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最終秦國消滅了東方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一個王朝秦朝。這也讓很多對戰國曆史瞭解不多的愛好者,誤以為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就已經國力強盛到了鯨吞六國的程度,這其實是一個誤解,而造成誤解的原因則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歷史教科書的原因。歷史教科書受限於篇幅,會大幅度地簡化歷史脈絡和事件,過於簡化的章節,就容易讓人誤解。一般歷史教科書在講戰國後期,大概就是商鞅變法、合縱抗秦、秦滅六國這些,而考點也不在這裡,考試命題往往集中在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這樣的章節安排,很容易就讓人產生了這樣一個印象: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就擁有了超強國力,完勝東方諸侯,所以諸侯要聯合起來一起抗秦,可還是被獨步天下的軍事強國吊打,被傾國統一了天下。

其次,就是央視戰國紀錄片的影響。央視的戰國紀錄片為了烘托出秦國的強大,陷入了一個思維模式的錯誤。就是秦國某一方面很強,那麼其他國家在這個領域必須要站在秦國的對立面,那麼諸侯必須在這個領域表現很差。為了套這個公式,就會得出很多啼笑皆非的結論。比如《復活的軍團》裡面,秦國的青銅武器很先進,於是開始誇獎秦國的青銅劍,然後得出了秦國的青銅武器要比諸侯的鐵器先進的結論。實際上,鐵器取代青銅器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不會因為秦國使用青銅武器就違背規律。再比如《楚國八百年》裡認為秦國用陰謀,那麼楚懷王就必須是一個天真幼稚“禮樂制度下的君王”,這與真實的經常使用陰謀的楚懷王形象相距甚遠,更與“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的形象完全不搭邊。

第三,商鞅變法確實是秦國變化的歷史節點,而且相對山東諸侯來說,秦國的變法確實更徹底。在三晉、齊、楚確實都有公族尾大不掉的情況,只有秦國實現了較為強大的君主集權。處於權力頂點的一是秦王,一是外籍客卿,而非本土宗室公族。可是這種徹底與集權,在當時並不會立刻轉化為國力,而且一旦出現秦王本身素質低下,或者外國客卿心懷二心,很容易造成萬劫不復的局面——比如呂不韋與嫪毐,如果他們的對手不是秦王政這等千古一帝,結局又會如何呢?

最後,現在很多的視角都是從秦國展開的,而忽略了其他諸侯在東方的爭奪。實際上,東方諸侯並沒有閒著,不是一直被秦國暴打,而是各有各的算盤。比如處於天下之中的魏國,就一直試圖重新整合昔日的晉國勢力。一直被人視為公族力量最頑固,殺死試圖改革吳起的楚國,反而是諸侯中第一個施行郡縣制的。

實際上,戰國是一段300年的歷史,是一個漫長而逐漸殘酷血腥的過程。這裡面即使是商鞅變法這種改變歷史的節點,也不宜過大誇張它的作用,因為改革變化不可能是在某一瞬間某一個孤立的時間點安插的。商鞅變法就被過分誇大了作用,甚至被一些人誤以為是從奴隸制社會轉變為封建制社會的節點,這更加謬誤了。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李靖率一萬騎兵大破突厥,一雪前恥,李世民卻大發雷霆:重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