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突然去世,因秦武王無子,引發了武王諸弟對王位的爭奪。當時“唯魏冉力為能立昭王”,因而在這場權力鬥爭中秦昭王嬴稷最終依靠楚國外戚勢力的支援繼承大統。秦昭王繼位後,宗族庶長壯自立為季君,與諸公子發動叛亂。秦昭王再次藉助魏冉之力平定了叛亂,剷除了異己勢力,秦國的政局逐漸穩定下來。此時,秦昭王年少,由原楚國貴族宣太后攝政,國家大事都交由魏冉處理,二人奉行親楚、聯楚的政策,成為秦楚關係改善的契機。秦昭王時期,魏冉曾五次擔任丞相,是秦國任相時間最長的一位。因此,楚人魏冉對秦國政局的影響很大。
此時與魏冉同仕秦的楚系外戚還有向壽和羋戎。向壽是宣太后的外族,早在秦武王時期便隨同甘茂出使魏國以聯合魏國進攻韓國。到了秦昭王時期,向壽因與秦昭王交好得到昭王的重用,並在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七年(公元前300年)擔任左丞相,再加上宣太后和靠楚系外戚上臺的秦昭王希望藉此機會改善秦楚關係,以楚國為外援,穩定國內政局,因而秦昭王繼位之初便厚賂楚國,請求與楚國聯姻。
同時,秦國為了顯示誠意,秦昭王三年(公元前304年),秦昭王與楚懷王在黃棘會盟,並把秦惠文王時期攻取的上庸主動歸還給楚國。上庸是漢中郡的中心,也是先前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承諾許楚的“漢中之半”或“漢中”,這一承諾幾經周折,最終在秦昭王時期兌現,體現了秦國的誠意。面對秦國的拉攏,楚懷王再次妥協,與秦國和好。在秦國的精心謀劃下,楚懷王這次和秦國結盟,這也間接地幫助秦國渡過了“改朝換代”的危難時刻。
魏冉劇照
西面局勢緩和後,楚國與東面齊國的矛盾自然顯現了出來,但是楚國之所以屢次背叛齊楚聯盟,不僅僅是由於楚國統治者外交策略的失誤,還與齊、楚兩國的利益爭端密不可分。楚國的西面是巴、蜀,地勢險要,楚國向西擴充套件有些難度。相比之下,楚國的東面是平原,再加上東面的一些小國力量較弱,易於征服,因此春秋後期以來楚國的發展方向一直在東方,這恰好與齊國的發展戰略相悖。泗上、淮北和江東都是齊國的戰略發展要地,對於楚國來說,泗上和淮北是楚國擴張的戰略要塞,江東更是楚國得以延續國運的根本,圍繞這三個地區齊、楚一直爭戰不止,雙方的利益衝突無法調和。再加上楚國統治者低估了秦的威脅,只顧眼前的利益,因而一旦秦國向楚國示好,利誘楚國,楚國便轉而選擇與秦聯合。秦昭王四年(公元前303年),齊宣王因為楚國背叛合縱夥同韓、魏兩國攻擊楚國。楚懷王見狀,立刻將太子橫送到秦國為質,並請求秦國出兵援助楚國,秦昭王立即派兵救助楚國。齊、韓、魏聯軍得知這一訊息後,便主動退兵了。透過這件事情,楚懷王更是對秦國和好的誠意深信不疑。
秦昭襄王劇照
但不久,意外發生了。秦昭王五年(公元前302年),在秦國為質的楚太子橫因為私人恩怨殺死了秦國的一位大夫,逃回了楚國。這一事件發生以後,楚懷王未作任何解釋,這便為秦攻楚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理由。再加上此時的楚國因與魏、韓、齊三國結怨而被孤立,齊國又未趁機把握這一機會再度爭取與楚聯合,而是積極謀劃奪取楚國的東地,因此秦國聯合韓、魏、齊三國共同伐楚。秦從西側攻楚,拔楚之重鎮新城。韓、魏、齊三國聯軍從東側開始進攻,於陘山大敗楚軍。隨後四國軍隊匯合,先後在重丘和垂沙打敗楚軍。
總的來看,公元前301年的垂沙之役包含了發生在新城、陘山、重丘和垂沙四個地方的戰鬥。垂沙之役是楚國繼丹陽和藍田戰後遭受的又一大打擊,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楚國未能復甦。韓、魏在垂沙之役前曾遭到秦國的重創,垂沙之役的發生使兩國暫時遏制住了頹勢。韓國分得了今河南鄧州、南陽、葉縣、禹州、汝州等楚地,即南陽盆地北部及葉縣以北的汝潁問上游區域。魏國則分得了今河南襄城、舞陽以東,遂平、上蔡、西華一線以北、以西的楚地,今古汝潁間中游區域。而秦國則藉機攻取了新城,據有了今河南伊川、汝陽一帶區域。所以垂沙之戰不僅導致楚國喪師失地,而且也給楚國核一地區帶來了極大地隱患。特別是南陽盆地北部的失手,致使楚長城失去了屏障的作用,北部核心區域門戶洞開。
楚方城與垂沙的大概位置
到了垂沙之役後的第二年和第三年,秦繼續攻楚,楚懷王大驚,不再相信秦國,並以太子橫質於齊,恢復齊楚聯盟。秦國見狀,知道光靠武力是不行了。便在秦昭王八年(公元前299年),秦昭王約楚懷王在武關相會。為了表示誠意,秦國將先前攻佔的新城歸還給楚國。秦昭王還解釋是因為楚太子殺了秦國的重臣不作任何解釋就逃跑了,所以才發兵攻打楚國,並言明“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迫切希望與楚懷王相會,希望雙方再像往日一樣結成兄弟。楚懷王收到信以後昭雎曾竭力勸諫楚懷王不可輕信秦國,但在親秦派的公子子蘭的鼓動下,楚懷王最終決心與秦昭王會面,結果卻被秦軍挾持,並逼迫楚懷王割讓巫郡和黔中郡。
巫郡北連秦漢中郡,南接楚黔中郡,佔據這兩個地方,秦便可直接威脅到楚國的國都郢。楚懷王不許,被扣留在秦國。楚懷王被囚的訊息在楚國統治集團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想擁立懷王庶子,昭雎大夫堅決要求立在齊國為質的太子橫。是年,楚太子橫歸國繼位,為楚頃襄王。秦本想要挾楚懷王割地,未曾料到楚國竟以另立新王的方式來對付秦國。秦昭王惱羞成怒,發兵出武關攻打楚國,攻佔了析及周圍十五城,斬殺楚軍五萬餘人。楚懷王被囚禁在秦國之時,曾趁機逃跑但未能成功。不久,楚懷王客死秦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
到了公元前296年,地處中原北面的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伐滅了中山國,國力強盛起來,成為當時地緣政治上舉足輕重的力量。齊國雖然率領韓、魏打敗了楚國,但並沒有得到巨大的利益,其滅宋,取淮北的戰略目標並沒有實現,反而增強了韓、魏的力量。顯然,這並不是齊國所期望的。於是,齊國就拋棄韓、魏,與秦國連橫起來。沒有了齊的支援,韓、魏的大片疆土並秦吞併,原楚國的南陽盆地相繼被秦佔領。韓、魏只好投靠趙國,三晉又暫時聯合了起來。
趙武靈王雕像
這一時期,最著名的縱橫家是蘇秦。蘇秦計劃為燕國復仇、聯絡三晉及秦合縱伐齊,因此, 就必須瓦解齊、秦的連橫。而秦國的計劃卻正與蘇秦相反,因為趙國當了韓、魏的保護者, 而三晉的聯合也使得秦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就必須聯合齊國一起打敗趙國,削弱其實力。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秦人先自稱西帝,並尊奉齊王為東帝,連橫伐趙。然而齊人的志向不在此,而是滅宋以取淮北。趙國是蘇秦實現計劃的根本,若趙國削弱,燕國就復仇無望。因此蘇秦建議齊王去帝號而合縱伐秦,然後再滅宋。齊人接受這個建議,與趙王相會,五國合縱伐秦正式形成。
蘇秦劇照
但是此時的形勢異常複雜,五國合縱雖然形成,卻並沒有實效。被齊國驅逐的孟嘗君主張合縱伐齊,而趙相奉陽君則主張合縱伐秦,秦大臣呂禮主張齊、秦連橫,但齊閔王則是忽而與秦連橫又忽而與趙合縱,其目的是為滅宋創造有利的形勢。秦則是為了吞併魏國舊都安邑,為此秦人允許齊國滅宋,兩國又暫時連橫。
齊閔王劇照
到了公元前286年,齊滅宋。齊滅宋後,實力大增,對趙、秦都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這樣在孟嘗君、魏冉等人的奔走下,秦、趙、燕、韓、魏的合縱攻齊就形成了。為了保障伐齊時的後方安全,秦昭王想再次與楚結盟,但是有楚懷王的前車之鑑,楚頃襄王本猶豫再三,最終秦國又是靠著楚人魏冉的多方奔走,到了公元前285年,楚頃襄王終於與秦昭王相會於宛,重申和親之誼,至此,秦楚再次結盟。
參考資料:司馬遷《史記》、劉向 《戰國策》、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樂史《太平寰宇記》、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宋傑 《先秦戰略地理研究》、施和金 《中國歷史地理研究》、饒勝文 《佈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宋傑 《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魏昌《楚國史》、楊寬《戰國史》、張正明《楚史》、張正明《秦與楚》、李紅星《論楚敗於秦的策略原因》、蔣國華《楚國軍事謀略問題研究》、冀凡《論秦拔楚郢之戰》、劉蓬春《戰國秦蜀楚巴對漢中、黔中的爭奪》、孫華、沈常仲《楚國滅巴考》、徐少華《試析楚衰亡的政治原因》、周家洪《論懷襄敗楚》、周家洪《楚國滅亡的主要內因——兼論楚國後期下降階段的楚王》、周家洪《楚國君王對楚國興衰存亡的作用概論》、周家洪《論楚懷王的兩大失誤——楚王評傳系列之楚懷王研究》、蔡靖泉《楚人事秦與秦朝統一》、梁中效《楚國漢中郡雜考》、梁中效《論秦、楚商於之爭》、魏昌《論楚國末年政治的失誤與敗亡》、嚴忠良《楚國人才問題淺探》、鄧立勳《張儀與秦楚關係新論》、盧鷹《穰侯魏冉新論》、宿巍《穰侯魏冉軍事外交戰略初探》