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說海地衰落,首先要搞明白的一個原因,就是海地作為殖民地的時候為什麼富裕?
因為熱帶經濟作物出口而導致的富裕,整個18世紀的時候,海地種植糖業產量超過英屬加勒比群島產糖量的總和,尤其是北美抗稅刁民獨立以後,更是刺激當地糖業進一步發展,巔峰時期就這半座島,佔據了法國殖民地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
等到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後,海地島也發生了黑人起義,一番眼花繚亂的大混戰後,前黑奴杜桑·盧維杜爾獲得了勝利,他先擊退了西班牙和英國的干涉軍,又幹挺了本地白人與穆拉託人(黑白混血,這群人不願意屈服於一個黑奴的統治)。
杜桑·盧維杜爾是一個很清醒的人,他清楚的意識到海地的財富來自哪裡,所以他的經濟政策也圍繞這一點而展開。
雖然在名義上杜桑·盧維杜爾取消了奴隸制,但仍然保留事實上的奴隸制。
杜桑·盧維杜爾的經濟政策,就是圍繞復興種植園而展開的,保留種植園並將其歸還給原主,然後以不準遊手好閒為由,強迫前奴隸以僱傭勞動者的身份繼續滾進種植園工作,只是現在種植園收入中,一半需要上繳國庫,四分之一作為工資支付給勞工,經營者只能得到剩下的四分之一。
然而杜桑·盧維杜爾的統治沒能持續多久,就被拿破崙派遣的遠征軍給摧毀,但最終海地依靠黃熱病的幫助,仍然取得了獨立。
徹底獨立後的海地統治者叫德蘭薩,他繼承了杜桑·盧維杜爾對種植園的政策,甚至因為白人大量逃亡的緣故而更進一步,大規模將種植園國有化,僅兩年內大概就有三分之二到十分之九的土地已經掌握在海地國家手中。
德蘭薩因為其禁止種植園的勞作者離開工作地的禁令不得人心,畢竟這樣一來那些勞工與過去被束縛的奴隸沒什麼區別,於是他在1806年被刺殺,死後屍體被民眾撕成碎片扔到街上。
在德蘭薩死後,只有半個島嶼的國家海地就再次分裂,北邊黑人以亨利·克里斯托弗將軍為首建立了海地王國,南邊被釋放的奴隸以穆拉託人佩蒂翁為首建立了海地共和國,這兩個國家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也給我的論證提供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北方王國統治者克里斯托弗繼續了杜桑·盧維杜爾和德蘭薩的政策,保留種植園經濟並將勞工繼續當做奴隸束縛在裡面,但他也對此進行了一定的修改,種植園不再是國有經濟,而被出售給他的效忠者,他的效忠者能得到一半的收入,剩下一半分別進入國庫與作為工資支付,並且為了督促實際上仍然是奴隸的勞工努力工作,讓他們不“遊手好閒”,克里斯托弗甚至命令軍隊在種植園當中監督。
靠著這樣殘酷血腥的手段,克里斯托弗成功讓當地種植園大體保持了過去的生產水平,日後克里斯托弗被推翻時,他的金庫內擁有1.5億金法郎的鉅額存款。
南方共和國統治者佩蒂翁則走了不一樣的道路——土地改革,他將曾經被德蘭薩沒收的國有土地出售給私人,不再派軍隊監督而任憑私人自由耕種自己想耕種的作物。
這麼一來的結果就是,曾經海地殖民地賴以生存的經濟在共和國內部迅速崩塌,熱帶種植作物是十分艱苦的工作,小土地所有者沒有足夠力量也不願意去繼續耕種,一但他們獲得了足夠自給自足的土地,他們就會只種植糧食作物而不繼續出口。
這種行為導致了極其可怕的經濟後果,以蔗糖產量為例,都不用去和殖民地時期對比,僅杜桑·盧維杜爾時期年產量是6千萬磅,1818年佩蒂翁去世前已經暴跌到不足200萬磅,靛藍這種勞動密集型作物則直接停止種植,棉花產量下跌到可憐的5%,處境最好的是相對不那麼辛苦的咖啡種植業,但也下降了三分之一的水平。要知道海地殖民地時期之所以如此富裕,都是因為熱帶種植經濟出口所導致的,現在這些產業都面臨著崩塌,自然海地經濟也開始瀑布式的下降。
海地統一後布瓦耶繼續了佩蒂翁的政策,在北面也進行土地分配,結果導致北面經濟也和南邊一樣開始嘩嘩往下掉,以上就是海地從加勒比海明珠隕落的原因。
轉自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