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擁有縱橫一萬里的地理空間。在這悠久的時間和廣袤的空間裡,我們中國曾經有過很多的名稱,如果大概分類一下。第一類,是中國曆代統一王朝王朝的國號,這從夏商周一直到大明,大清。第二類是中國的自稱,比方說“中國”,“華夏”,“九州”這一類。第三類是外國人對我們的稱呼,比方說“China”,“Serice”。我們討論的主題,是中國名稱中間的第二類和第三類,也就是中國的自稱和中國的他稱。
那麼說起中國的自稱,首先映入我們腦海中間的當然就是“中國”。什麼是“中國”呢?我們不妨先聽一首流傳甚廣的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1944年內地原創音樂人高楓創作並且演唱了歌曲《大中國》,經過中央電視臺播出以後傳唱至今,這首歌的歌詞我們大家應該很熟悉,有一些跟我們討論的“中國”有密切的關係。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這《大中國》的歌詞是這樣唱的: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錯
家裡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
還有珠穆朗瑪峰兒,是最高山坡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錯
看那一條長城萬里,在雲中穿梭
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還遼闊
我們的大中國呀,好大的一個家
經過那個多少,那個風吹和雨打
我們的大中國呀,好大的一個家
永遠那個永遠,那個我要伴隨她
……
這是《大中國》的歌詞。我們來簡單地看一下,這個歌詞中間說到的長江,黃河,珠穆朗瑪峰,青藏高原,那是地理的中國。萬里長城風吹雨打,那是歷史的中國,兄弟姐妹都很多,當然這是民族的中國。這樣的中國是什麼樣的中國呢?歌詞裡面說道“是我們好大的家,是我們終生伴隨,永遠祝福的家”,而這個家的名字就叫“中國”。今天“中國”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國號的正式簡稱,是一個無時無刻不存在我們身邊,普通到我們都不太會去特別關注的一個名詞。因為我們用的太多了,我們反而不去計較這個名詞背後到底是什麼。
那麼在歷史上,從夏商周一直到大元,大明,大清,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並不叫中國。也就是說在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並且以“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正式簡稱之前,“中國”只是我們國家一個非正式的名稱。然而,儘管“中國”只是一個非正式的名稱,但卻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使用廣泛,影響深遠。複雜程度也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我想作為中國人,對於“中國”這個名稱的方方面面,對於這個我們共同擁有的名字還是應該做一些系統的了解吧,下面就讓我為中國人說“中國”。
為中國人說“中國”,我們先說“中國”的發現,當然這裡的“中國”指的是這個名詞。“中國”的發現可以說是充滿著傳奇色彩,偶然因素的驚世大發現。先是1963年的8月,一個雨後的上午,在陝西寶雞縣的賈村,因為饑荒從寧夏固原回到寶雞老家的村民叫陳堆。在他租住的東隔壁陳乖善家的後院,看見院子後面雨後坍塌的土崖上閃著亮光。好奇之中,陳堆就拿了一塊木板當梯子和他的妻子張桂芳一起爬到了那個閃著亮光的地方,然後用手和撅頭來刨這個黃土堆,結果就刨出了一個銅器。第二年,陳堆張桂芳夫婦返回了固原,臨走的時候把這件銅器交給了陳堆的哥哥陳湖來保管。到了1965年,也就是兩年以後,因為生活困難,陳湖就揹著這件銅器到了寶雞,把銅器賣給了一家廢品收購站,賣了30塊錢。陳湖用這30塊錢買了一斗高粱背會了賈村。
也是在1965年,寶雞市博物館的幹部佟太放在市區的玉泉廢品收購站偶然看到了這件銅器,感覺應該比較珍貴,於是就回去向館長吳增昆做了彙報。吳增昆隨即派保管部的主人王永光前去檢視,王永光也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於是就以收購站當時購入的價格30塊錢又把這件銅器買回了博物館。經過考古人員的確認,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銅酒器,高約39釐米,口徑28.6釐米,重約14.6公斤。這似乎很平常,就是發現一件銅器,陝西那邊銅器很多的。更重要的發現在下面。
到了1975年,國家文物局徵調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要出國辦展覽,這件失而復得的銅器,因為它的造型的漂亮,紋飾的精美,而被選中送到了北京。當時負責展覽籌備工作的上海博物館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在清除這件銅器上面的鏽的時候,在這件銅器的內膽的底部發現了一篇一共12行122個字的銘文。這122個字的銘文涉及到了周初的兩樁大事,一樁大事是周武王滅商,另外一樁事情是武王,成王相繼營造雒邑,就是今天的洛陽。因為這件銅器的貴族名“何”,所以馬承源先生就把這件銅器命名為“何尊”,並且讚譽何尊堪稱是鎮國之寶。為什麼說何尊是鎮國之寶呢?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在這件製作於公元前1038年的何尊的銘文當中,首次出現了“中國”一詞。相關的一段銘文是這樣寫的:
惟王初遷於成周……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或,自支乂民。
這段銘文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是周成王開始在成周營造都城,然後就回想到武王在當初滅亡商朝的時候,在這個地方祭天,並且說我將居住在這個中國,就以中國這個地方為中心,來治理天下四方的人民。於是我們知道了周武王滅商以後,也就是大約相當於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在位的這個期間,已經出現了“中國”這個名稱,換言之,“中國”這個名稱到今天存在的時間已經將近3100年了。我們知道,當我們面對外國人的時候,“中國人”是我們全體中國人最響亮的名字,而因為何尊我們才知道了“中國”這個名稱確見於3000多年前的西周的初年。2002年國家文物局將何尊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的目錄。的確這是一件傷不起,更丟不起的超級寶貝。
何尊這叫超級寶貝的驚世大發現也為我們解說“中國”名稱最早的含義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線索。我們為什麼叫“中國”,我們從這件何尊的銘文上可以獲得很多的知識,很多的認識。首先我們從文字上來看,我們一目了然地看到了中國名稱最早寫法,“中“像一面旗子,“國”寫成我們今天讀作或者的“或”的那個字,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解釋一下。先來說“中”,按照著名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的考證,在殷商甲骨文以及商周金文中,“中”字的首尾都加有若干條波浪形的飄帶,向左或者向右飄,這是一個有飄帶的旗子的象徵,也就是說“中”字在造字之初,本來是一個帶有飄帶的妻子的象形。那麼為什麼造這麼一個形狀的字呢?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通訊是不方便的,首領有事情想找其他人,就在高處豎起一面大旗,人們看到大旗以後,就從四面八方趕過來,圍繞在旗子的周圍,然後聽從首領釋出命令。於是作為旗子的“中”,就引申出了地理概念的中間的“中”,再一步引申出了文化概念的合適的“中”,這也就是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這本書中所說的:
中者,別於外之辭也,別於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
什麼是中?中是和外區別的,是和周邊相區別的,很合適的意思。這是“中”這個字,地理概念的“中”,文化概念的適宜。我們叫“中國”,“中”有這麼豐富的含義在裡面。
我們再來看更加複雜一點的“國”。現在我們這種寫法的“國”字,是古代40多種寫法中的一種,大概因為“國”太重要了,所以古代通過改變“國”字的寫法,表達自我權威的帝王很多,比如說非常有名的武瞾,也就是我們習慣所稱的武則天,她最初擬定的“國”字的新字,是一個口字裡面一個“武”字,代表武瞾居中治國,但是後來有人跟武則天說這不是把你自己給圍困起來了嗎?這就像一個“囚”一樣。於是武瞾就再改為“圀”,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國代表四方土地。再比方說還有一個喜歡造字的,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洪秀全改定的“國”字,是一個口字裡面一個大王的“王”就是“囯”,所以這個洪秀全實際上是有這種封建地方的思想的。1956年,我們中國確定第二批簡化字的時候,郭沫若先生選定了現在的這個“國”字,“國”字從“玉”,玉是美好的象徵,表達了國是寶貝的意思,這個意思也很合適。這是“國”字在歷代演化的一個大概的過程。“國”字的寫法有很多。當然“國”字在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寫法還是我們今天的繁體字“國”。至於最早的“國”字,我們按照何尊銘文來看,那就是一個或者的“或”。其實我們看看今天繁體字的這個“國”字,外面這個框框和或者的“或”這個框框實際上是構件重複了。那麼最早寫法的“或”應該讀國,是什麼意思呢?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說:
從囗從戈以守一
“囗”讀作wei。這裡的“囗”指的是城池,“戈”指的是武器,“一”指的是土地。“國”也就是今天這個“或”,就是一個人扛著武器,保衛城池,守護土地。雅一點的說,就是《禮記》裡面所說的:
執干戈以衛社稷
解釋了這麼多,我們應該清楚了,何尊銘文的“宅茲中或”的“中國”,就是今天的“中國”,而“中國”最初的意思是指位居中間的或者中央的城池和土地。那麼接著的問題就來了,這位居中間的或者中央的城池和土地是指哪裡呢?哪個地方是最早的中國呢?何尊銘文最早明白無疑地告訴我們,最早的中國指的是洛陽,因為銘文中“初遷宅於成周”和“宅茲中或”是一個意思,這裡的“成周”就等於中國,寓意成就周朝功業的“成周”是哪裡呢?我們知道故址就在今天的洛陽,換言之今天的大中國,原來是發軔於洛陽這個小“中國”的,蠻有意思的吧。
為什麼洛陽是周朝初年的中國呢?為什麼把洛陽稱為中國?那麼這聯絡著週年初年的政治地理形勢,我們知道上古三代是夏商周,夏是由起自西部的民族所建的民族,商是由起自東部的民族所建的王朝,周又是起自西部的民族所建的王朝。在這個夏商周三個王朝的疆域範圍內,夏朝的疆域範圍相對居中,等到周朝滅商,周公東征勝利以後,可以說是把夏商周三朝的疆域合二為一了,而在這樣的疆域範圍裡,本來夏朝的疆域範圍以及它疆域範圍的中心地帶洛陽正是居中的地方,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裡面說,說洛陽這個地方: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它是天下最中心的地方。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裡面也說:
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於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
我們知道周朝大致相當於今天陝西西安那一塊的叫“宗周”,那麼大體相當於今天洛陽這一塊的叫“成周”,這實際上是周朝的兩個都城,而東方的這個“成周”它是位於夏商周這個疆域範圍內的中心地帶,所以這個城池被稱為“中國”。我們按照何尊的說法,“中國”最早的意思就是位於中間的城池,那哪裡是中間呢?在西周初年它這個疆域範圍之內,位於中間的地方就是洛陽。其實不僅是西周初年,我們順帶提一下直到今天以洛陽以及洛陽所在的河南為天下之中的觀念仍然表現在許多的方面。比如說在中國的八大古都裡面,所謂八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安陽、杭州和鄭州,在中國的八大古都中間,洛陽具有最為強烈最為明顯的正統意義,河南省的雅稱有“中州”、“中原”,我們今天稱河南人,河南這個地方叫“中州”,中州大地,中原大地,河南人以“中”這個單詞表達“可以”、“行”、“同意”等等意思。這個字多有文化啊!而在中華的“五嶽”當中,五座最具有文化意義的地理意義的名山,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是嵩山,它位於中間,這樣的觀念甚至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一個典型的證據就是2010年的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將中國河南省登封的嵩山歷史建築群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是叫“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其實我們知道地球是圓的,哪來的“天地之中”呢?所以我們上面所說的中國,天下之中,天地之中等等,都是一定範圍內的地理概念和一定背景下的文化概念,它不是一個科學概念,它是一個地理概念,是一個文化概念,是在某種文化的意識之下,是在某種地理範圍之內的“中國”。
那麼何尊的“中國”算是解釋清楚了,指的是周朝初年的“成周”,也就是今天的洛陽,而從那以後,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並且以“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正式簡稱之前,“中國”都不是正式的國號或者國號的簡稱,“中國”是地理概念,是文化概念。
我們先說說地理概念的中國。因為“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兩端就不會有中間,沒有四方就不會有中央,所以中國所指的地域和物件也是多變的。一般來說,皇帝所在的都城或者皇帝直接統治的地方是中國。那麼其他的城邑或者其他的地方就不是中國。那麼居中的國家是中國,那麼周邊的政權就不是中國。我們讀到古典文獻,讀到古籍歷史書,那個“中國”指的到底是哪裡?我們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判斷,在這種多變的地理概念的“中國”裡,皇帝統治的地方是中國,尤其是其中的秦朝,漢朝和清朝的皇帝,直接統治的中國範圍最值得我們今天關注,因為它具有一定的標誌性的意義。
我們看看秦朝,秦朝的疆域範圍以長江、黃河、珠江三大流域為主,大約350萬平方公里,這構成了以後歷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體,也成為地理概念的“中國”發展的根基,秦朝的這種重要性表現在域外的名稱,把中國稱為“China”。漢朝的疆域範圍因為擁有了西域,設定了安西都護府,所以一下子範圍擴大了很多。在公元前後,大約610萬平方公里,這位現代中國的廣大領土奠定了基礎,所以說中國的主體民族後來稱“漢”。秦漢這兩個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就表達出來了。
那麼清朝呢?延至清朝,最重要的一個年代是1759年到1840年。1759年愛新覺羅·弘曆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乾隆皇帝平定了天山南北麓以後,清朝的疆域範圍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到庫頁島,大約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尤其重要的是這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範圍都置於大清中央政府各具特色的有效管轄之下,意思就是在這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範圍之內,沒有獨立政權,沒有自治政權,沒有割據政權,沒有偏安政權,沒有各種各樣的政權,只有大清中央政府的主權。中國在這個時代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從此地理中國等於政治中國。也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 譚其驤先生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他的總編例裡面指出:
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統一之後,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歷史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範圍。歷史時期所有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
這就解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我們今天講中國歷史,講中國文化,而在中國的古代,“中國”不是一個國家的稱呼,它是叫夏商周,叫隋唐等等。那麼我們站在今天的立場上談什麼樣的中國的古代呢?談哪些範圍,談哪些民族?談哪些政權?《中國歷史地圖集》給我嗎做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回答,我們的範圍是1759年到1840年之間的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也是統一的封建王朝清朝的疆域範圍,這是我們最後凝結成的一個成果。這是地理的中國,我們再說文化的“中國”,理解文化的“中國”,關鍵還是那個“中”字,在以農業為底色的中國傳統社會居中的“中”總是好的,所謂天地之道,帝王之治,聖賢之學,皆不外乎“中”,我們做人做事也要強調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這是農業文明的特點。文化上的“中”是為正,為順,為和平,為忠信,為合宜。那麼既然“中”字有這麼多的美意,那麼文化的中國當然就是一個美好的地方。
說道這裡,我們不妨打個比方地說一下,地理中國的越來越廣大,文化的中國越來越豐富,以及相關的民族中國的越來越多元,政治中國的越來越穩定,正如《管子·形勢解》裡的話: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國正是這樣無數的土石壘成的高山,這樣無數的川流匯成的大海,這就是文化概念的“中國”的偉大,文化概念的“中國”是一個開放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