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驃騎兵

摘要:二戰初期,德軍閃擊西歐大獲成功,將30多萬英法聯軍壓到了敦刻爾克彈丸之地,只需要一場突擊就可以全殲,但希特勒卻突然下令停止進攻,致使30多萬英法聯軍得以逃出生天,這是為什麼?

二戰初期,德軍閃擊西歐大獲成功,將30多萬英法聯軍壓到了敦刻爾克彈丸之地,只需要一場突擊就可以全殲,但希特勒卻突然下令停止進攻,致使30多萬英法聯軍得以逃出生天,這是為什麼?

敦刻爾克本是法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海邊小鎮。但在二戰中,由於英法聯軍在這裡進行了一次著名的撤退行動,使得這個小鎮,一時之間名聲大噪。在這次行動中,英法聯軍成功撤離了近34萬人,為盟軍儲存了寶貴的有生力量,這些部隊也是後來反攻歐洲的骨幹。

值得一提的是,本來德軍是完全有機會全殲這30多萬英法聯軍的。要知道,那麼多人,從一個小港撤退,必然非常忙亂。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德軍的坦克部隊距離敦刻爾克,還不到15公里,油門一開就到了。

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德國元首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裝甲部隊原地待命停止進攻的命令,放了英法聯軍一馬,這是怎麼回事呢?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作為波蘭盟友的英法兩國迅速回應,在9月3日就對德宣戰。不過,雖然宣戰了,但實際上卻並沒有採取相應的軍事行動,幾十萬大軍在西線“靜坐”,坐視波蘭覆滅。

英法兩國之所以按兵不動,一是希望透過波蘭,檢驗一番德國軍隊的實力;二是他們吃不準德國的意圖,畢竟德國是向東進攻,極有可能只是對蘇聯感興趣,而不想和西歐開戰。

因此,一向精明的兩個歐洲老大哥,便穩坐釣魚臺,只是派出小規模的部隊在法國邊境與德軍交交手,然後便安心看大戲。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英法兩國確實也沒有慌張的必要。英國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法國有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北面則有阿登山區作為天然屏障,再加上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又是割地又是賠款的,才短短20年,怎麼可能翻得起什麼風浪?

不過,英法兩國這次卻打錯了算盤。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波蘭,被德軍的閃擊戰迅速擊敗。最要命的是,德國並沒有繼續東進的想法,而是調轉槍頭,氣勢洶洶地撲向了西線。

出人意料的是,所向披靡的德軍,並沒有選擇強攻馬奇諾防線,他們在佔領了比利時、荷蘭等地後,直接繞開了馬奇諾防線,穿越阿登森林,直接衝入了法國的腹地。由於德國的閃擊太過突然猛烈,再加上法國呆板保守的戰略思想,英法聯軍的整個戰防線幾乎在瞬間崩潰。

德軍一擊得手,並沒有滿足於眼前勝利,而是繼續向海岸快速推進,成功將40萬英法聯軍趕到了英吉利海峽岸邊,並切斷了他們與法國南部法軍的聯絡。

如此一來,英法聯軍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一是全力突圍,爭取與南部的法軍取得聯絡;二是從海上撤退,退往英國再從長計議。

但是在士氣正盛的德軍面前,這兩條路都不容易,很可能還沒來得及撤退,就被德軍強大的裝甲部隊一口吃掉。這樣一來,不僅法國基本完蛋,甚至連英國也會元氣大傷,整個歐洲就再沒有人能阻止德國了。

但敦刻爾克只是一個小港,碼頭設施都很簡陋,30多萬部隊撤退絕非易事。如果還要同時抗擊德軍的猛攻,那就更困難了。就在英法聯軍還在苦苦思考對策時,德軍裝甲部隊卻突然接到希特勒停止進攻的命令,來了個急剎車。英法聯軍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動用了所有能調動的船隻,成功完成了敦刻爾克人撤退的奇蹟。

那麼,明明勝利就在眼前,為什麼希特勒要下令德軍停止進攻呢?

原來,德軍從5月10日發起對西歐的進攻以後,雖然僅僅只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就從歐洲中部殺到了歐洲最西面的大海邊。縱然“兵貴神速”,但對於德軍裝甲部隊來說,閃擊戰的推進速度固然迅速,但配合作戰步兵部隊,早已經被遠遠地甩在了身後。一旦困獸之鬥的英法聯軍拼死反擊,沒有步兵配合支援的裝甲部隊很可能損失慘重,這是德國人不願見到的。

而且敦刻爾克地區遍佈沼澤地,也不適合裝甲部隊行動。作為統帥,打仗畢竟還是要顧及全域性,除了敦刻爾克地區的英法聯軍外,其餘地區依舊存在著大量法軍部隊,假如強行推進,只會增加無謂的損失。

還有一點是經常被人忽略的,就是敦刻爾克是瀕海地區,別忘了,在海面上就有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艇,即便忌憚德國空軍的空中威脅,不派戰列艦巡洋艦,單單派驅逐艦就足夠了,驅逐艦的127毫米主炮,對於坦克來說絕對是滅頂之災。德軍裝甲部隊真要一路攻到海邊,英軍就是出動幾艘驅逐艦進行艦炮支援,也夠德軍喝一壺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希特勒非常清楚,要想征服世界,必須儘量避免兩線作戰。在德國的戰略計劃中,蘇聯是必須要拿下的大敵,而想要拿下蘇聯,就絕對不能有後顧之憂,在蘇聯交戰時必須儘量避免和英國作戰。最好的辦法,就是迫使英國投降或者與英國談和。

由於英國本土有英吉利海峽和歐洲大陸阻隔,再加上英國皇家海軍實力遠遠超過德國海軍,德軍想要在英國本土登陸將會是非常困難的。那麼既然征服英國這麼困難,還不如把英國變成自己的盟友,畢竟蘇聯的崛起,以及美國在海外的擴張,都對英國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這點上,德國和英國還是有共同利益的。

因此,希特勒才會以停火的方式,表示與英國談和的誠意。只不過他沒想到,英法聯軍竟然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將30多安部隊全部撤到了英國。最終,德國還是無法避免兩線作戰的麻煩,直到戰敗。

1940年5月,英法“靜坐”出賣了波蘭之後,沒能等到納粹德國繼續東進,向蘇聯開戰,德軍反而是掉頭向西,繞開法國苦心經營,但到底也沒派多大用處的馬奇諾防線,從阿登森林中殺將出來,一路如入無人之境,所向披靡,到了20日,30多萬英法聯軍已經被圍困在敦刻爾克小鎮的海灘上,這個時候就是坐以待斃的狀態。後世一直認為希特勒做了個愚蠢的決定,命令德軍停止進攻。以至於放走敦刻爾克的英國軍隊,使其成為後來進行反擊的骨幹力量。這都是些廢話,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從頭到尾英國陸軍就沒有起過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就算是到1944年諾曼底登陸之後,重新登上歐洲大陸的美英聯軍,同樣在阿登地區被從東線退下來的德國殘兵敗將痛擊,這麼一支坦克部隊,在突擊中沒油都不停下來的德軍,就又讓英軍屁滾尿流了一次,是靠巴頓的部隊迅速轉向,向德軍發起反擊,這才力挽狂瀾。雖然說勝利者說什麼都可以,但是我是對敦刻爾克逃出去的軍隊是什麼反擊骨幹嗤之以鼻的,這就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上德國軍隊沒能及時對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展開進攻,其實也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失誤,也沒有特別的理由,當時別說德國,英國自己都覺得這支部隊已經是甕中之鱉,在劫難逃了,自己已經無法挽救,所以才向民眾發出救救自己子弟兵的號召,一個國家要求平民去救軍隊,這已經被逼成什麼樣了?不得不說,英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深藏著的底蘊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出乎意料,這裡有兩個亮點值得表揚,其一是英國民間的軟硬實力非常了得,英國佬骨血裡帶著的海盜基因就沒斷絕過,這種時刻,從英倫三島蜂擁而出的無數小船,據說有個英國老頭把自己的皮划艇都拿出來,就那麼幾天,橫渡了三次英吉利海峽,救回來十四個英國士兵!

另一個原因是敦刻爾克的英國軍隊,在這種近乎絕望的時刻,總體上還是保持了起碼的紀律,我覺得這才是挽救了他們自己的關鍵!喜歡軍事,讀過各類軍史的人都應該知道,無論古今中外的戰例裡,圍三闕一、圍城必闕這種針對人性弱點的戰術有多麼可怕,韓信當年玩背水一戰時,趙軍要是在他背後河裡放幾條船過來,歷史就得改寫了!但是在敦刻爾克的英軍,幾天內被各種奇奇怪怪的交通工具接走30多萬人,說明這支已經陷於決定的英軍,依然保持了相當高的紀律,沒有大規模爭相逃命,以致影響救援。當然,一直戰鬥到最後的法軍斷後部隊肯定也是做出了巨大貢獻,正是他們的拼死抵抗,阻滯了德軍的進攻,有力保障了海灘安全,讓這場撤退成為可能。

還要感謝英吉利海峽的大霧,跟當年突然出來掩護英國人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一樣,這次也是突然出現,掩護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使得德國空軍無法大舉出動,不然就算德軍裝甲部隊止步不前,單是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也足以給英法聯軍造成巨大損失。

所以,敦刻爾克撤退的成功,之所以被稱為奇蹟,說明真是出乎雙方預料的事情。德國方面當時以坦克集團突擊的先進戰術,也過於成功,出乎德國人自己預料的順利,把英法聯軍圍到敦刻爾克時,才發現衝的過猛,以至本該跟隨掩護的步兵部隊沒有跟上來,同時這種坦克狂飆突進也是最耗油的,這時面對敦刻爾克泥濘的海灘,面對英法聯軍這條死魚,德國人既然已經佔據絕對優勢,那麼考慮到還有法國南部的法軍,更遠的還要進攻蘇聯。德國上上下下都不願意為打一條已經奄奄一息的死狗而損失寶貴的裝甲部隊!

於是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德跟希特勒溝通,覺得沒必要再花費更多的犧牲來收拾英法聯軍,可以讓前線裝甲叢集暫時休整,等步兵部隊跟上來後,重新組織攻勢更為有利,以當時德國軍隊雖然佔盡優勢,卻也已經損失一半的坦克的狀況來說,這麼決定也說不上是如何嚴重的錯誤。

至於最近還有一種觀點,說是東線的蘇軍進入戒備狀態,希特勒是為防備蘇軍而停止進攻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言下之意就是蘇聯救了敦刻爾克的30多萬英法聯軍。

這就實在有點太胡扯了,從蘇聯的角度來說,讓德軍消滅英法聯軍,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才是最明智的上策。就是想要乘機從背後捅德國一刀,也會多等幾天,讓德軍和海灘上的英法聯軍殺得天昏地暗之時再動手,完全沒有理由這邊還沒開打,就急著要擺出進攻德軍的樣子。蘇聯又不是英法的盟友,至少在1940年5月,雙方也和敵人差不多。

從德國方面來說,這個時候,肯定還是眼前的英法聯軍是首要對手,蘇聯還是一同瓜分波蘭的準盟友。即便蘇聯有點小動作,也不可能就放過英法聯軍一馬。且不說蘇聯當時既沒有動機,也沒有精力——正忙著消化剛佔領的波蘭東部,根本不可能主動進攻德國。退一萬步說,就算蘇聯打過來了,也要先解決了眼前這30多萬英法聯軍再回過頭去對付蘇軍。兩線作戰可是兵家大忌,任何一個統帥,都是先解決了一頭,再回過頭去對付另一個,不可能扔下唾手可得的勝利,留下一個後患,先去對付另一頭,那才叫愚蠢呢。何況,東線還有波蘭作為緩衝,蘇軍不可能一下就打到德國,而敦刻爾克,最多隻要幾天就可以搞定,然後再揮師向東,完全也來得及。

事實上,蘇軍在1940年5月根本沒有進攻德國的打算,根據蘇聯解體之後公佈的檔案,最早一份進攻度過的預案都是要到一年後的1941年5月才由朱可夫主持制訂。所以,這個時候所謂蘇軍進入戒備,以及兵力調動,要麼就是子虛烏有,要麼就是正常的調整部署。真要進攻德軍,這麼大的動作,不可能瞞過德國的情報機關。就連1941年6月的巴巴羅薩行動,強調進攻突然性的德軍,作戰計劃照樣被蘇軍情報機關獲悉,只是斯大林直到最後一刻才相信。何況,德軍在東線還有16個師,儘管兵力不多,稍微抵抗一下,遲滯一下蘇軍推進,總還是做得到的。足以為西線徹底解決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爭取時間。

所以,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完全是出於德國自身的考慮,和蘇聯根本沒半毛錢關係。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戰爭大廚,獨臂工匠,拳王!”二戰時美軍罕見的黑人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