,整得好像是生離死別一樣。

另外,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很早就制定出了《大明律》。正所謂“亂世用重典”,《大明律》律法之嚴、條例之多遠超以往朝代,還有諸如鞭死、剝皮凌遲、梟令的殘酷諸多“肉刑”。在《大明律》之外,朱元璋還單獨搞出自己的一套法律——《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四部分,統稱《御製大誥》。這個《大誥》的量刑標準更加嚴苛殘酷,不但恢復了刖足、斬趾、去膝、閹割等廢棄很久的刑罰,又創設斷手、剁指、挑筋等自古以來就沒有的刑罰。《大誥》裡面列出的凌遲、梟首、族誅的人成百上千,棄市以下過萬。其中、凌遲、梟首、族誅許多人都是普通的罪犯。

洪武之治,因為是建國之初,內外都不得安寧。

在朱棣統治時期,還是做了很多大事兒的。在文治方面,編纂了規模空前的類書《永樂大典》,全書22937 卷,其中僅目錄就有16 卷,共11095 冊,總計約三億七千萬字。在武功方面,他先後五次北征蒙古,進一步削弱了蒙古的實力。而且在南方,平定安南內亂,設交阯布政使司。史書上說永樂時期的國力“遠邁漢、唐”。

朱棣的詬病就在於奪得皇位後,採用十分殘酷的手段殺害反對他的建文帝舊臣,如黃子澄、齊泰等都被殺,尤其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

朱棣死後,他的兒子朱高熾繼位,後人津津樂道的“仁宣之治”終於來了。

《大明風華》中的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形象

二、“仁宣之治”

後人認為仁宣執政時期是明朝國力最強、政治最清明的時期。

明仁宗朱高熾先做了差不多十年的燕王世子,父親朱棣登基稱帝后又做了20年的太子。總算把老爸熬死了,在47歲那年做了皇帝,轉過年來48歲就去世了。當了30年的備胎,滿打滿算做了10個月的皇帝,也絕對是悲催了。

和父親朱高熾相比,明宣宗朱瞻基無疑是幸運的。他不但很早就被也有明成祖朱棣立為“皇太孫”,而且他父親繼位只活了不到一年,朱瞻基就很“榮幸”地從備胎轉正,做了皇帝。而且相對於他那個“苦命的”老爹,他在位時間更長一些,不到10年。朱瞻基只活了38歲。

雖然說,美好的“仁宣之治”一共維持了11年左右的時間。在這11年裡,仁、宣父子努力糾正前朝的過失,赦免了許多建文帝時期的舊臣和他們的家屬,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實行寬鬆治國,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緩和社會矛盾。

坦白地說,“仁宣之治”之所以成功,和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有關,那就是這父子的短命。明仁宗在位10個月,活了48歲,他還好些。明宣宗朱瞻基做了10年皇帝,在38歲英年去世,可謂是大不幸之中的大幸。明宣宗有兩大嗜好:

第一、書畫。

明宣宗朱瞻基 高臥圖

明宣宗朱瞻基 花下狸貓圖

明宣宗朱瞻基:雙犬圖

明宣宗喜歡繪畫,而且水平極高。他經常把自己的書畫作品贈送給重臣,上書年月及受賜者姓名,並鈐“廣運之寶”、“武英殿寶”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雖然史書上沒有關於他因為書畫愛好誤事兒的記載。但是卻說他:“點墨寫生,遂與宣和(宋徽宗)爭勝”。

第二、蟋蟀。

關於明宣宗喜歡“促織”(也就是蟋蟀),民間有許多傳聞。

明朝人呂毖在他的《明朝小史》記述了這麼一個小故事:明宣宗喜歡鬥蛐蛐,就派人去江南地區購買,蛐蛐立刻就漲價變得很貴,要十幾兩銀子一隻。當地有一個小官,因為上邊派遣,找到一隻最好的蛐蛐。因為他沒有那麼多錢,就用自己的好馬換到 這隻蛐蛐。他的老婆很好奇,用好馬換來一隻小蟲子,一定很不一樣。就偷偷地看了看,結果那蛐蛐就跑掉了。這老婆一看蛐蛐跑了,一害怕,乾脆就上吊死了。小官回到家裡,既心疼自己的老婆,又害怕自己沒法交差,也上吊死了。

三、美好的“仁宣之治”留下貽害百年的隱患

“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父子雖然治理國家是把好手,但是在戰略眼光上,顯然十分欠缺。

仁、宣父子在11年的時間裡,營造了歷史上少有的盛世,當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或者因為個人喜好,或者多種因素疊加在一起,這期間仁宣父子的一些政策措施,雖然當時沒有顯現出什麼危害來,卻證明對後世貽害很大。

鄭和寶船

第一、停止鄭和“下西洋”遠航計劃

在明仁宗正式登基的同一天,他採納夏原吉的建議,取消了鄭和預定的海上遠航計劃。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航海大國。《漢書》中就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的記述。可見在漢朝,渡海往返日本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了。唐、宋、元時期,航海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南宋時期,繁榮的海外貿易給南宋朝廷帶來的鉅額收入,成為重要的經濟支柱,一度達到稅收的四分之一。

古代航海業的巔峰,則是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在28年間先後七下西洋,其船隊最大規模達到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船隊遠 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曾到達過爪哇、暹羅等三十多個國 家,最遠曾到達非洲東部、紅海、麥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 諸國、西亞、南亞等地區的聯絡。

那個時候,海洋還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因為鄭和這一系列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

鄭和的遠航雖然規模空前,技術先進,但是卻只是國家行為。包括明成祖朱棣在內的明朝皇帝不但不鼓勵,反而堅決禁止民間沿海軍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國”,對於沿海居民的海外貿易,下令“嚴禁絕之”。這麼做的結果就是,一本萬利的航海貿易變成勞民傷財的政治任務,面子工程。仁、宣父子最終選擇了放棄,(明英宗時期又有太監提出遠航的建議,被明英宗斷然拒絕)。

面對著向自己敞開懷抱的大海,仁宣父子徹底地封鎖了國門,也斷絕了大明成為世界級帝國的機會。

元代皇帝

第二、退出蒙古草原

大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在位期間,多次北征蒙古,設立“塞王”防衛。明軍在蒙古草原巡邏著“北去不拘幾千裡”的遼闊疆域。明成祖朱棣也是先後五徵蒙古,使蒙古勢力進一步削弱。

當然,北征過程是殘酷的,代價是十分巨大的。

朱元璋洪武五年,徐達、李文忠和馮勝統領15萬大軍,兵分三路出擊。結果這一仗不但沒能實現自己的目的,反而損兵折將,損失慘重。

永樂七年,丘福為徵虜大將軍,率師十萬征討韃靼,結果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永樂八年、十二年朱棣御駕親征,都是調集五十萬大軍。戰爭消耗之巨大,可見一斑。

鑑於頻繁的北征蒙古,花費巨大。仁、宣父子改變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主動出擊蒙古的策略。對蒙古多以防禦和安撫為主,將洪武時期拓展的長城以北的防線內縮,防線一再南移。長城以北蒙古部落集中的地區,明成祖一度設立衛所20多處,仁宣時期只剩下開平衛、興和所一個據地,勢孤難守。這種大幅收縮把對蒙古鬥爭的前線從蒙古高原退縮到長城沿線做法,使北京完全失去了戰略縱深,於是形成了明朝獨有的“天子守國門”的被動局面。

事實上“仁宣之治”結束不久,他們遺留下來的嚴重糜爛的邊防形勢造成的惡果,就凸顯了出來。十幾年後,“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做了蒙古人的俘虜。嘉靖在位期間,“庚戌之變”爆發,俺答汗打到北京城下,如入無人之地,所幸俺答汗目標只是逼迫明朝答應“通貢互市”,才沒有直接攻打北京城。

後來,隨著蒙古衰落,東北方向的女真崛起,大明朝也就走到頭兒了。

太監

第三、為宦官亂政創造了條件

中國歷史上,漢代、唐代和明代是宦官亂政最厲害的。而正是明宣宗製造了宦官亂政的條件。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對太監的防範是非常嚴厲的。他下令不準太監們讀書識字,壓低太監們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三尺鐵牌於宮門上,明示:“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太監的限制逐步放寬。明成祖朱棣時期設立特務機關東廠,由宦官執掌。明宣宗宣德元年,他下令設立教導宦官們讀書的“內書堂”,後來又設司禮監秉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我們都知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由於明宣宗給太監們提供了正規教育和使用他們處理公文,他無意地為他們濫用權力開闢了道路。雖然明宣宗本人有能力限制這些太監,但是後代皇帝們一旦翫忽職守或不問政事時,這些太監們就掌控絕對的權利。

事實上。明宣宗死後不久,王振就勾結部分官僚,形成初步的閹黨。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國最黑暗時期:數代君王死於亂政,大片國土淪陷,險些被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