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曾經聯軍百萬,戰必勝、攻必取的大將軍,沒有馬革裹屍、戰死沙場;最終,卻在一間幽暗的密室裡,被幾個手持竹杆的婦人捅死。
這樣的反差,這樣的結局,任誰都會心生悲憫!任誰都會由衷感嘆:兵仙死的實在是太窩囊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作為“謀戰派”的代表,向來以智謀著稱的韓信,為什麼會輕易地栽在了呂后手中?到底是因為兵仙大意了,沒有閃(陰溝裡翻船)?還是因為韓信本身的權謀之術就不及呂后呢?
所謂,任何“關公戰秦瓊”式的比較都是耍流氓!
很顯然,如果我們以韓信在戰場上的表現和呂后在治國上的表現作比較,肯定是既滑稽又可笑的!所以,本文也就不再羅列韓、呂二人的種種戰績,來做各種無厘頭的分析比對了。
今天,我們就以歷史上,韓信與呂后唯一的一次交鋒(“韓信被誅”事件),來看一看:兵仙之所以會敗於呂后,到底是陰溝裡翻船?還是他的水平不行?
關於韓信之死,史書是這麼記載的: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
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
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我們都知道,呂后誅殺韓信的理由是,韓信與陳郗密謀造反。所以,史書上對於這一事件的記載,也是從陳郗謀反開始入手的。
也許是無將可用,也許是害怕兵權旁落,在項羽自刎、韓信被擒之後,大漢帝國一旦出現諸侯叛亂,劉邦都會親自上陣,抖顯龍威。
這一次也不例外,聽聞陳郗謀反,漢高祖劉邦不顧老邁的身軀,再一次御駕親征了。
劉邦雖然不會再給戰無不勝的韓信以軍權,但是帶上他做個隨軍參謀,也是不錯的選擇。
可是,韓信卻稱病,不去。
那麼,韓信為什麼不去呢?
原來他早就和陳郗密謀好了,裡應外合顛覆大漢政權。
在一切準備就緒的情況下,韓信的“後院著火了”——他的一個家丁犯了事,被韓信逮住了,要處死;這時候,這個家丁的弟弟為了救哥哥,就將韓信要謀反的秘密告訴了呂后;於是,才有了最後的韓信被誅一事。
不知道,大家在看這一段史實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韓信為什麼要在謀反的關鍵階段“節外生枝”,去殺一個舍人?
第二、韓信要謀反這麼隱秘的事情,舍人的弟弟是怎麼知道的?
第三、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舍人的弟弟是一個平頭百姓,他是如何進入皇宮大內, 將韓信要謀反的傳遞給呂后的?
這個舍人,不是別人,而是呂后或者劉邦安插在韓信府上的密探;所以,對於韓信的種種異動,他一直了然於胸;
在韓信將要舉事的關鍵時期,韓信發現了舍人的真實身份,本來是應該立刻殺掉的;可是如果當時殺掉,就非常有可能會打草驚蛇——害怕府中還有其他暗探,讓坐鎮皇宮的呂后察覺到異常;所以,韓信只能暫時將其關押起來。
而這個舍人,非常有可能早就和其弟弟約定好了:如果幾天不見自己,就是有危險;到那時,就要馬上和皇宮大內聯絡,報告事出有變。
這就奇了怪了!堂堂監國皇后,手握禁軍,竟然害怕一個毫無兵權的淮陰侯!
當然,我們可以理解為,兵仙韓信的造反準備非常充分,而且勢力非常龐大,所以手握兵馬的呂后才會有所忌憚!
但是,僅憑一個舍人(弟弟)的突然之舉,是不可能全盤掌握韓信的造反佈局的(韓信也不可能告訴他)!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掌握全部資訊的暗探告密,呂后是不可能知道韓信的造反勢力到底有多大的;那麼,她又怎麼會有“恐其黨不就”的顧慮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呂后在韓信府上有密探(大機率上就是那個舍人),她知道知悉了韓信所有的佈局,知道貿然出兵,勝算不大。
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長樂宮誅韓信的斬首行動!
這樣一說,是不是有點前後都連起來了的感覺?
而呂后在要收拾韓信時,先“拿住”蕭何的這一舉動,更是高明無比!
我們都知道,蕭何與韓信可以說是劉邦陣營裡的兩座高峰:他們一個位列相國,代表著所有文臣;一個曾經統帥三軍,是所有武將心中的“兵仙”。
在劉老大不在京師的情況下,兵仙韓信想要造反,作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最先應該考慮的問題是什麼?
和兵仙硬扛?你打得過人家嗎?!
而且,呂后及時“控制”蕭何的這一做法還有兩個好處:
第一,從楚漢爭雄開始,關中地區就一直是蕭何在經營,呂后在“恐其黨不就”的情況下,及時“統戰”蕭何,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實力,增加自己的獲勝機率;
第二、讓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的蕭何去實施誘捕計劃,更是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得成功;
不得不說,呂后的權謀手腕真是高明!
結語:
從暗探密佈、監視韓信的一舉一動,到“統戰”蕭何、將威脅降到最低,這個短短200多字的“呂后誅韓信”看起來毫無波瀾,實則充滿了權謀與心機!看來,兵仙並不是陰溝裡翻船,而是呂后權謀太過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