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01

金之俊,江蘇蘇州人,原為明朝兵部右侍郎。

李自成攻佔北京後,金之俊被起義軍抓住,叫他投降他不幹,受了一頓手指被夾等酷刑後才降,清軍入關後又降清,仍任兵部右侍郎,很快升為內院大臣,拜大學士。

順治時期,金之俊屢以衰老乞休,康熙元年才如願。

金之俊為滿清效力,前後達十八年之久,滿清開國方略,鹹出其手,時人諷刺他“從明從賊又從清,三朝元老大忠臣”。

據說他投降那陣,先派人跟多爾袞談條件,對多爾袞說他有十事,多爾袞都依他他才降,不然他死也不降。

金之俊所謂的“十事”,亦即著名的“十從十不從”: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官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

多爾袞覺得,這“十從十不從”對滿清的統治,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全都答應下來,金之俊於是降清,得以參機密。

又據說,當時的定製,比如“凡旗人不得經營商業,王公不得私離京城,宦官出宮者斬”等等,都是金之俊出的主意。

因為降清後積極為滿清出謀劃策,金之俊這個漢人,被稱為“明亡後最讓人唾棄的漢奸”,滿清統治者,對他的忠誠也沒有絲毫懷疑。

直到乾隆才“悟其詐”,於是“大恨之”,本想改革,可是他出的那些主意,已經成了祖制,不敢動了。

乾隆氣不過,就叫史官把他列入《貳臣傳》,藉以洩憤。

後弘曆始悟其詐,大恨之。欲盡改革,又以其皆祖制,不敢動。乃廁其名於《貳臣傳》,以洩憤焉。

是非任人評說,但大丈夫做事,須無愧於心!

錢謙益

02

順治二年,平定中原後,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江南,顧炎武等明朝著名移民早早逃了,或者躲起來了。

禮部尚書錢謙益不但沒逃沒躲,還出城迎接多鐸,奉表而降,滿清讓他管秘書院事,充修明史副總裁。

在北京沒幹多久,錢謙益就以生病為由請假,獲得批准後,火燒屁股一般回了老家。

錢謙益的動作有點反常,引起了順治的懷疑,順治令當地巡撫、巡按弄清楚他到底有沒有病。

過了一年,鳳陽巡撫陳之龍,在通州法寶寺把黃毓祺(抗清義士)抓了,搜出印信和詩詞,說他反清復明。

在陳之龍的上奏中,還有“錢謙益曾留宿黃毓祺,且助盜招兵”等語,意思是錢謙益系反賊同黨。

順治命馬國柱(江南、江西、 河南三個行省總督)把錢謙益抓來審問,錢謙益力辨其誣——我特麼都已經七十歲了,走一步都要靠人扶持,哪裡還敢有別的念頭,說我反清復明,簡直是開國際玩笑!

加上黃毓祺病死獄中之前,極力否認與其相識,馬國柱具疏解之,錢謙益才被放了。

回到家鄉,錢謙益把之前所著《初學集》、《有學集》等刊印行世,其中包括大量痛斥滿清的詩文,很多詩文堪稱“大逆不道”,比如:“顧影不須嗟短鬢,黃花猶識晉衣冠”、“髮短心長笑鏡絲,摩挲皤腹帽簷垂。不知人世衣冠異,只道科頭岸接籬”、“夢得朱囑書,旁行寫複復。不辨科斗文,神官為我讀”,等等等等。

錢謙益以痛斥滿清詩文刊入書中,大概是為了藉此掩其失節之羞,但人們卻不買賬——既知失節可羞,當初為何要降清?

進退失據,實在不是君子作為,這大概是後來乾隆刪禁其書,並把他列入《貳臣傳》的原因吧。

雖然,謙益以痛斥滿清之詞刊入集中,蓋欲藉此以掩其失節之羞也。既知失節之可羞,當初何不自高其節,乃至首先降清耶?進退無據,君子病之。厥後弘曆既毀其版,禁其書,且竄其名於《貳臣傳》雲。

知錯即改,善莫大焉,但在民族大義上,是沒有什麼“知錯即改”的,一旦犯錯,就會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

洪承疇

03

明朝大臣洪承疇降清,以福臨之母博爾濟吉特氏勸誘之功居多,這也是皇太極把她立為皇后、對她兒子福臨另眼相看的主要原因。

皇太極死後,福臨成為皇位繼承人(順治皇帝),一切政事,都交給叔叔多爾袞處理。

能與博爾濟吉特氏功勞相當的,只有多爾袞,因為他率軍入關、趕走李自成、佔了北京後,派人接來了福臨,讓他成了中原之王。

然而,雖然福臨是皇帝,多爾袞只是攝政王,但朝廷內外上下,都知有多爾袞,而不知有福臨。

多爾袞因而更加驕橫跋扈,隨便出入宮禁,視嫂嫂如自己的女人,視侄兒如自己的兒子。

福臨年幼無知,嫂子正當盛年,又是孤零零一個人,覺得多爾袞本來可以奪走帝位,但他沒有那麼幹,而是把帝位“讓”給了她兒子,她必須以身相許才能報答,便與多爾袞私通。

於是,便有了傳於朝野上下的俗語: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

“清朝沒有乾淨人”這話,也是那時候誕生的。

沒多久,多爾袞又謀殺了皇太極長子豪格,奪其妻為妃。

那可是他的侄兒媳婦啊!

好在惡有惡報,多爾袞終因宣淫致疾,死於塞外狩獵途中,年僅三十九歲。

多爾袞死後第二年,福臨親政,十四歲的他懂事了,聞而恥之,以多爾袞謀反為藉口,宣佈其十四條大罪,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

逾年,福臨親政,年已十四,稍知人事,聞而恥之。乃託以謀叛,追削其封。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活著還不了,死了也跑不脫!

04

皇太極一死,有人就想擁立多爾袞為帝,“以弟承兄”嘛。

多爾袞畫像

多爾袞畫像

多爾袞也動過心,但當他上朝前穿上冠袍,站在鏡子面前一照,覺得自己不像那麼回事,就把那把龍椅,讓給了侄兒福臨,且帶頭下拜。

大臣們見他首先“認命”,也跟著他下拜,“福臨之位於是定”。

多爾袞入關後,仍不以帝位自居,派人把福臨迎到北京當老大,滿朝文武都認為福臨欠多爾袞太多,都在替他想報答的辦法。

實際上,這是多爾袞自導自演的一場把戲,是他和明朝叛臣范文程密謀好的,范文程在朝上提出來,也是受了多爾袞的指使。

范文程是這樣說的:攝政王(指多爾袞)功高望重,但卻謙虛得很,我皇想報答他的大恩大德,卻不曉得如何報答,雖然攝政王是皇上叔父,但今天這件事,與父傳子木有區別,攝政王既然把皇上當作兒子,皇上也應該把攝政王當作父親,大家說要不要得啊?

當然可以,文武大臣怎麼可能有人反對,再說了,你們家那點破事,與俺們有個屁相干!

范文程又趁熱打鐵地提出,攝政王剛死了老婆,皇太后寡居無偶,乾脆,他們兩個住到一起算了,眾人自然又是一個“可”。

既然可以,那就叫史官記下來吧。

於是滿洲史臣,乃大書特書於策曰:“皇太后下嫁攝政王,群臣上賀表。”

緊接著又昭告天下,大致為:

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日,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養,乃能養口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分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后頗願紓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預辦。

“叔偷嫂”這件滿清史上最大的醜聞,就這樣被以“光彩”的方式記錄了下來,直到乾隆朝的大學士紀昀紀曉嵐見了,才覺得如此丟臉的事情,怎麼可以這樣,簡直是放大其醜嘛,於是請乾隆命人從史書上刪掉。

紀曉嵐的目的,是讓人逐漸將這件醜事遺忘,最後徹底消失於歷史長河,可是他的目的,終究未能達到。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很多醜事,只會越遮越醜。

05

順治的皇后,是科爾沁部親王吳克善之女、孝莊皇后侄女,順治八年冊立的,但是沒多久,順治就把她廢了。

福臨對這個皇后有無感情,咱們不得而知,但可以明確的是,他廢掉這個皇后,是恨屋及烏的結果,原因是這個皇后,是多爾袞按滿洲舊例,為他一手包辦的。

當初福臨還小,啥都不懂,直到親政後,瞭解了多爾袞的所作所為,便深以這個叔叔為恥,哪怕他已經去見了閻王,也要和他算賬,不但追奪了給他的一切封典,還毀了他的墓,掘了他的屍。

然後,自然而然地又遷怒於吳克善之女,謂其為多爾袞之親也,不欲納。

但吳克善不管那麼多,徑直送來,福臨不得已才收下,心裡卻始終不痛快,合巹之夕,交杯酒一喝,就各睡各的,將其打入冷宮達三年之久,三年後,終於找個失德的藉口,把她廢了。

沒想到,順治的廢后之舉,頓時引發軒然大波,詔下之日,舉朝震駭。

首先跳出來的,是大學士馮銓等人,他們上疏說,前代如漢光武、宋仁宗、明宣宗,皆稱賢主,便以廢后一節,終為盛德之累,望皇上深思詳慮,慎重舉動,萬世瞻仰,將在今日。

福臨看了上疏,替自己辯解說,朕廢的是無能之人,你們這些人簡直是無事生非、小題大做,著嚴飭!

這邊葫蘆還沒按下去,那邊瓢又浮起來了,禮部儀制司員外郎孔允樾等人也來上疏:

臣考往古,如漢之馬後,唐之長孫後,敦樸儉素,皆能養和平之福。至於呂后、武后,非不聰明穎利,然傾危社稷,終作亂階。今皇后不以才能表著,自是天姿篤厚,亦何害為中宮,而乃議變易耶?

接下來更熱鬧,繼起而爭之者,包括御史宗敦一等十四人入奏,順治皆不聽,哪怕滿族親王濟爾哈朗等人一窩蜂將他圍攻,也未能讓他動搖分毫,毅然決然地把這個皇后,廢了。

直到五年後,福臨才意識到廢后不對,令人恢復了皇后位號等。

越五年,福臨旋悟廢后之非,仍令將皇后位號及冊寶等,悉如舊。

固執己見,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是任性,但對一個君王來說,就是專制。

06

滿清入關之初,所有習俗,沿襲的都是滿洲的傳統,是從關外帶進來的,有的雖然在漢人看來有點過分,但還不至於太過分,尚不足責。

直到康熙皇帝。

康熙畫像

康熙畫像

康熙,也就是所謂的“聖祖仁皇帝”,可他納姑為妃之事,不但不聖,還讓人覺得很齷齪、只有畜生才幹得出來。

皇太極有一女,順治皇帝福臨之妹,康熙的姑姑,福臨到五臺山出家時,她還不到出嫁的年齡。

玄燁繼位成為康熙皇帝時,他這個姑姑到了出嫁年齡,可他卻不讓她出嫁。

這小子想幹啥,不讓姑姑出嫁,是想留給自己嗎?

一位大臣覺得有點不對頭,請康熙讓姑姑出嫁,康熙卻說,嫁個錘子,朕已納她為妃了!

臣下有請之者,玄燁曰:“曷言乎嫁,朕已納為妃媵矣。”

那位大臣大吃一驚,皇上您這樣是不行的哦,這是違背倫常的哦,宮闈之內,王化所基,更應該做個榜樣哦,公主乃皇上長輩,是您的同姓之姑,您不能娶同姓之姑為妃…

康熙說你懂個球,難道朕不曉得同姓不婚,但所謂的同姓不婚,指的是母親與姊妹以及自己所生之子女,可是我姑姑,既不是我母親,也不是我女兒,更不是我的同胞姊妹,我納她為妃,有啥子關係!

一番大道理之後,康熙贏了,但與其說他贏的是道理,不如說贏的是權力。

權力,才是最硬的道理。

07

雍正到底改沒改康熙的遺詔?

傳說雍正是改了他爹康熙的遺詔,才當上皇帝的。

說什麼康熙的遺詔本來是“傳位十四皇子”,雍正把“十”改為“於”,就成了“傳位於四皇子”——他是老四。

這個傳說不值一駁,因為當時使用的不是現在的簡化字,把“十”改為“於(於)”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傳說不成立。

但據《滿清外史》,康熙的遺詔確實被雍正篡改了。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想去南苑行獵,不料得了病,只好回到暢春園。

誰知一病不起,眼看就要哦豁,趕緊手書遺詔:朕十四皇子,即纘承大統。

這個十四皇子,也就是愛新覺羅·胤禵(又叫胤禎,後來為了避胤禛諱,改為胤禵),其人賢明英毅,嘗統師西征,甚得西北人心,這也是康熙選中他繼位的原因。

康熙這個遺詔,卻為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偵得(雍正當皇帝之前就培植了很多特務,到處都是),早就想當大老闆的他,想把“十”改為“第”,於是不許兄弟們入內,他一個人到暢春園侍疾。

當時康熙已經昏迷,醒來後見胤禛(《滿清外史》誤為胤禎)一人在側,猛然想起什麼,趕緊叫老四把遺詔拿給他看,這才知道遺詔被其篡改了,頓時大怒,抓起枕頭朝他投去,不中。

胤禛趕緊跪地謝罪,沒多久就出去宣佈老爸哦豁了。

於是胤禛襲位,改元雍正。

登基後他特意交代下面,今後凡是宮中檔案,數目字必須大寫,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以後凡宮中文牘,遇數目字,飭必大寫,亦其挈矩之一端也。

他可不想同樣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

雍正畫像

雍正畫像

相比於改“十”為“於”(於)那個傳說,這個改“十”為“第”的傳說,顯然靠譜得多。

所謂數目字大寫,應該就是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寫成“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這種了。

據說,這種寫法,是明太宗朱元璋,為了預防官員貪汙發明的。

“博學多才”的康熙,應該知道這段歷史,卻在起草遺詔時“忘了”,大概是沒想到,人心竟然如此難測吧。

然而,即使能夠想到,又能怎麼樣呢,朱元璋一輩子都在與貪汙腐敗作鬥爭,為了治貪,可以說是絞盡了腦汁,包括髮明瞭這種無法篡改的大寫數目字,結果仍然收效甚微,整個明朝的歷史,都未擺脫“貪汙”二字。

只要人心不古,世上就不存在所謂的靈丹妙藥。

08

眾所周知,雍正是滿清最愛用特務的皇帝之一,他佈置的特務,可以說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比如雍正六年元宵節傍晚,內閣供事(書吏的一種)大多回家過節去了,只有富陽人藍某,一人獨留閣中值班。

一個人無聊,再說人們都在過節,他也應該表示表示,便坐在月下,對月獨酌。

剛舉起杯子,面前突然出現一偉丈夫,冠服甚是華麗。

藍某以為是內廷值宿的官員,急忙起身相應,請對方喝酒。

來人欣然就座,問藍某是什麼官,藍某說他不是官員,只不過是個書吏,收發文牘的。

那人問了他的姓名,又問共有多少同事,今天過節,其他同事都放假回家去了,為何他不回家過節。

藍某回答說,如果人人自便,單位萬一出點什麼事情,誰來負責?

“看來,你還是挺有責任心的一個人。”

來人讚許地點點頭,問他幹這個差事,有什麼好處,藍某憨厚地笑笑說,他希望將來差滿,能夠選一小官。

來人也笑了,問他“小官樂嗎”,藍某說,如果運氣好,得選廣東一河泊官,則大樂矣。

來人有點蒙逼,那麼多官職,為何唯獨當個河泊官可以“大樂”,藍某又憨厚地笑了笑說,那裡近海,舟楫往來比較多,多有饋送,可以撈點外快。

原來是這樣,那人笑著點了點頭,又喝了幾杯,然後告辭而去。

第二天,雍正視朝,問大臣們,廣東有河泊所官嗎,回答說有,雍正說,可以讓內閣供事藍某去補那個缺。

明日,胤禛視朝,問諸大臣曰:“廣東有河泊所官乎?”曰:“有。”曰:“可以內閣供事藍某補授是缺。”

大臣們雖然領旨而出,卻都很吃驚,還是一個太監,把頭天晚上發生的事情,悄悄告訴了他們,他們才恍然大悟。

當藍某得知事情經過,更是咋舌不已,原來他遇到的那個偉丈夫,竟然是大老闆的特務!

當然了,他更多的是慶幸,為這從天而降的好運,為自己的“夢想成真”。

好運氣,是可以用“責任心”換來的。

09

常州人楊瑞蓮,工篆、隸書,在老家鬱郁不得志,便來到京城,投靠親戚梁詩正。

梁詩正是雍正八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旋充《大清一統志》纂修官,雍正十二年選入上書房,乾隆初為南書房行走,遷戶部侍郎。

楊瑞蓮到京城不久,適逢朝廷開設西清古鑑館,有人便推薦他去做了個繕寫官。

所謂繕寫官,其實不過是個抄寫員。

大約半年後的八月十三,古鑑館裡其他人參加鄉試去了,只有楊瑞蓮沒去,獨自在館。

午後來了一個高個子,未戴冠帽,穿著白色夾衣,慢慢朝館裡走來,一副閒庭信步的樣子。

楊瑞蓮不知來者何人,禮貌地把他迎進來,請坐看茶。

那人問他,館中其他人都到哪裡去了,楊瑞蓮回答說都參加鄉試去了,又問他為什麼不去,他說恐內廷時有傳寫事件,故留此耳。

來人接著問他的姓名和籍貫等等,問得很詳細,楊瑞蓮回答得也很詳細。

問過這些,來人又叫他把他寫的字給他看,覺得他的字寫得不錯。

兩人正在擺龍門陣,忽然幾個太監循聲而至,楊瑞蓮這才知道是乾隆,“嚇”得急忙伏地叩頭,乾隆笑著點頭而去。

第二天,乾隆對梁詩正說,你那個親戚,就是那個楊某,為人很誠實嘛,篆、隸也都不錯,未能參加考試,太可惜了,賞他一個舉人吧。

梁詩正先是一愣,很快反應過來,急忙頓首表示感謝。

沒想到,當上縣令沒多久,楊瑞蓮就因得罪了一個上司而遭彈劾。

乾隆說,原來是楊瑞蓮啊,這個人很誠實,我太瞭解他了,他有啥好參的,不準!

乾隆說完,將參劾他的奏本扔了回去。

弘曆曰:“楊瑞蓮誠實人,予所深知,所參不準。”以原奏擲還。

如果說苦難是一筆財富,但需要經營才會增值的話,那麼誠實這筆財富,不需刻意經營,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

1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加勒比海明珠,細說海地沒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