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戰後的日本,創造了經濟奇蹟,幾十年的時間,實現了向世界經濟大國的發展,成為太平洋上的一顆明珠。回顧人類的歷史,其實都是一段與“飢餓”的戰鬥史,戰後的日本同樣也發生過“餓死人”的事件。其實日本這個國家在古代要比中國“悽慘”很多,中國歷史上有唐朝盛世,也有康乾盛世,而日本歷史上能夠拿出來的,也只有明治維新和戰後的高速經濟發展期而已。日本為何能夠實現戰後的快速發展,快速發展之後日本又經歷了什麼?同樣作為東方國家的日本,回顧它的歷史,或許會對我們有一些現實的指導意義。

1945年8月,日本戰敗,當時日本可以說得上是一片焦土,國內生產指數跌到冰點。得到發展的契機是1950年-1953年的戰爭特需,由於戰爭特需的原因,在1949年日本實現了5億1000萬美元的出口,到1956年出口額已經增加到25億100萬美元,7年的時間,翻了將近4倍。

1955年日本的街頭

1955年-1970年代,日本國內經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每年的經濟成長率達到10%以上。這段時間能夠得到巨大發展的原因是裝置投資,因為裝置投資,使得第二產業十分旺盛,同時日本的高儲蓄率也使得日本國內民間企業的融資變得相對容易,因為不再需要海外的資本。

另外日本戰後,軍備投資大幅度減少,這部分投資轉向了經濟建設相關領域。日本戰前以及戰中,大多數得到發展的工業是“軍工重工業”,而這些投資,其實在日本戰後對經濟並未起到太多貢獻。日本成長也得益於原油,日本原本就是資源匱乏型國家,1970年代石油價格一桶降到2美元以下。依賴低價的原材料,使得日本工業快速發展。並且日本企業不斷地進行革新,持續地降低工業品的價格,提升品質,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70年代日本街頭

支撐日本高速發展的源動力是勞動者,日本現在面臨著人手不足的情況,可是上個世紀,日本也曾經受益於勞動人口。1945年日本市區與農村人口比例是27.8:77.2,在1980年這個比例是76.2:23.8,日本社會大多勞動人口都聚集到城市當中,作為勞動力,來支撐著日本工業經濟的發展。

在教育方面,日本也是逐步提升的,1955年日本勞動人口當中,中學畢業人口占據60%,高中畢業人口占據31.4%,大學畢業人口占據8.6%。 但是在1975年,中學畢業人口只有6.1%,高中畢業人口有58.6%,大學畢業人口有35.4%,逐步向高學歷社會進行過渡。

池田勇人:被稱為創造日本的男人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1960年日本池田勇人首相直接釋出了工資翻倍計劃,即“維持7.2%的經濟增長率,10年之間工資翻倍”。當時很多人說這個計劃不可能完成,但是現實來看日本10年之間的GNP增長了4倍。

戰後最初支撐日本經濟增長的是出口業務,1950年日本出口核心物品是棉織物品,1960年是鋼鐵產品,1971年之後為汽車等工業品。隨著日本人工資的提升,國內的消費水平也得到拉動,洗衣機、電冰箱、電視等家電產品消費金額逐步擴大。這些電氣類產品,短時間內,在日本各個家庭得到普及,日本國內將這個過程稱為“消費革命”。1970年代日本汽車年均產量超過1000萬臺,超過西歐國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汽車生產大國。經濟高速成長期當中,日本人的消費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這些簡單的文字,只是從表面上說明了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事實,而在這些事實的背後,我們能夠看到哪些,又能夠吸收哪些呢?

我認為第一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人”是發展的動力源泉,保證足夠的人口十分重要。現在日本各大街頭貼得最多的就是“招工資訊”,許多行業特別是服務行業出現了人手不足的現象已是多年。另外,如果人員不足,就會導致經濟活力不夠,國內消費水平降低,影響到許多服務類行業,這一點其實可以透過現在的日本就可以充分的說明!現在許多國際投資者非常看重印度的發展,他們看重的可不是印度的科技,而是印度的“勞動力”而已。因為不少媒體都曾經報道過,印度在未來將會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而日本在高度經濟發展期,也形成了日本獨有的年功序列以及終身僱傭制度,這些制度使得日本工作人員免除了後顧之憂,使得他們得到家庭方面的極大解放,投入工作當中。有了可以保證的工作體制,當然是可以放開手腳的去工作了!無論現在這個制度如果束縛著日本經濟的發展,也無法否認這個制度曾經在日本高速經濟發展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第二點就是:汽車產業讓日本找到了發展的方向。很多人不明白,為何會將汽車產業作為國家發展的重點。

上圖是日本出版的書籍當中羅列的汽車產業相關圖,汽車產業的特點就是很容易帶動規模化經濟。從汽車產業本身而言,需要有汽車零部件以及汽車相關鋼鐵行業的支援,涉及到基礎產業就是鋼鐵、鋁製品、塑膠製品、電池、輪胎、玻璃等。而汽車的普及,會拉動金融、保險、石油等行業的發展,推動旅客運輸以及貨物運輸行業的前進。對日本最大的貢獻就是提供了成千上萬的工作崗位,這些人是日本拉動內需的主體。日本汽車產業帶動了日本國內關聯產業的進步的同時,也牽引著日本經濟的高度成長。

第三點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地方,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使得就業人口所屬產業發生著變革,第一產業人口驟減,第三產業人口增加。日本的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很是明顯,但是第一產業的競爭能力很低,到現在都不敢完全開放日本國內的農產品市場。這與日本土地資源有限有關聯,但是也與就業人口有著很大的關係。日本就業人口已經從第一產業脫離,大量地進入到第二和第三產業。

並且日本農業的生產力水平並不高,因為除了北海道有大規模的農場以外,其他地方都是以個體農戶的方式在經營。糧食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民飲食為天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即便是工業發展得再好,如果農業一直嚴重依賴國外,那麼就會造成如同日本一樣的尷尬局面。

這篇文章我想到此結束,並非沒有其他內容可寫,可以寫的內容還有很多,從日本發展當中還能夠得到許多啟示,比如城鎮過密,農村過疏化問題等。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想要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在看過文章以後,可以聯絡自身情況,來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西方民主恥辱的濫觴:蘇格拉底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