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只要稍微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三顧茅廬的故事,畢竟這是劉備與諸葛亮的“魚水”之情的開端,更是名聞天下的“隆中對”起源。

劉備是在袁紹與曹操進行官渡之戰時,南下投奔劉表進軍新野,也就是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三年劉表病死,也就是說劉備在荊州劉表那裡呆了大約7年的時間。

劉備這七年真是悄無聲息度過過的嗎?我看不見得。

《三國志·先主傳》說劉備一到新野,就開始收攏人心,使得“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至於陳壽所說的荊州豪傑留下姓名的有嗎?沒有,這估計也是為了顯示劉備才能與野心的託詞罷了。

主動投靠劉備的徐庶

在劉備初到新野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對劉備影響深遠的人物,這個人便是徐庶。在《諸葛亮傳》中,徐庶是在劉備進入新野後,便主動投靠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徐庶對劉備影響大,不是因為徐庶出了什麼錦囊妙計(至於演義中徐庶破了曹仁的八卦金鎖陣,畢竟是小說,當不得真),而是他推薦了諸葛亮。

劉備聽說了臥龍諸葛的名號,便對徐庶說:你把他帶來,讓我看看。徐庶則稱諸葛亮是大才,這樣的人主公你得親自去請。

這時候的劉備武將有關羽、張飛、趙雲,勉強算是夠用,畢竟他沒什麼地盤。文臣則有孫乾、簡雍、糜竺兄弟這些人,但人才誰會嫌多?

劉備之所以去拜請諸葛,關鍵還是徐庶這個人。若徐庶是個庸人,那麼無論徐庶怎麼吹捧諸葛亮,劉備也是不信的。

徐庶是庸人嗎?劉備所在的新野,可謂是荊州防曹的最前線,仗沒有少打。徐庶的治軍本領如何,很容易就能瞧出來。至於政治方面的才能,偌大的新野,還不夠徐庶證明自己的才能嗎?

正是徐庶本事不低,才讓劉備升起了好奇心:這個讓徐庶都佩服的人,究竟如何?

有人說,徐庶讓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是徐庶與諸葛商量好的一齣戲。我對此持反對意見。徐庶舉薦諸葛亮或許有抬高高自己身份的因素,但諸葛亮絕對沒有參與其中。

諸葛亮若是演戲肯定會把握個度,哪有真的讓對方三次上門的?不怕演砸了,劉備真的不來了?曹晉時期,君主玩禪讓,那是有劇本的,結局早就寫好了:舊皇禪讓,新皇登基。結局絕不會以君主“拒絕”而收場的。若諸葛亮在演戲,他真的就篤定劉備第三次會來?

諸葛亮與劉備的初次見面

在《諸葛亮傳》中,陳壽寫到諸葛亮常常“自比於管仲、樂毅”,這恐怕是諸葛亮的好友傳出來的,而不是諸葛亮自己說的。

朋友間開開玩笑,發發牢騷,抱怨一下自己才華卻不被人欣賞,這都是人之常情。但若你在街上逮住一個人就說:我的智商比愛因斯坦還高。那麼只有一個結果,被人當瘋子。

諸葛亮也不是個狂妄之人,自然不會自己見人就說。

事實上也是如此,諸葛亮的才能,不被荊州人認可,陳壽的原話是“時人莫之許也”。只有徐庶、石韜等好友認可諸葛亮的才能,這也有了徐庶對諸葛亮的舉薦。

《三國志》記載了諸葛亮與劉備的見面,有了舉世聞名的隆中對。但在裴松之註解的《三國志》中,提到了《魏略》記載的一件事,那就是諸葛亮對劉備是“毛遂自薦”。這兩出記載,貌似有了矛盾。

《三國志·諸葛亮傳》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魏略》裴松之注: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

其實這並不矛盾。劉備拜訪諸葛亮是在新野期間,而諸葛亮的“自薦”是劉備在樊城期間(這時候劉表已經快死了),中間至少隔了幾年的時間。

隆中在樊城以西(或者在南陽,隆中的具體地方不是本文探討的範圍),諸葛亮來見劉備肯定不會是“北行”。諸葛亮只能是從江陵來,這是劉備利用諸葛亮的身份,讓他前去打探劉表的情況,為將來做準備。至於諸葛亮的身份,我們下面會有解釋。

時間上有了解釋,三顧茅廬在前,《魏略》上的事情在後。但是經過《魏略》中諸葛亮見劉備之事後,劉備才開始重用諸葛亮。那麼劉備為何不是一開始便重用諸葛亮呢?

《魏略》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從其計,故眾遂強。

諸葛亮不被重用的原因:不顧身份,交淺而言深

我認為“隆中對”後,諸葛亮不被重用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嚇到了劉備。

無論“隆中對”諸葛亮提了幾條建議,最關鍵的一條便是奪取荊州。劉備拿下荊州才能東聯孫權,北抗曹操,西取益州。這戰略很好啊,我為何說把劉備嚇到了呢?這就得說一說諸葛亮的身份。

荊州士族蔡家的蔡諷有兩個女兒,小女兒是劉表的老婆,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蔡夫人。大女兒則嫁給了荊州的另一家大族黃氏的黃承彥。黃承彥的女兒便是諸葛亮的老婆黃月英。

劉表是諸葛亮的姨丈,這是實打實的親戚。

諸葛亮有兩個姐姐,大姐嫁給了蒯家蒯祺(蒯良的侄子),二姐嫁給了龐家的龐山民(龐德公的兒子)。

諸葛亮在荊州可謂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換句話說:諸葛亮既可以是劉表一系,又可以是荊州一系。

劉表對劉備可是十分防備的。劉備初次投靠,基本上就沒有進入荊州城,一直停留在新野一帶抵禦曹操。劉表始終是“疑其心,陰御之”。

荊州士族對劉備是如何反應,史書中沒有寫明。但從劉表死後,蔡家、蒯家直接投降曹操的做法看來,荊州士族是沒有考慮過劉備這個選項的。荊州士族對劉備的排擠、猜疑恐怕不會比劉表少。

注:劉備曾為了拉攏荊州士族,收劉封為義子。劉封是長沙劉氏的外甥,這個長沙劉氏盤踞荊州數百年。

劉備對於諸葛亮的隆中對,是既驚豔又恐懼:你諸葛亮這個劉表的外甥,來勸我謀取荊州,這是試探我劉備?

劉備先後投靠了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四方勢力,卻始終能存活,為什麼?就是因為劉備始終謹慎小心,不曾暴露過自己的野心與志向。

若當初在曹操麾下,劉備對曹操說:天下英雄,唯備與孟德爾!你猜曹操會不會殺掉劉備?

一個人有才能不怕,但一旦這個人有了野心,便會被各式各樣的君主堤防了。司馬懿若早早便有了野心,他能經歷四朝不倒?有能力的人,首先得能活下來才行。

劉備會對一個初次見面的人吐露心聲?真當劉備是新出社會的雛兒,第一次見面就推心置腹?

古語有云:交淺言深,君子所戒。你對一個不了解的人,不能深刻交談。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誰知道對方是究竟怎麼想?

我們以2000年的上帝視角,知道諸葛亮為了劉備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劉備知道嗎?哪怕諸葛亮只是一個普通人,劉備客居荊州,敢暴露吞併荊州的想法嗎?

若劉備順著諸葛亮的隆中對,吐出了自己匡扶天下的打算,結果諸葛亮轉身就告訴了劉表,劉備怎麼辦?

面對如此精彩的“隆中對”,劉備也只能用一個“善”字表示,既不同意,也不拒絕。

劉備對隆中對沒有想法嗎?那是不可能的。顛沛流離一生的劉備,最渴望的莫過於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了。諸葛亮的謀劃太符合劉備的想法了。但劉備不敢輕信諸葛亮,最起碼第一次見面不會信任諸葛亮。歷史上因信任而付出代價的人少嗎?

劉備又不想放棄諸葛亮這樣的大才,只好將其帶在身邊,給其一些能做的工作,看一看這個人究竟怎麼想的。

諸葛亮也同意跟著劉備出山,他是被劉備的真誠打動了,還是被劉備的人品折服了,我們不是諸葛亮,不可能知道原因了。

君臣真正的第一次交心

諸葛亮若選擇出仕,他的選擇項太多了,孫權、曹操、哪怕劉表都可以選擇。

諸葛誕(徵東大將軍)、諸葛瑾(大將軍)在魏、吳最後都做到了頂級高官,諸葛亮若去這兩方,再次也不會太差。但他選擇了這個亡命天涯的劉備,並用自己的一生報答了曾經的“三請”之恩。

《魏略》中記載的諸葛亮“北行自薦”於劉備,才是君臣第一次真正的交心。

《魏略》中記載劉備當著諸葛亮的面“結毦”,這已經說明了對劉備而已諸葛亮不是外人。否則哪有客人還在,主人卻去忙別的事情了。劉備這樣擁有雄心壯志的人會慢待人才?

這一次的交談,也是這對君臣的首次談心。經過了幾年的相處,諸葛亮通過自己的行動表示了“忠心”,劉備也逐漸真正地接納了諸葛亮。他們君臣之間的感情由此才慢慢上升,這才是陳壽所說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劉備向諸葛亮訴說了自己匡扶天下的志向,諸葛亮也表達了自己願意為劉備志向出謀劃策。

這時候估計有人會說了,劉備以賓客的身份對待諸葛亮,這是重用?

裴松之注《魏略》: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可不要小看這個賓客的身份,這是三國時期君主收留臣子的一種方式,魯肅、諸葛瑾投靠孫權的時候也不過是一個賓客。

​《三國志·吳主傳》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

劉備與諸葛亮,過程是曲折的,結果是美好的

“隆中對”後,劉備只是認可了諸葛亮的才能,而沒有收到他的忠心。

對於諸葛亮這樣“身份不明”的人才,既不能委以高位,萬一有二心則會對劉備勢力予以嚴重打擊,又不能輕易放過,若錯失如此人才,劉備恐怕也不會原諒自己。劉備只能小心地“考驗”與“試探”。

劉備第一次見面便對諸葛亮委以重任,那是對這對完美君臣的美化,但這情況是不符合現實的,就好比現實或許會有童話,但更多時候考驗的是人心。

還好這對君臣沒有辜負我們對美好的嚮往,最終沒有出現君臣相互猜忌、反目為仇的局面。

諸葛亮與劉備從相識到相知,最後君臣交心,互相扶持不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嗎?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楊六郎:雖有“澶淵之盟”,但唯有強大的武備才是維繫和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