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據是漢武帝的第一個兒子,衛子夫生下劉據之後,在主父偃的提議下,漢武帝順理成章地封衛子夫為皇后。劉據有一點被漢武帝嫌棄,那就是太過於仁厚,這個和劉邦嫌棄自己的嫡子劉盈的道理一樣。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愛之。及長,性仁恕溫謹,上嫌其材能少,不類己——《資治通鑑·漢紀·漢紀十四》
漢武帝雖然嫌棄他過於仁厚,但從沒有廢立之意。當他感覺到劉據的不安之時,他曾經對劉據的舅舅大將軍衛青說出苦衷:
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聞皇后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
這段話的核心觀點就是太子不是一個征伐天下之人,漢武帝作為父親必須交給孩子一個穩定的江山,也就是自己當武帝,讓孩子當文帝,一武一文的思路突顯漢武帝的用心良苦。這一份良苦用心在秦始皇身上也得到體現。他罰自己的兒子扶蘇去修長城,最後卻依據要傳位給扶蘇,想法和漢武帝一樣,一武平天下,一文守天下。
當劉據勸漢武帝不該如此征伐時,漢武帝說了一句: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樂乎!
就是苦的事情讓我做,剩下的天下由你守難道不好嗎?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因為劉據生性軟弱,漢武帝非常擔心他會受衛子夫的控制,在漢武帝晚年決定做一件事情——解決外戚。
在漢武帝之前西漢已經發生過呂后干政,誅殺諸劉。他必須要保證這種事情不會再次發生,他為了保證這個可能性不會被髮生,甚至在立劉弗陵為太子之後就找了一個藉口殺了他的母親。劉據的性格又和劉盈很像,衛子夫能力又很強。
為了西漢大局,他只能選擇犧牲衛子夫。當情份遇到權勢之時,一切都是虛幻的。
於是他重用酷吏,刻意放縱江充去衝擊衛家一系,這個代價是很慘烈的。因為江充的所作所為使得數萬人被殺,衛家更是慘烈。
衛子夫的長姐衛君孺和他的丈夫公孫賀,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等皆被誅殺,這只是剪除衛家的勢力,並沒有傷到根本,因為衛子夫還在皇后位置上。
所以漢武帝並沒有約束江充,反而繼續放縱,終於將火燒到劉據這裡。劉據不懂父親的苦心,他認為父親要殺他。
此時太子少傅石德怕自己牽連被殺,於是就鼓動劉據起兵,因為劉據已經很久沒有見到漢武帝,他甚至懷疑漢武帝已經去世。這樣的故事發生過,秦始皇就是如此。
劉據與衛子夫一合計就以誅殺亂臣的名義起兵,這樣事情就鬧大了。如果漢武帝真的死了,那倒沒事,問題是漢武帝還活著。
最後的結局是劉據死了,衛子夫也死了。
這火玩得太過了,顯然不是漢武帝希望的,因為在漢武帝心中劉據就是接班人。
當江充以為自己是大功一件時,正如劉據不懂漢武帝的心思一樣,江充也不懂漢武帝的佈局。
漢武帝見自己的兒子死了, 開始發洩怒火,一切和劉據之死有關的人都要承受漢武帝的怒火。
江充作為這件事件的執行者則被夷了三族,和江充聯手陷害劉據的蘇文被漢武帝燒死在橫橋上。馬通、商丘成、李壽、李廣利、劉屈氂等人滅族的滅族,自殺的自殺。
當然這是事後之事。
陷害劉據這幫勢力正得勢之時,田千秋一個不起眼的小官冒死向漢武帝上書替劉據喊冤。令人驚異的是田千秋不久之後火速提拔,後官至丞相。別人用了一生的努力才到這個高位,他一封書信就搞定了。
這實際上就是向世人宣告劉據無罪,同時漢武帝還築了一個“思子宮”以示懷念。
怪異的是什麼呢?
劉據依舊被稱為戾太子,甚至他的孫子劉病已繼位之後也不給他平反,這又是為什麼呢?
父親不給兒子平反,孫子不給爺爺平反,是什麼阻止兩位明君呢?
西漢只有四個人有廟號:漢高帝、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
父親是明君,孫子也是明君,偏偏無人給劉據平反,哪個環節出問題了?
劉據沒有辦法被平反的原因只有一個:起兵,對父用武是為不孝,西漢以“孝”治天下。
太子亦遣使者矯制赦長安中都官囚徒,命少傅石德及賓客張光等分將;使長安囚如侯持節髮長水及宣曲胡騎,皆以裝會——《資治通鑑·漢紀·漢紀十四》
這個先例不能開,如果給太子劉據平反,那等於預設造反有理了。這在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是不允許的。
你看看大唐的天下,因為李世民開了一個搶奪皇位的先例,結果大唐皇帝的傳遞很多都是經過血腥才坐上去的。
相反西漢的皇位傳遞還算是相對平穩。
正因為漢武帝不能給自己兒子平反,所以才會覺得怒火無處發洩,轉而將這一干人等全都弄死,甚至當時那個抓捕兵卒中第一個用腳踹開劉據房門的張富昌也不放過。
一句話凡和劉據之死有關的全部都用不同的藉口弄死了。
劉病已不能為自己的爺爺平反為了整個王朝的秩序,這個似乎還說得過去。事實上漢武帝不給自己的兒子平反還有一個原因。他立自己的幼子劉弗陵為太子,這孩子只有8歲。劉病已只比劉弗陵少3歲。
給劉據平反之後,必然要給劉病已一個說法,事實上漢武帝一直對劉病已是不理不睬,任其發展的模糊態度。因為國只可有一君,或許劉據不平反是最有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