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北魏早期走向漢化過程中,最著名的一個人物,歷經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更是南北朝第一軍事謀略家,對北魏的發展壯大,甚至是說一統北方,都可以算是居功至偉。就是這般在朝堂上屢建奇功的重臣,最後同樣死的屈辱
崔浩出身本就高貴,河北崔家世代都是高官顯貴,是有名的世家大族。無論當時的政權怎樣更替,崔家這樣的世家都是當權者拉攏的物件
崔浩更是年輕的時候,便有冀州神童的稱號,博聞強識,博學多才,各方面皆有涉略,乃是公認的全才。像他這樣的人,在那個時代,為官之路並不難
崔浩二十歲的時候,就成了著作郎,以一手漂亮的書法得到了道武帝拓跋珪的賞識。這一時期的道武帝已是晚年,國內貴族連續發生叛亂,三個堂兄都在反叛他
所以晚年的道武帝拓跋珪,喜怒無常,常服用一種叫寒食散的毒品,嗑藥之後,常常藉故殺人。很多人都躲著他,只有崔浩在身旁,鞍前馬後
不是崔浩不怕死,而是他自有能力在拓跋珪的手裡活下來。就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公元409年,拓跋珪兒子拓跋紹發動政變,拓跋珪身死
拓跋紹政變之後,以武力逼迫滿朝文武向他效忠,崔浩既不反對也不效忠,和父親一起在家裝病。沒多久,太子拓拔嗣,即明元帝發起反攻,登上了皇位
雖然崔浩在之前的政變中沒有明確表明立場,但是因為他對拓跋珪的忠誠,加之拓跋嗣是一個漢化較深的帝王,對於學問頗深的崔浩自是十分敬重
所以拓拔嗣即位後,仍然用崔浩,冊封他為博士祭酒,經常利用各種機會讓崔浩為自己講學,學問淵博的崔浩,也因此有了用武之地
不過崔浩可不僅僅只是講學,他更趁著講學的機會,向拓拔嗣進言自己的政策見解,勸說拓跋嗣休養生息、愛惜民力,不貿然發動戰爭
拓跋嗣也確實採用了他的政策,北魏統治區域內的政局因此穩定下來,哪怕歷經天災,也挺了過去
因為信任,所以對於崔浩的很多政見,拓跋嗣都是持贊同的態度,但是有一件事,他卻未聽從崔浩的建議,而也就是這一次,出了問題
當時的東晉,劉裕掌握大權,為建不世之功,發起了對北方後秦的進攻。後秦在北方是比較強大的一個政權,和北魏之間更是唇齒相依
後秦被攻擊後,便向北魏求救。當時北魏的邊境,還面臨著柔然這一強敵。那麼北上還是南下,自然就成了一個問題
若是南下救援,那柔然肯定不會放棄進攻北魏的機會,若是北上抗擊柔然,又怕唇亡齒寒,後秦被滅就輪到北魏。北魏朝廷猶豫不決
崔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隔岸觀火。在他看來若是救援很可能失敗,導致柔然南下入侵,若是北上,說不定劉裕會掉過頭來攻打北魏
所以北魏什麼事都不要做,只需借道給劉裕,讓他進入關中平原,無論劉裕和後秦誰勝誰負,必定元氣大傷,到時候北魏只需斷掉劉裕的歸路便可
這一次,儘管崔浩極盡主張,甚至說這是可以一勞永逸定南北的計策,但是拓拔嗣並沒有採用,覺得崔浩所說不切實際,答應了後秦的求救,發兵攻打劉裕
北魏的軍隊遭到劉裕的截殺,被劉裕的重灌弩和戰車打得潰不成軍,傷亡三萬人。柔然也乘機南下,擄掠北魏五萬多人口
北魏多年的積攢,就這一次賠光。最後還是崔浩提出堅壁清野、修築堡壘的建議,北魏才勉強得以儲存
這一次崔浩的建議雖然沒有采用,卻讓拓拔嗣更加信任他的才能,給了他另一個職務:太傅,也就是下一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燾的老師
這就意味著崔浩不僅是拓拔嗣信任的人,將來很可能還是拓跋燾的重臣。對於拓跋燾,崔浩也是耐心培養,為其講授了很多的兵法
公元423年,拓拔嗣去世,拓跋燾即位,常年休養生息的北魏,實力已經大大增加。而此時後秦亡國、夏朝衰落。可以一統北方的就只剩下北魏
在崔浩的建議下,拓跋燾率領北魏軍隊,先攻柔然,順而夏國。一直到公元439年,北方一統。而屢屢獻策的崔浩,三朝元老,在此時的聲望達到了頂點,榮寵無人能出其右
此時的北魏反對漢化改革的人依舊存在,拓跋燾是狠人,他們不敢反對,自然就將矛頭放在了受寵的崔浩身上
此時的崔浩已是晚年,對這個局勢倒有些看不清的感覺,甚至還不斷地加築雙方的仇恨。最關鍵的要數三件事了
第一便是滅佛,崔浩自己信教,覺得佛教寺院是國家經濟的累贅。然而當時佛教傳播甚廣,許多士大夫也是信徒。崔浩此舉不僅得罪了守舊貴族,就連那些和他同一戰線的漢族官員,也被他得罪了
第二件事便是按照南朝規矩區別士庶地位,主張將北方世家大族抬到和鮮卑貴族同等地位上,此舉自是得罪了大部分的鮮卑貴族
第三件也就是最直接的一件事,便是著名的修史事件。崔浩奉命修訂北魏國史,然而拓跋鮮卑早期是遊牧民族,非常落後,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修史便是將北魏的過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而且崔浩還建議用寒門和士族來區別身份,照這樣的話,原本正統的北魏一下子就成了世人眼中的蠻族。鮮卑貴族紛紛怒斥,這一次就連拓跋燾也翻臉了
凡是參與修史的,都被牽連,崔浩本人更是下獄,被株連九族
崔浩的死是極為屈辱的。公元405年,他被關在囚車裡押往法場。一路上鮮卑士兵更是不斷往他身上撒尿,以示唾棄
他的死,自然不是簡單地修史所致,而是北方士族和鮮卑貴族之間的矛盾下的犧牲品,是政治上平衡所必需的
一個功勳卓著的名臣,三朝元老,卻是這般踏上人生的歸途,令人無限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